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環境周觀察】是钛媒體旗下的特色周報産品,旨在将每周全球生态環境領域最重要的政策、事件、讨論、數據呈現在讀者面前,用最真實、前沿的信息,捕捉我們身邊微小而重要的變化。環球同此涼熱,視野點亮未來。
政策
四部門印發《加快 " 以竹代塑 "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11 月 2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加快 " 以竹代塑 "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确到 2025 年," 以竹代塑 " 産業體系初步建立,産品質量、産品種類、産業規模、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重點産品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與 2022 年相比," 以竹代塑 " 主要産品綜合附加值提高 20% 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 20 個百分點。
工信部發布綠色建材産業發展征求意見稿
工信部官網 11 月 2 日發布消息稱,爲進一步加快綠色建材産業高質量發展,工信部起草了《綠色建材産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拟要求到 2025 年,綠色建材全年營業收入超過 2600 億元,2023 年至 2025 年年均增長 15% 以上,發布 4 項以上建材行業碳減排技術指南,培育 30 個以上特色集群,建設 50 項以上綠色建材應用示範工程,政府采購試點城市不少于 100 個,綠色建材獲證企業達到 6000 家,綠色建材引領建材高質量發展、保障建築品質提升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到 2027 年,綠色建材全生命周期内 " 節能、減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環 " 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度高的綠色建材生産企業和産品品牌,星級綠色建築力争全面推廣綠色建材。
事件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部長級預備會召開
2023 年 10 月 30 日至 31 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COP28)部長級預備會在阿聯酋阿布紮比舉行,來自 70 多個國家部長級代表及聯合國高級别官員等參會,各方就 COP28 預期成果,特别是全球盤點、損失和損害、減緩、适應、資金等關鍵議題展開讨論。根據生态環境部官方發布的消息,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率團與會并發言。中方就關鍵議題全面闡述了相關立場和主張。中方指出,各方應以 COP28 完成首次全球盤點爲契機,按照《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确定的目标、原則及制度安排,聚焦務實行動,強化團結合作,推動公正綠色轉型。統籌協調好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發達國家應切實履行承諾,率先大幅減排,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提升發展中國家履約能力,推動損失和損害基金啓動并有效運行。會間,中方與 COP28 候任主席蘇爾坦、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裏、巴西、俄羅斯、印度、沙特、新加坡、挪威、德國等國部長級代表和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公約》執秘舉行雙邊會談,各方表達了願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共同支持 COP28 成功舉辦的積極意願。
第二十四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在日本舉行
根據生态環境部官方發布的消息,11 月 3 日至 4 日,第二十四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在日本名古屋市舉行。中國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日本環境大臣伊藤信太郎、韓國環境部部長韓和真分别率團出席會議,交流本國環境政策及最新進展,并就共同關心的區域和全球環境議題交換意見。會議審議了《中日韓環境合作聯合行動計劃(2021-2025)》實施情況,通過并共同簽署《第二十四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聯合公報》。據悉,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開始于 1999 年,旨在落實三國領導人會議共識,探讨和解決共同面臨的區域環境問題,促進本地區可持續發展。會議由三國輪流舉辦。
第六屆進博會将首次實現全綠電辦展
據新華社 11 月 3 日報道,11 月 5 日至 10 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通過省間綠電交易的方式,成功采購綠電 800 萬千瓦時,可覆蓋本屆進博會展前、展中、展後期間的全部用電量,也标志着進博會将首次實現全綠電辦展,預計可減少碳排放約 3360 噸。報道稱,本屆進博會以 " 零碳零塑辦博,綠色智慧出行 " 爲目标,屆時來自外省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将點亮進博會場館的每一盞燈,驅動每一輛新能源擺渡車,運行展示的每一台設備等。此外,本次進博會保障用公交車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車。據國網上海電力測算,第六屆進博會期間,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公交充電樁充電量預計比 2022 年增加 88.56%,周邊公共充電樁充電量預計同比增加 28.82%
