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愚人節的時候剛上映了一部國産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大家有看嗎?
這部電影貓眼開分 9.2,豆瓣開分 8.7,現在也高達 8.4,成績很亮眼,可以說是不少網友 2023 年最期待看到的國産電影之一。
盼星星盼月亮的,可算是蹲到了這一部國産黑馬。
但是這部電影的票房和口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首日票房隻破了 1000 萬。
倒也不是沒人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啊,主要還是排片太虐了,很多地方的電影院一天可能就隻排了一兩場,甚至更少,不少網友想看可能都找不到合适的場次。
跟《鈴芽之旅》那種成熟的商業動畫片撞檔期,《宇宙探索編輯部》這種偏文藝題材的科幻電影也是很難不被擠壓掉一些生存空間了。
隻能說,喜歡故事片的網友們還是趁有排片的時候抓緊時間去看吧,看得人多了排片才有可能跟着多起來,哪天就下映了也不是沒可能,别等。像這樣的片子還是更适合在電影院裏看,線上看終究是會折損掉一些韻味。
這些年被排片虐到的電影也不少,但像《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樣讓人一天看不到就覺得心癢癢的電影還是蠻少見的。
畢竟,能從電影界知名 " 化緣大師 " 郭帆的身上薅下來羊毛的團隊,這應該還是頭一個。
而且是,不僅薅到了人家《流浪地球》劇組的宇航服道具,還把郭帆和龔格爾薅過來當了監制和制片人,甚至還讓他倆在電影裏客串了一下并且樂呵呵地給《宇宙探索編輯部》" 随了份子 "……
網友:要不說你們是科幻片呢,能讓郭帆付錢,這可太「科幻」了哈哈哈哈。
分享一個熱知識:他們從郭帆手裏薅來的那個宇航服不僅是《流浪地球》裏吳京飾演的劉培強穿的那一身,還是《瘋狂的外星人》裏的道具,是郭帆當年從甯浩手裏薅來的。
咱就是說,這可是老 " 演員 " 了,科幻界代代相傳(薅)了屬于是。
薅到了這麽個免費道具,還順手薅到了倆免費演員,買一送二,不得不說,孔大山這小子在 " 化緣 " 這方面也确實是有點東西在身上,郭帆 " 化緣大師 " 的 title 後繼有人了 hhh(不是
去看過電影的網友們都知道,《宇宙探索編輯部》也确實是從裏到外都透露着一個字:窮。
窮到各方面看起來都不像是部科幻片,尤其是不符合很多觀衆對于 " 科幻片 " 的預設。像什麽讓人眼花缭亂的特效大場面、讓人熱血沸騰的宇宙救世主設定、激烈的人物沖突等等科幻大片裏的必備元素,它是一個都沒有。
甚至還采用的是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大量的手持鏡頭,主打的就是怎麽不 " 專業 " 怎麽來。用孔大山導演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如果說《流浪地球》是科幻天花闆,那這就是科幻電影的地闆磚。
因爲這種心裏預設的巨大落差,很多奔着看科幻大片去看的觀衆就喜提了一種被騙了的感覺,覺得自己跟電影裏花五百塊買了根外星人骨頭的唐志軍沒差别,目測這也是《宇宙探索編輯部》口碑兩極化的原因之一。
但是就像有人喜歡語文,有人喜歡數學,這不妨礙另一部分對上腦電波了的觀衆愛這部電影愛得要命就是了。
看到有網友辣評,說這是一種 " 文藝與商業結合的新型犯罪模式 ",覺得它浪漫、深邃、宏大、深沉,充滿哲思又哀而不傷,把高概念低成本的軟科幻這條路走得很穩。
還有些網友直接表示說這部電影是浪漫主義荒誕神作,大熒幕上就該再多一些這種奇奇怪怪的靈氣。
什麽才算科幻?這其實不是某一兩部藝術作品就能定義的概念。
畢竟官方都自我吐槽了," 這不科學 ",《宇宙探索編輯部》本身也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片,而是講述了一個以唐志軍爲首的一行人跋山涉水去尋找外星人的故事。
非要說的話,就是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問過的那個問題: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外星人嗎?相信的話,這個故事就成立。
電影的英文譯名 "Journey to the West" 倒是透露了一些和設定有關的信息,這四舍五入可以概括成一部《西(南)遊記》,跟《西遊記》原作比較類似的點就是,講的都是一個人帶着一個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和一群小夥伴踏上尋找終極答案的故事。
主角團裏窮其一生都在尋找外星人線索的民間科學家唐志軍(楊皓宇飾)可以對應唐三藏,頭頂着一口鋁鍋還有點 " 瘋病 " 的孤兒孫一通(王一通飾)可以對應孫悟空。裏面那頭追着胡蘿蔔的跑的驢,導演沒說,南風盲猜一個白龍馬吧(白龍馬:?
