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長期主義的賽道,拼的不是聲量和輿論的争先,而是滔滔不絕。
作者丨杜餘鑫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靳鵬輝
生死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看上去 " 站隊合資 " 的态度,筆者可能即将會迎來一波輿論的圍攻。但如果客觀分析中國汽車目前所面對的境遇,一定不是當下一邊倒地吹捧中國汽車強大到可以唯我獨尊。
無論是今年的上海車展,還是剛過去的廣州車展,中國汽車品牌的進步和領潮之勢,确實讓中國人和中國汽車感受到了揚眉吐氣的時刻。一時間輿論四起,中國汽車崛起和強大,合資和外資品牌的落後和唱衰聲此起彼伏。
被捧起來的中國汽車很爽,外資品牌肯定坐不住了,他們也需要聲量和 " 反抗 "。
廣州車展上,廣汽豐田說 " 合資不是落後代表,它有着成熟的穩重,也有後發的韌勁 ";豐田(中國)高級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在進博會期間的中國汽車産業發展論壇上也說 " 期待合資失敗,絕不是中國汽車工業應該看到的前景 ";再往之前是沃爾沃高層在發布會上說 " 新勢力會的,我們三年就學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十年都學不會 "。
這些看上去刺耳的言論,可以解讀爲合資和外資品牌,面對新勢力和電動化轉型競争壓力時的焦慮,需要劍走偏鋒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讨論。但仔細去拆解這些話背後的含義,其實也蘊含了不少汽車産業發展的故事和道理。
當然筆者認爲,并非所有的合資車企品牌都不會被判死刑,從長安鈴木到東風雷諾,從廣汽三菱、廣汽讴歌到廣汽菲克,那些已經成爲曆史的合資車企,以及一些逐步被邊緣化的外資品牌當然無法在中國市場繼續生存,因爲他們可以逃離中國市場的内卷,在其他市場和地區過得很好。
而那些期待将中國視爲核心市場的,如大衆、奔馳、寶馬、豐田等主流大廠,一定不會在這一輪競争中輕易放棄、繳械投降。所以,當外資和合資汽車品牌加入更加内卷的中國市場之後,未來汽車行業的競争勢必會更加嚴峻。
那個時候,拼技術、拼産品、拼體系、拼底氣,月銷數萬台和數十萬台的大企業,和月銷隻有一萬多輛的小企業,所感受到的壓力不是一個量級的。畢竟汽車是最講求可持續的,長期主義的賽道,拼的不是聲量和輿論的争先,而是滔滔不絕。
合資不是原罪,沒那麽不堪
每當自主品牌份額又出現新的突破時,自主狂歡的背後,自然會有合資在黯然神傷。正如 10 月份的銷售數據那樣,車企前五強,自主罕見地霸占了 4 個席位,就連最強大的合資車企一汽 - 大衆也隻能屈居第 5 的位置。而且前十強中,主流合資車企從原來 6 — 7 個名額,現在跌得隻有三家,并推動自主品牌的份額首次超過了 60%。
各大系别的份額端同樣亦是如此,比如常規的德系和日系,原本四分中國車市天下的,現在被迫讓位到 15% 左右的市場空間,随着這些合資車企電動化和智能化推進速度的遲緩,這個市場份額的堅守,也變得艱難。
然而作爲合資車企來講,難道他們沒有發現這樣的局面嗎?正如國内拉開合資大幕的上汽大衆,其總經理賈健旭說的那樣:" 合資品牌的脫困轉型之路雖然很艱難,但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希望。"
要說市場很卷,但其實合資品牌早已加入中國市場這場卷的大戰中,面對市場競争嚴峻态勢下最爲常規的手段—價格戰,打起來合資一點也不手軟。
比如上汽大衆 ID.3,之前 16 萬的時候确實沒啥競争力優勢,但是當上汽大衆把這款産品的價格下調至 11 萬多的時候,ID.3 就煥發了生機,連續多月銷量破萬,訂單接到手軟、工廠更是加班加點開工,提車還須等待。
上汽通用似乎也看到了這種機會,16.99 萬元的中大型 SUV 别克 E5,比同品牌同大小的燃油車直接便宜 4 萬元起,還有别克微藍 6 也拉低到 9.98 萬元開售,直接将價格的大炮抵當下最熱門的産品和細分市場。哪怕是虧着賣,低價誘惑下的合資,在銷量上也得到了不錯的提振。
還有包括奔馳和寶馬的新能源産品,基本上都較才推出的時候降價超 10 萬元有餘,20 多萬,就可以提一台寶馬 i3,合資品牌逐步從油電同價走向油電倒挂。
上汽通用總經理莊菁雄表示:" 賣新能源不虧都不好意思給被人打招呼,上汽通用确實在想辦法,第一步把市場拓展開,把市占率去進一步提升。" 恰巧這踐行了 " 沒有賣不出去的産品,隻有賣不出去的價格 " 這句銷售箴言。
廣州車展上其純電動 SUV 起亞 EV5,起售價拉低到 15 萬元以内,一款合資緊湊型純電 SUV,甚至比同級别的燃油車還便宜,這放在以前完全不敢想象。在價格戰頻發之下,合資品牌一邊看戲、一邊拱火,還時不時推出一些低價産品和策略,不斷擾亂自主品牌和新勢力們的戰鬥策略和狀态。
無論是從起亞高管宣稱的 " 我等你們燒死了再來搶市場 ",還是如一汽 - 大衆高管說的 " 我們有錢有技術還有全球化經驗,讓自主品牌新勢力打去吧,等他們打傷了,我們再全部清桌 ",外資對待中國市場的打法,總是充滿自信。
畢竟在他們看來,國内一些新能源和新勢力企業,基本上還沒走向正向的發展軌道,拿什麽和每年百億收入,具備全球化規模優勢,不斷研發、不斷投入的合資和外資車企競争?事實也是如此,絕大多數跨國汽車集團,雖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處于下行狀态,但全球營收和利潤的增長羨煞旁人。
