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楊志錦
編 輯丨包芳鳴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 3 月 5 日在北京開幕,市場關注已久的政策舉措揭曉。梳理來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主要透露了以下八大政策信号:
1.GDP 目标增速 5% 左右
經濟增速目标是各界最爲關注的内容。2019 年目标是 6%-6.5%;因爲疫情帶來巨大的不确定性,2020 年沒有設定 GDP 增速目标;2021 年的目标爲 6% 以上,2022 的目标爲 5.5% 左右,但因爲疫情等超預期因素,全年經濟增速與年初預期目标有較大差距。
由于 2022 年基數較低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今年經濟将恢複性增長,諸多機構預計今年經濟增速将達到 5% 甚至 6% 以上。在此背景下,市場也高度關注經濟增速目标的設置情況。
此次報告指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标是國内生産總值增長 5% 左右。這可能考慮了兩個因素:
第一,5% 的目标增速與近年目标保持了一定連續性,也和當前的潛在增長水平相符。
另一方面,目标增速的設置還需要考慮中長期規劃。按照此前規劃的中長期目标,2035 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據一些研究機構測算,這意味着 2020 年 -2035 年年均增速爲 4.73%," 十四五 " 期間增速要力争實現 5% 左右的增速。
2. 新增就業目标上調至 1200 萬人左右
此次提出,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别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具體指标方面,2004 年首次提出要 " 新增城鎮就業 900 萬人 ",此後該目标從未缺席,2017 年 -2019 年新增城鎮就業目标是 1100 萬人,2020 年這一目标是 900 萬人。2021 年 -2022 年恢複至 1100 萬人。今年則上調至 1200 萬。究其原因,随着經濟恢複增長,将帶動就業擴大。
城鎮調查失業率涵蓋農民工等城鎮常住人口,能更全面反映就業狀況。2018 年— 2019 年該目标均爲 5.5% 左右,2020 年是 6% 左右,2021 年、2022 年爲 5.5% 左右,今年仍是 5.5% 左右。
3. 赤字率上調至 3%
赤字率也是市場關注的目标,其等于赤字 /GDP,一般要求等于或者低于 3%。從近年實踐看,2020 年赤字率首度突破 3% 達到 3.6%,2021 年降至 3.2%,2022 年通過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利潤,赤字率下降至 2.8%。此次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表示,在應對沖擊中沒有持續大幅增加赤字規模,也沒有超發貨币,爲物價穩定創造了宏觀條件。
此次報告提出,積極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 3% 安排。赤字率有所上調。赤字可進一步分解爲中央财政赤字和地方财政赤字,分别通過發行國債和地方一般債彌補。近年國債占赤字的比重接近八成,而地方一般債則略高于兩成。
預算報告披露,全國财政赤字 38800 億元,比上年增加 5100 億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 31600 億元,增加 5100 億元;地方财政赤字 7200 億元,與上年持平。
4. 專項債額度 3.8 萬億元
專項債需投向有收益的項目,償債來源爲項目所對應的專項收入或政府性基金收入,因此專項債不計入赤字,其規模不受赤字率的約束。
專項債于 2015 年首度發行,此後額度穩步擴大,2020 年達到 3.75 萬億元,2021 年小幅下降至 3.65 萬億元。專項債的大規模發行、使用對穩投資、穩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 年 3 月全國人大批準的新增地方專項債額度爲 3.65 萬億元。2022 年 8 月首度盤活 5000 億元結存限制,由此帶動全年額度擴大至 4.15 萬億元。但這 4.15 萬億元的額度并未用完,2022 年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爲 4 萬億元。
此次報告提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3.8 萬億元。這一規模相比去年總額度有所下降,但相比去年新增額度上升了 1500 億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 2023 年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仍需專項債發力,而 2022 年發行 4 萬億元專項債用于項目建設,諸多項目開工後後續仍需資金支持,這就要求專項債維持一定規模。
另一方面,雖然專項債不受赤字率約束,但最終仍受債務率約束。地方政府債務大幅擴張後,目前債務率已落入警戒區間,這要求地方債尤其專項債放慢擴張步伐。
5. 穩健的貨币政策要精準有力
中國貨币政策的定調主要有五個範疇:寬松、适度寬松、穩健、适度從緊和從緊。2009 年,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年實施适度寬松的貨币政策。2010 年以後,中國一直實行穩健的貨币政策。
此次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币政策要精準有力。精準意味着結構性貨币政策繼續發揮作用、支持特定領域,有力意味着貨币政策要真正作用于實體經濟并見到實效。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 3 月 3 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央行将持續對結構性貨币政策供給進行評估,做好分類管理,做到有進有退,對一些需要長期支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構性貨币政策會給予較長期的持續的支持。比如說普惠金融領域,對一些階段性特征比較明顯的結構性工具要及時退出,當然退出時不要急轉彎。
