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題:《這屆年輕人,一邊痛苦一邊熱愛》,題圖來源:我的解放日志
最近,李建在太湖灣音樂節上說的一段話上了熱搜,他說:"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生活得簡單輕松,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就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剛剛畢業的朋友,少經受挫折和磨難,不受挫折和磨難更好。"
年輕人聽到這話之所以會感動,或許是因爲在一個相對低靡的時代,生活從來都不缺少挫折和磨難,再加上平時又總是在被灌輸 " 趁年輕多吃點苦挺好 ",陡然聽到 " 不經受挫折和磨難更好 ",讓人很難忍住不淚奔。
還記得前不久,伍佰在鄭州的演唱會上問歌迷:" 你們才 25 歲,爲什麽會來聽我的歌,我寫這些歌的時候你們都還沒有出生呢。"
是啊,25 歲的年輕人怎麽就感覺到生活有那麽多痛苦的呢?這個問題中年人可能想不明白。
回想起十年前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作爲月入三千的北漂青年,卻也積極樂觀,頂多偶爾吃吃愛情的苦,對生活那種 " 痛 " 的感知遠不及現在的年輕人。
也有人把問題歸結于這屆年輕人普遍成長于物質條件較爲充足的家庭環境中,又是獨生子女的一代,所以難免吃不動苦,又擔不了責。
但如果再深入地觀察和了解一下年輕人,就會發現他們過早地開始感知到痛苦和倦怠,也有着房價、階層、公平失衡以外更深層的原因;而年輕人不婚不育的背後,也并不是 " 過來人 " 想象中的是一種逃避。
相反,他們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更熱愛生活,更理解人生的意義,在面對這個紛繁的世界時,活得格外清醒、通透。
痛苦來源于早慧
90 後、00 後爲什麽比 70 後、80 後年輕時感到更痛苦?
除了衆所周知的比如時代、社會環境、房價太高、普通人機會太少這樣的宏觀因素影響之外,可能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年輕人懂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很早就了解了諸如宇宙、世界、社會的真相。
而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往往要比被蒙蔽的人更不快樂。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裏說的那樣:
" 牧師雖然愚弄了大衆,但卻也爲人類承擔了巨大的痛苦。"
現在,也有不少人提到了心理學和哲學視角下的一個觀點,叫做" 越努力,越不幸福。"
爲什麽越努力反而越不幸福?其實是因爲人越努力,知道的就越多,這樣離真相越近,離幻想也就越遠。
所謂幻想,可以理解成是人的一種精神寄托,當它一點點被真相所證僞和摧毀之後,人是會變得痛苦的。
可能也會有人會說,那我不努力不就好了。事實上,努力是人的一種生存本能,人努力的終極目的本質上是對抗死亡焦慮。比如:我們害怕沒工作,因爲沒工作就會吃不飽飯餓死、交不上房租沒地方住凍死,這本質上就是對死亡的一種焦慮;古人爲啥孜孜不倦地追求長生不老、著書立傳?一樣也是對死亡的一種焦慮,想要永遠 " 活着 "。
隻不過在互聯網發展起來之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人們看到這些真相,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人生閱曆積累才能慢慢摸索出來,這裏面有一個巨大的時間和金錢的成本投入。
而在過去,物質又相對匮乏,所以最終能明白的人是極少數,而且也要等到一定的年齡才能開悟。
所以孔子說:"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而現在,互聯網的信息太發達了,想要了解一本書的核心觀點、一個事物的運行邏輯、一段時期的曆史發展,打開手機,找幾篇文章、看幾個問答、翻幾個視頻就能了解個大概,而這個過程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跟過去相比又簡直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尤其是對于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在城市裏的年輕人,他們既有學習能力、又有信息篩選的能力,可以說領悟的非常快,當看到 " 真相 " 之後,他就很難再沉浸到一種愚昧的快樂中了。
所以說現在年輕人的這種痛苦,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來源于 " 早慧 ",原本該 " 四十不惑 ",結果現在不到三十就 " 不惑 " 了,但人在年輕的時候,是還沒有被鈍化的,所以在面對這種痛苦時的反饋也自然比中年人要敏感得多。
躺平是一種智慧
正是因爲對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一些年輕人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發現在當下的這個時代裏,可能不适合繼續出 " 蠻力 " 了。
于是社會看到的結果就是一部分年輕人選擇了 " 躺平 ",很多人就覺得肯定是這個人或者是社會在出問題。
還記得餘華老師在一次采訪中,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年輕人這種 " 佛系 " 的狀态時,他回答說:" 時代已經變了,在我年輕的時候,說實話隻要努力工作,隻要始終保持上進心,基本上大部分人是能得到回報的,現在不是那麽回事了。"
餘華老師年輕的時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候我們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百廢待興的一個時期,這個時候的社會是充滿活力的,到處都是風口,處處都是機會,無論你是不是個大學生,隻要你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
但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過去的那套解題思路,放在今天這個時代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年輕人現在這種松弛的狀态,反倒像是莊子思想中主張的 " 通達 " ——做個俗人,好好活着。
