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就要召開兩會了。之前傳聞的養老金上漲方案,在 2023 年 3 月的兩會落錘!有些社保專家根據近年來漲幅下滑的趨勢預測,2023 年養老金有可能繼續下滑 1%,創出 19 年連漲的曆史新低—— 3%!
2023 年也是機關事業人員與企業人員養老金 " 雙軌制 " 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在 2024 年将實現養老金并軌。可是,有些企業退休人員呼籲:機關事業人員退休金普遍高于當地企業人員養老金的一倍,比如,2023 年 1 月 13 日江西鷹市社保的文章可以佐證。
所以,廣大企業退休人員呼籲,在 2023 年上調養老金中多向低收入的企業人員傾斜,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漲 3%,企業人員多漲 10% 達到 13%。
當然了,這種民間的呼籲一直存在,社保專家是堅決反對的,主要理由是:機關事業人員與企業人員走的根本不是一個賽道,前者是财政供養,後者是自己繳費給自己養老,圈層不同,不要硬融。企業人員養老走的是多繳多得的市場機制,不多繳費是不能多漲 10% 的。再說了,就算你們想漲,養老基金也沒有這麼多錢支撐。
PS:廣大企業退休人員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希望社保部門能夠參考。
【1】養老體系不能造成貧富差距過大。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養老事業是一項國家和全民的事業,事關每一位老百姓的晚年生活,絕不能簡單地用市場化來解決,否則,富人的養老金基數高、越漲越多,永遠都富;窮人的基數低,永遠都追不上。
比如,機關事業人員拿 10000 元退休金,漲 3% 是 300 元;企業退休人員拿 1000 元養老金,漲 3% 隻有 30 元。富人漲三年就超過窮人的月收入,貧富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從思路上已經違背了共同富裕的理念和初心。
【2】養老體系堅決不能搞市場化。
養老,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一個重大的民生問題,絕對不能像有些社保專家和自媒體作者寫的那樣——用一句 " 多繳多得 " 的道理能忽悠過去的。多繳多得的市場法則,用社保專家的話說——就像銀行存款、多存多取,看上去挺有道理,其實違背人性,一點道理也站不住腳。
養老體系在世界各國都是社會保障體系,是一種社會福利體系,而不是市場化的體系。我們有些地方搞教育市場化,讓普通人家的孩子進不了好學校;有些地方搞醫療市場化,造成普通人看病難。如果養老搞市場化,低收入群體隻能永遠生活在較低的生活水平之中了。
【3】各類退休人群應該一視同仁。
養老金 " 雙軌制 " 指的是:機關事業人員自己不繳社保,退休後領取了超過的退休金,由财政支付,等于自己不交錢,完全由财政供養。企業退休人員則是完全自己供養自己。
而且,機關事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是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 2 倍。更為關鍵的是,機關事業人員的财政經費從何而來?财政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人員貢獻的利稅。
所以,機關事業人員在職的工資是企業人員的工資的 2 倍,退休金是企業人員養老金的 2 倍,他們在職時的工資和退休後的退休金均有企業人員貢獻的利稅支付。從這個意義上講,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憑什麼反對給企業人員多漲養老金?
【4】解決養老基金不足的根本途徑。
養老基金大池子為什麼這麼緊巴?根本原因不是老百姓的責任,更不是大家繳社保繳得少的原因,而是養老金的來源渠道問題。
我們目前的養老金機制走的是養老保險的模式,說白了就是一種市場化的商業模式,自己在職時買養老保險,進入個人養老賬戶,如果有單位繳納單位承擔的部分,進入社會統籌賬戶,退休後領取兩個賬戶裡的錢。其實就是自己花錢給自己養老。
單位繳納的 20% 部分,從底層邏輯看也是你自己的,因為單位給你繳社保已經算在大的薪酬包或福利包裡了,也是你的勞動報酬的一種體現。你招聘時的稅前工資已經包含了單位繳的養老金,歸根到底還是你自己的錢。
社保局不敢給企業退休人員漲養老金,根本原因是養老基金大池子裡沒有錢。所以,加大一次分配的力度,向養老基金注入更多的資金,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解決養老基金不足的其中一條途徑:2022 年 GDP 達到 121 萬億元。全民所有制的國企貢獻占 75%,那麼,全民所有歸全民,多劃撥國企利稅進入養老基金就是最好的造福全民。
PS:你贊同嗎?多多轉發,讓更多的親朋看到,共同呼籲政策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