在回應降準降息的問題時,央行行長易綱 3 月 3 日回應稱,目前我們貨币政策的一些主要變量的水平是比較合适的,實際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較合适的。
談及降準,易綱表示,2018 年以來我們 14 次降準,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 15% 降到 8% 以下,不到 8% 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應當說不是像過去那麽高了,但是用降準的這個辦法來吐出長期的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還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
6.M2、社融增速和名義 GDP 匹配
報告提出,保持廣義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這一錨定方式本質上将穩定宏觀杠杆率的機制内嵌進了貨币政策中間目标之中。換言之,M2 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 M2/GDP 的數值基本不變,也就意味着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
一般而言,M2 增速與 GDP 增速、赤字率都是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重要的量化指标。從 2016 年開始,社融增速目标首度納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年 M2 和社融增速目标均爲 13%,2017 年二者目标下調至 12%。
此後,M2 和社融增速未設置具體數量目标:2018 年爲 " 保持廣義貨币 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2019 年爲 "M2 和社融增速要與國内生産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 ",2020 年爲 " 引導 M2 和社融增速明顯高于去年 ",2021 年、2022 年爲 "M2 和社融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
M2 和社融的錨定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央行解讀稱,過去在高速增長階段,中國經濟潛在增速較高,實際增速圍繞潛在增速波動,因此設定 M2 的數字目标是可行的。但随着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潛在增速有下降趨勢,如果繼續按照過去的實際值來設定 M2 的數字目标,就可能導緻貨币信貸與經濟運行偏離,形成過度寬松的局面,也不利于穩定宏觀杠杆率。
7. 優化地方債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
報告提出,要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中财辦相關負責人去年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表示,近年來地方隐性債務規模增速總體放緩,但規模仍然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債務壓力不斷增大,縣市級地方政府債務尤爲突出。
市場預計,今年可能通過展期、置換等方式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
一種方式爲,通過發行地方再融資債券置換隐性債務。發行再融資債券置換隐性債務後,政府債務餘額上升,隐性債務餘額下降,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和限額之間有空間。
另一種方式爲,繼續推動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産品置換隐性債務。這項工作起源于 2019 年,置換有諸多限制,比如債務對應的項目有收益;債務形成時間在 2017 年 7 月 14 日之前;按照項目一一對應到期債務實施,而不是 " 打捆 ";融資資金隻能用于還本;借新還舊期限有限制,原則上小于化債期限等。考慮到隐性債務置換已進行了四年多,符合這些條件的隐性債務可能不多,需關注後續是否會放松一些條件。
8. 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
報告提出,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産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産業平穩發展。
2021 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房地産市場明顯走弱,一些房企出現暴雷,成爲影響經濟運行中一個重大風險因素。央行、銀保監會去年底出台了 16 條金融支持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
從需求端看,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貸政策,持續引導實際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從供給端看,信貸、債券、股權支持政策 " 三箭齊發 ",比如将房地産企業納入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 第二支箭 ")的支持範圍,保持了房地産市場融資的平穩有序。
" 随着疫情形勢的好轉和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間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近一段時期,市場信心加快恢複,房地産市場交易活躍性有所上升,房地産行業尤其是優質房地産企業的融資環境明顯改善。"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 3 月 3 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