不過當然了,光是這些噱頭肯定還不夠,最吸引網友們入坑的還得是這部電影裏面的 " 發瘋文學 ",願稱之爲(被現實折磨的)發瘋人士必看電影。
因爲隻要看過就知道,《宇宙探索編輯部》這部電影裏裏外外都透露着一種吃了毒蘑菇之後的幻視感,一整個就是精神錯亂的大動作,瘋但痛快。雖然終究要落回清醒的現實,但發瘋的過程是美好且夢幻的。
官方的自我定位也很精準,直接比喻成神經病團建,每一個走進影院給他們的 " 宇宙功德箱 " 捐功德的觀衆,都是病友。
看電影找到病友的這種體驗,還是很超前了哈哈哈。
反正都在發瘋了,就沒必要揪着合理不合理的問題不放了,格局打開,一切皆有可能。
在《宇宙探索編輯部》裏,有人說看到外星人來到自己的村子,還看到石獅子嘴裏的石球突然發光。
有人自稱撿到過外星人,還給人凍在了冰櫃裏,于是這些年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使命:在家等一個願意花 520 塊錢帶它走的有(冤)緣(大)人(頭) ↓↓
有人每天開着 " 宇宙飛船 " 遊曆四方,人送外号 " 隕石獵人 ",來無影去無蹤的,,沒人知道他從哪來又到哪去,深藏功與名 ↓↓
有人站在半山腰頭頂一口鍋接受外星人信号,每天除了寫詩和去廣播站上班,就是等一群不知道什麽時候會來的麻雀 ↓↓
有時候頭部信号過載導緻暈厥倒地了還會被村民當成 " 中邪 " ↓↓
還有人每天看着電視機上的雪花點找規律,拿按摩頭皮的 " 靈魂提取器 " 接受宇宙信号,還說電視上的不是普通的的雪花點,那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晖 ↓↓
爲了不劇透過多南風就不多贅述具體的劇情細節了,總之就是這麽一群在正常人看來腦子有病的奇奇怪怪的人湊在了一起,然後跟随信号的指引一起去找他們都堅信存在的外星人了。
聽起來離譜嗎?離譜就對了,他們這一路也沒少因此被冷嘲熱諷,就算是同行的秦彩蓉(艾麗娅飾)都覺得他們幾個是神經病大聚會,什麽宇宙信号,想想就荒謬。
但這個過程并不無聊,反倒是在一本正經地科普,中間還伴随着一些腦洞大開的荒誕笑點,會讓人在 " 這什麽鬼 " 和 " 這也行 " 的精神狀态中反複橫跳。
是不是有種看《走近科學》的既視感?你别說,導演的靈感還真就是源自一些和外星人有關的真實新聞。
2013 年山東的農民李某就自制了一個矽膠外星人并散播虛假消息,然後被當地警方以故意擾亂社會治安罪拘留了五天 ↓↓
民俗 + 民間傳說的部分占了故事的主要框架,但細究起來就會發現科學的部分其實也是有迹可循,比如老式電視機沒信号時的雪花點是宇宙大爆炸的餘晖的說法、參宿四變暗、日全食的表現等等,都能找到一些對應的解釋。
除此之外,讓網友們感慨最多的還是片中出現的大量的古典音樂和詩歌,給這個滿是荒誕戲谑的劇情賦予了很多浪漫和理想主義的色彩。
而且那些詩基本都是孫一通的扮演者兼編劇王一通本人創作的,文藝氣息拉滿,承包了電影裏很大一部分的浪漫點,能 get 到的人就很難不被這種詩意沖擊到。
主角團們在追尋的問題其實也很簡單,無外乎就是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宇宙又是從哪裏開始?它是否有盡頭?
都是些相當宏大的哲學問題,但被很巧妙地拆解進了那些簡單常見的意象的裏,最終在虛幻和現實的交錯中告訴你一切的答案。
暫時找不到答案、因爲不被理解而覺得孤獨也沒關系,就像李雪琴影評裏寫的那樣,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但知道腳下有路就行,我們也總能找到能夠一起 " 發瘋 " 的同伴。
雖然電影有結局,但故事的結尾其實是很開放性的,給觀衆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可以有很多種解讀。
有人通過電影裏的僞紀錄片視角,共情了主角團的那種純粹的理想主義和可以爲了理想付出一切的偏執,在巨大的共鳴和震撼中落淚;
有人通過電影看到自己,在各種奇妙的意象和隐喻裏接收到了疲憊現實生活裏久違的信号,想要重拾被自己擱置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人看到了對于舊時代的種種緻敬,也有人看到了中式科幻電影的另一種可能。
不管看過之後喜不喜歡這部電影吧,都很難否認《宇宙探索編輯部》在内容上的開創性,還是希望這樣一部不那麽主流的電影發出的信号能被更多和它一樣奇奇怪怪的人接收到。
很适合最近覺得自己卡在人生的半山腰、處于精神内耗狀态或者對這個世界又愛又恨的人觀看,看完會不會重新愛上這個世界不好說,但應該能會解鎖一些不一樣的暢快感受。
簡言之就是,發瘋使人快樂,早瘋早快樂,越瘋越快樂。都拔到宇宙尺度上了,也就沒什麽可内耗的了。
小 Tips:要是準備吃下這口安利打算去看了的話,記得選後排的位置,親測觀影效果更佳。
也沒什麽特别,最主要是坐後排看可能不那麽容易頭暈,平時不常看僞紀錄片這種手持鏡頭的朋友記得抄筆記(其實也還好啦,不用提前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