山東持續調查 " 奪命鳥網 ",已立案 5 起
此前,山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島嶼上有人設置捕鳥網盜獵受保護鳥類引發高度關注,據澎湃新聞報道,10 月 30 日,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向媒體表示,聯合調查組持續對砣矶島上盜獵、販賣野生鳥類進行調查。截至 10 月 30 日,共立案非法狩獵案件 5 起,依法刑事拘留 3 人,取保候審 1 人。
男子捕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割取麝香被提起公訴
近日,中國檢察網公布的一份起訴書引發輿論關注。起訴書顯示,今年 2 月,西藏拉薩當雄縣一男子使用捕獸夾捕捉到一隻馬麝,用雙手将其掐死,割下麝香後,将涉案動物屍體扔在原地,自己返回村裏。同村人發現該男子的非法捕殺行爲後,将其舉報至村委會,該男子随後承認犯罪事實,攜帶麝香和兩副捕獸夾前往村委會投案自首,由當雄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将其抓捕歸案。據該男子供述,其因家庭經濟困難,發現山上的馬麝蹤迹後,産生捕殺并售賣麝香的想法,随後購買兩副捕獸夾置于山上。經鑒定,該男子捕殺的馬麝爲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整體價值 3 萬元。起訴書顯示,該案由當雄縣公安局偵查終結,以被告人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于今年 4 月 20 日向當雄縣人民檢察院移送起訴。當雄縣人民檢察院認爲,被告人非法捕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馬麝,已觸犯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确實、充分,應當以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被告人赤某某犯罪後自首,依據刑法第六十七條,可從輕或減輕處罰。被告人認罪認罰,依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可從寬處理,提起公訴。
日本啓動第三輪約 7800 噸核污染水排海
11 月 2 日,日本綜合共同社和時事通訊社報道稱,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當天開始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第三輪排海。此次排海的核污染水總量約爲 7800 噸,預計持續到本月 20 日左右。據悉,第四輪排海預計在 2024 年年初開始,四輪排海的核污染水總量共計約爲 3.12 萬噸。
統計&研究
10 月全國平均氣溫創 1961 年以來同期新高
據中國天氣報道,我國今年 10 月份天氣氣候特征爲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全國平均氣溫爲 12.2 ℃,較常年同期偏高 1.6 ℃,爲 1961 年以來同期最高。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東北地區大部及山東大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 2~4 ℃,内蒙古、新疆、天津和遼甯氣溫均爲曆史同期最高,有 140 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 10 月曆史極值。秋季北方氣溫異常偏高,也造成多地入冬推遲。雖然東北大部、華北西北部、西北大部等地已經入冬,但上述大部地區入冬時間較常年偏晚,部分地區偏晚超過 5 天。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布 11 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
近日,我國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中國氣象局、國家能源局、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和單位召開會商會,對我國 11 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進行會商研判。綜合分析認爲,11 月份華北、東南、西南等部分地區森林火險等級較高;東北等部分地區存在低溫雨雪災害風險;西南部分地區幹旱可能發生發展;可能有 4-5 次災害性海浪過程影響我國沿海海域,台風登陸或影響我國的可能性不大;湖南、廣西、重慶等局地地質災害風險較高。
普遍的永久凍土解凍加劇青藏高原未來缺水風險
10 月,發表于《地球未來》(Earth ’ s Future)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2020-2100 年期間,青藏高原近地表永久凍土面積和地冰儲存預計将減少 86.4% 和 61.6%。這意味着青藏高原地區的年度徑流将會減少,并在面對幹旱時加劇水資源短缺現象。研究團隊稱,青藏高原作爲 " 亞洲水塔 ",其永久凍土的解凍将對生态系統脆弱的源頭地區和人口稠密的下遊地區産生深遠影響。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十分嚴重
10 月,發表于《自然可持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十分嚴重。研究團隊對全球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海平面上升和未來偶發性海平面極端洪水風險進行了評估,結果十分不樂觀。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如果不進行幹預,在高排放的情況下,氣候變化将使沿海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如今擴大 14 倍以上。因此,全球範圍需要迫切做出重大政治決定,以支持世界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避免、盡量減少和解決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損失。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