中國汽車出海,集體邁入 " 大船時代 "
撰文|Ben
編輯|路由社
題記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
2024 年剛開局,一個嶄新現象或将載入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壯大的史冊。
就在一周前的 1 月 17 日,上汽集團旗下安吉物流的遠洋船隊再次迎來擴容和升級。
設計車位 7600 個,載重量超過 1.3 萬噸,也是目前國内最大的清潔能源滾裝船—— " 上汽安吉申誠号 "(以下簡稱 " 申誠号 "),正式入列上汽遠洋運輸船隊,這也是上汽安吉物流第 31 艘滾裝船。
據介紹,作爲首艘由中國船東投資建造的大型滾裝船," 申誠号 " 采用 LNG 雙燃料清潔動力,可減少 30% 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跑一趟歐洲來回,可減少碳排放 1300 噸),船體總長 199.9 米,船寬 38 米,設計吃水 9.2 米,排水量超過 4 萬噸。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 申誠号 " 的關鍵性設備系統均系國産,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真正意義上實現了 " 國輪國造,國車國運 "。其 13 層艙位、13 層甲闆,包括全船 Wi-Fi、熱管理系統和全船 1300 個分區溫度感應等配套設施,均專門針對中國新能源車的出口定制。
作爲上汽旗下 " 産業鏈隐形冠軍 " 這一,目前,上汽安吉物流已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物流公司,擁有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自營船隊,各類汽車船 31 艘,并開通東南亞、墨西哥、南美西、歐洲等 7 條國際自營航線。
基于對上汽海外業務快速增長的預判,以及面對中國自主品牌出海的旺盛需求,兩年前,上汽集團就先後斥資百億元,開始投建自己的遠洋大船。
據悉,今後三年内,還有 7000 車位、7600 車位、7800 車位、9000 車位的 14 艘遠洋運輸船陸續加入上汽安吉物流遠洋船隊,爲上汽集團乃至中國汽車集體出海,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那麽,中國汽車品牌的 " 造船 " 出海,是否會成爲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變局的一葉 " 諾亞方舟 "?日前,路由社 Roadbook 在上海海通碼頭采訪了上汽國際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趙愛民,上汽安吉物流總經理金麒,試着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兩年兩個台階,2025 目标鎖定 150 萬
上汽遠洋船隊的快速擴容背後,是上汽集團海外業務闆塊的快速增長。
官方數據顯示,2023 年,上汽集團海外銷量達到 120.8 萬輛,同比增長 18.8%。其中,自主品牌銷量占比 92%,新能源車銷量占比近 24%。
作爲上汽出海的先鋒,MG 品牌全球銷量突破 84 萬輛,連續 5 年蟬聯中國單一品牌出口冠軍。其中,上汽首款全球車 MG4 EV 自去年 9 月份宣布發售 " 出海冠軍版 " 車型以來,海外銷量已突破十幾萬輛,其中,10 萬輛在歐洲,還有 1 萬輛在澳大利亞,并且,成功拿下了歐洲緊湊型純電動車的銷量冠軍。
今後,上汽海外銷量又有什麽具體的目标和規劃?
上汽國際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趙愛民在接受路由社 Roadbook 等媒體采訪時就表示," 近 5 年來,上汽海外銷量大幅上漲,逐年攀升。2024 年,我們的目标是做到 135 萬輛,甚至朝着更高的目标邁進。2025 年,目标突破 150 萬輛的規模。"
在談及去年占比出口銷量四分之一的新能源汽車,以及未來市場趨勢和出海戰略時,趙愛民以 MG4 EV 爲例,分享了這款車型的成功案例,和未來從國内卷到國外去的下一步想法。
" 出海過程當中,上汽定位 MG4 EV 的時候,是基于市場對新能源未來的發展趨勢,碳達峰、碳中和以及歐洲市場對新能源的需求,以及消費者的操作習慣,經過深入研究以後開發的車型,所以取得了當地消費者的認可。"
"2024 年,我們沒有刻意設定新能源在海外銷量的占比目标。我們還是會以用戶需求爲導向,盡量去滿足當地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從比例上來說,滲透率應該不會小于 1/4,甚至會有更高的數字。"
事實上,上汽海外銷量的逐年快速增長,也與近年來中國汽車的出口強勁增長和駛入快車道的趨勢高度一緻。
日前,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 491 萬輛,同比增長 57.9%。由此,中國也首次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業内普遍認爲,這一成功反超的背後,既是中國品牌總體制造能力提升的結果,同時,也是近年來中國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新賽道快速累積起來的先發優勢使然。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海外市場表現出愈發強勁的競争力。
當然,從這一宏觀趨勢中獲益的,也并非上汽一家。