莊子作爲思想家,和其他諸子百家不同,他沒想着縱橫捭阖,佩六國之相,安定天下,也沒想着仁者愛人,救萬民于水火,而是想着如何好好地活下去。
這背後其實是有時代背景的,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混亂、戰火紛飛的時期,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非常地艱難,不要說生活,可能連活命都是個問題。
所以在他看來,人能夠自由地活着是最重要的。什麽王侯将相,榮華富貴,不過是浮雲一片,遠不如在泥潭裏拖着尾巴遊來遊去來的自由。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很和平的年代,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娛樂生活水平也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開放四十年的時代紅利在慢慢殆盡,普通人向上的機會也少了很多。
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在孔子的儒家思想熏陶中成長起來的,要積極進取,要參加科舉考試,然後一舉高中,繼而實現 " 齊國治家平天下 ";
但當他們進入了社會,一看發現卷無止境,如果按照儒家的思想繼續 " 卷 " 下去,人生實在是太苦了。
既然蘇仙也說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那不如學莊子 " 躺平 ",回家做夢化蝴蝶,醒來四面八方皆是康莊大道。
況且我們國家發展到今天,即便是做個普普通通的人,日子也能過得不錯。
轉念一想,這不就是古今中外很多學者所向往的生活嗎?梭羅在《瓦爾登湖》裏就說過:順其自然地過日子是非常安甯的,不應該背上懶惰的罵名。
自然界生物進化的規律也是物競天擇,适者生存,而不是強者生存。
而在《巴别圖書館》裏還有這樣一句話:" 過度的希望,自然而然地産生了極度的失望。"
所以年輕人選擇莊子的思想去面對生活,讓自己過的舒服,其實是很好的一種狀态,這也是一種通達的智慧。
不婚不育是自我審視
時常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看到 " 他是真的懂婚姻的 "、" 她是天生會當媽媽的 "、" 這種人就不配有孩子 " 這樣的評論,其實不難看出在年輕人的心裏,無論是結婚、還是生子都是有門檻的,不是誰都有資格進入這樣的角色。
複旦大學的梁永安教授也說過,有三分之一的人,就不适合走入婚姻。
這話乍一聽似乎有點荒謬,因爲在大家的觀念中,結婚沒有适合不适合,隻有結婚對象的不适合。
但如果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梁教授說的沒錯,因爲現實中很多人都缺乏經營愛情與婚姻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在一段關系裏是不可能單方面擁有就能夠成立的。
現在很多年輕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甯願自己忍受孤獨,也不願意把另一個人強行拉到自己的生活裏來。
梁永安教授還說:"90 後和 00 後是最不适合結婚的一代人,因爲這一代人缺乏某種共識性的精神和認知,所以更适合自由自在地一個人生活。"
既然這是整整一代人的共性,人又不可能獨立于時代而存在,所謂 " 一代人 " 的問題,往往可能也是 " 時代 " 本身的問題。
隻是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中,大衆在面對感情生活是浮躁的、冷漠的,我們好像确實深刻地認識到了 " 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 于是大家誰也沒有耐心,感情也是按照學曆、長相、戶口、收入、社會地位在進行匹配交換,誰也不屑于經營真實的親密關系,不願意付出真心,什麽都要看回報,生怕自己會輸,鄙視 " 舔狗 "、" 戀愛腦 "。
所以在梁永安教授的戀愛課視頻底下,很多網友評論自己就是那個 " 不适合結婚的 90 後 "。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像渴望陽光一樣,渴望被愛。
但這屆年輕人之所以選擇了不婚不育,是體諒了自己的無力,也原諒了這時代的膚淺;是對自己人生的審視,也是對他人人生的負責。
而當他判斷自己有了相應的能力和條件,自然而然就會走進婚姻,哺育下一代。
畢竟愛是本能,延續基因也是人類的本能。
一邊痛苦,一邊熱愛
在面對人生這道題時,這屆年輕人就是這樣一邊清醒地痛苦、一邊又愛得深沉。
因爲更早地認清了世界,知道在曆史的長河中,普通人在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想要維持一個體面的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應該慶祝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勝利;明白了 "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應該努力活得盡興。
于是,他們生命中的喜悅,不再照搬那種社會意義上的幸福标準,執着于實現某個宏大的目标和人生價值。
而是去感知那些藏在日常縫隙裏的小确幸,比如夜晚回家路上那一隻同行的流浪貓、周五下班後奔赴的一場演唱會、假期與三五好友的一次家庭聚餐、初一十五寺廟裏上的一炷香……
如果你要問年輕人這樣下去的未來到底會怎麽樣?
我想到了英國作家伍爾夫在《到燈塔去》這本書裏,講述的拉姆齊教授一家和幾個親密朋友 " 去燈塔 " 的故事。
故事裏," 去燈塔 " 并非一件多麽大的事,但人們的計劃卻總是在意外中一次次地被擱淺。而每個人都曾在巨大的遺憾中掙紮、呼救,甚至沉淪、毀滅。但生命這艘小船,最終還是成功地沖出了激流,安穩地抵達了燈塔。
所以,隻要心中燈塔上的那束光不滅,那麽人生的路就總是明亮的。
也許這屆年輕人才是真正踐行了米蘭昆德拉對生命的理解:
" 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存的本質。
它到處、永遠跟我們形影不離。這經常需要勇氣在慘烈的條件下把它認出來、直呼其名。
然而我們不但要把它認出來,還應該愛它。"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