另外就是外資和合資品牌耕耘行業和市場多年,品牌認知和用戶的認可口碑,一定程度上也爲品牌轉型提供了一些支撐。這種支撐,最直接反饋就是二手車的産殘值方面。由于新能源産品更新叠代速度快,1 年的時間,就可以讓一台 30 多萬元的車在二手車市場上掉價 10 多萬元。但是一台 30 萬元的豐田,卻可以在征戰市場兩三年之後,依然可以獲得約 25 萬元的回收回報。這種對比和差距,會不會讓消費者重新審視對電動車和中國電動車品牌的選擇?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終端市場的競争的加劇,汽車銷售體系的重塑和回歸,從直營賣車到經銷商體系的轉變也成爲一大趨勢。而深耕經銷體系的合資和外資品牌,早已谙熟其中的奧秘,再加上一些數字化工具的采用,強大的、曆經過時代考驗的經銷商體系,将成爲合資品牌征戰市場的重要優勢。
痛了就會醒,變革時刻在進行
曾經,那個被海外汽車公司看成傾銷和利潤奶牛市場,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自主品牌的不斷強大,市場份額穩占 50%+;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新賽道,讓過去傳統且龐大的汽車集團倍感不适應,甚至恐慌。
傲慢的德國人和固執的日本人,在過去 20 多年裏,擡頭挺胸,嘗到了來自中國市場紅利的甜頭。當然也在最近幾年中國品牌的快速崛起份額直至 60% 的現狀中,感受到了壓力和焦慮,正如今年上海車展上,外資品牌董事會面對中國紛繁複雜的新能源而瞠目結舌一樣。
不可否認,合資品牌現在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主打産品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電氣化、智能化、網聯化、自動化的水平不及新勢力和國産品牌。要快速解決産品線上的短闆,重新建立市場上的強勢地位,必須找到一條屬于合資品牌自己的出路。
因此,不少跨國集團開始反思前幾年的在華策略,對中國汽車産業形勢有了全新的判斷,因而也更加重視中國合作夥伴的聲音,以期快速響應合資企業的具體需求。而豐田、大衆、本田、日産等集團,這些年來也競相出台更加中國化的策略,或成立更本土化的設計和研發公司,或與中國本土契合和供應商合作,那些曾經不可能的反向合資,也正在一步步成爲現實。
大衆入股小鵬,合作智能化體驗,聯合打造全新車型;斯特蘭蒂斯合作零跑,用後者的技術和研發積累,以及中國供應鏈體系,促進集團的電動化轉型目标;包括大衆旗下保時捷曾計劃向比亞迪、理想和蔚來尋求過平台合作。
豐田先後與比亞迪、華爲合作,将新技術應用上車,全球經典的車型凱美瑞也與華爲合作開發了新的車載系統;廣汽豐田與廣汽研究院的協作,東風日産合資公司與東風自主合作,從過往單向輸出 " 拿來主義 " 的合資 1.0 時代,叠代到雙向賦能 " 融合共創 " 的合資 2.0 時代。
外資品牌緊抱中國市場、中國技術、中國品牌和中國消費趨勢大腿的故事,正在奇迹般地上演,聰明的跨國車企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融入中國汽車産業新格局。毫無疑問,這些都将成爲合資車企改變中國市場頹廢局面的舉動。
包括目前中國品牌主宰的 PHEV 市場,其實也是被合資車企看在眼裏。目前雖然外資品牌尚未在 PHEV 市場發力,但面對不斷擴大的蛋糕,早已有合資企業躍躍欲試。上汽大衆表示,到 2025 年将推出新的 PHEV 車型,發揮大衆傳統主機廠在動力總成上面的核心優勢。
的确,以 PHEV、增程爲主的混動系統,離不開的就是發動機,那麽最優秀的發動機技術掌握在誰手裏?熱效率,能耗等方面,包括産業鏈供應鏈的方面,合資品牌都有強大的優勢存在。
現在的輿論和聲量,外界對外資品牌的嗤之以鼻,其實都是在流量和推廣手段中的一種假象而已。很多自主車企或者新勢力宣揚的全棧自研,期待用所謂的技術去打動不明所以的消費者,其實這些後起之秀的新勢力品牌,都有供應商的技術背書。
技術不硬,輿論爲王,不少 " 遙遙領先 " 實際上也僅僅是在智能化方面的暫時優勢,要知道供應商又不是獨家,今天一家有了這項功能和體驗,明天其他家也很快就會上車裝載。
當然從政府、政策和對外合作層面,中國市場對外資的态度,也不會給到限制,中國開放的引資政策,地方的扶持力度和寬松外資營商環境,這些更加市場化的原則,也将爲外資品牌和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拓展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
所以,千萬别期待着合資會主動退讓,曆史悠長實力雄厚的跨國車企,如奔馳、豐田等,他們跨越的時代和周期比目前中國汽車久遠得多,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面對時代的巨變,也都一輪輪挺過來了,事實證明,他們也并非那麽不堪一擊。
對中國汽車來說,與合資和外資的競争是長期的課題,最終可能并不會誰幹掉誰,隻會在此消彼長和此長彼消的輪回中,走向更遠的未來。
|杜餘鑫|
幹這行如果不努力思考
那跟鹹魚有什麽區别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