身爲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頭羊和 2023 年 " 銷冠 ",比亞迪盡管出海起步較晚,但 2023 年出口量也超過了 24 萬輛,同比增速更是高達 334%。
就在 " 申誠号 " 開啓下水首航的一周之前,1 月 9 日,一艘命名爲 "BYD EXPLORER No.1" 的 7000 車位滾裝船,正式由中集集團旗下中集來福士在山東龍口基地交付國際主流航運公司 Zodiac Maritime,并先後于山東煙台港、深圳小漠港短暫停靠裝車之後,正式發往歐洲,并開啓全球首航。
據媒體報道,這也是比亞迪向國際船東租用的首條遠洋滾裝船,标志着比亞迪汽車的出海正式駛入快速 " 航道 "。公開資料顯示,"BYD EXPLORER No.1" 船長 199.9 米,型寬 38 米,設計吃水 8.6 米,裝載量 7000 車位,同樣采用 LNG 雙燃料動力系統。
此外,據廠商公開資料顯示,除了上汽的買船出海和比亞迪的租船出海,也有其他中國品牌選擇了自己造船出海。
譬如,奇瑞集團攜手蕪湖造船廠,在威海打造滾裝船建造基地,已經下單了三艘 7000 車位滾裝船的制造訂單;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商貿則是與招商局輪船共同投資成立廣州招商滾裝運輸公司,滿足廣汽旗下産品的出海運力需求。
快速出海背後,長期的戰略與博弈
除了紛紛通過造船、租船加快出海步伐,中國汽車品牌的集體出海,也面臨着更複雜的國際環境、諸多現實挑戰,以及在海外當地建廠等一系列新課題。
譬如,2023 年 10 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載人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随後還宣布,通過抽樣方式确定選擇比亞迪、吉利和上汽三家中國車企啓動一項爲期 13 個月的調查計劃。
對此,趙愛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随着全球對汽車的認知增加,技術門檻越來越高,相關貿易壁壘也在不斷增強,競争的國際化已經成爲必然趨勢。歐盟展開反補貼調查很正常,上汽也在積極配合調查工作 "。
趙愛民還透露,未來 2 年,上汽将會投放 14 款新能源産品,高端品牌智己、飛凡也會走入全球市場,上汽将力争在全球汽車市場的轉型當中占得先機。
關于去年 7 月宣布在歐洲建廠的事宜,趙愛民也分享了最新動态," 歐洲基地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順利的話,今年能夠完成對歐洲基地的選址,或者合作方式能确定下來。要形成本地的生産本地的輸出,可能是 2025、2026 年才能完成,這需要一個過程。"
面對海外新基地選址和建設過程中可能面對的一系列挑戰,上汽方面也有充分的考量和準備。
" 上汽是負責任的企業,不隻是簡單的産品輸出,而是植根當地,不斷進行技術輸出、能力輸出。将新賽道上積累起來的技術能力、産品能力、智能化能力跟當地消費者的需求相結合,幫助解決當地政府焦慮的就業問題、傳統汽車産業調整的問題、傳統汽車供應鏈調整的問題。"
" 我們還是要把基礎夯實,做實做強基盤市場。在基盤市場中如何讓長闆更長,同時補強短闆,并且做好新興市場的布局。" 趙愛民還補充道。
除了更爲深入、謹慎地走進目的地市場,進行生産基地布局,上汽也在選擇與中國品牌們一起抱團出海。
此次 7600 車位 " 申誠号 " 的入列,未來三年,包括 14 艘大型清潔能源滾裝船對運力的擴容,除了确保上汽整體供應鏈穩定和成本競争力的增強之外,也将助力更多中國品牌的出海。
對此,上汽安吉物流總經理金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 未來中國頭部車企都将會跟安吉物流合作,安吉物流的單船可以做資本合作、航線合作、深度運營的合作。未來,還将利用上汽的先發優勢,搭建海外平台,希望和國内出口車企一起打通出海。"
據金麒介紹,"2023 年,在海通碼頭運輸了 311 萬輛汽車,其中 85% 可能都是其他的車企,上汽的可能隻有 15%。我們在保證上汽供應鏈安全的情況下還将兼顧國内其他企業,将中國有優勢的重型機械、重型汽車、大型的零部件、綠色的能源等等,通過滾裝船運出去。"
寫在最後
憑借汽車 " 新四化 " 轉型帶來的百年變局和曆史機遇,以及中國新能源汽車主動 " 換道賽車 " 的決心與實踐,近些年來,中國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新賽道積累起來的先發優勢,加之背後整個零部件和供應鏈體系的能力躍遷,中國品牌的向上和升級,已經不再隻是一句口号或是空話,而是有望通過集體 " 出海 ",進一步搶占在全球汽車市場的一席之地。
不過,關于中國汽車的出海,趙愛民在溝通會上提及最多的責是,需要經曆一個較長的過程。
他認爲,中國品牌反向走出去的過程當中,會和當初那些著名國際汽車品牌走進來的時候一樣,既要考慮到自身的成本、盈利、品牌等問題,也要考慮當地關切的産品、就業、供應鏈、文化等一系列問題。
另外,在新能源汽車占比和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出海目的地市場政策的調整和動态變化。因此,在趙愛民看來,最好的解法是,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基于實際情況持續推進,并在出海過程當中不斷再思考、再建設、再調整。
毫無疑問,正如上汽安吉物流船隊的快速擴容和 " 産業鏈隐形冠軍 " 的打造一樣,作爲近兩年來中國車市的一大亮點,中國汽車的集體出海也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會經曆種種挑戰、考驗,甚至反複,才有可能真正駛向高品牌、高價值、高效率的星辰大海。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