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10 月 10 日電 ( 周奕航 ) 近日,基金界兩大 " 頂流 " 蔡嵩松離職、葛蘭卸任兩隻在管基金産品的消息,掀起了不小水花。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行業 " 去規模化 "" 去明星化 " 趨勢明顯。有業内人士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基金經理的 " 明星光環 " 正慢慢褪色,未來基金公司将轉向團隊化發展,注重多元化投資風格,避免投資風格單一化和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風險,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明星基金經理離場
蔡嵩松悄然離場,讓持有其産品的基民們始料未及。
9 月 29 日,諾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基金經理蔡嵩松因個人原因正式離任諾安成長、諾安和鑫、諾安積極回報 3 隻基金,相關産品将由劉慧影、陳衍鵬接替管理。
算上 2023 年 5 月蔡嵩松卸任的諾安創新驅動混合基金、7 月卸任的諾安優化配置混合基金,蔡嵩松手頭上已無在管基金。至于蔡嵩松的下一步去向,尚未有公開消息披露。
從其過往履曆來看,蔡嵩松自 2019 年開始陸續接管諾安基金旗下多隻基金,并對芯片、半導體賽道高權重押注。同年,蔡嵩松迎來高光時刻——由他管理的諾安成長基金業績爆發,取得 95.44% 的年度回報率。憑借着亮眼的業績和鮮明的個人投資風格,蔡嵩松迅速出圈,成爲 " 頂流 " 基金經理。
靠諾安成長基金一戰成名後,許多基民期待其能延續之前的高額收益表現,争相購入由他管理的基金。就這樣,蔡嵩松的在管基金規模水漲船高,一路飙升至 2020 年末的 409.02 億元。
但自 2021 年以來,伴随着 A 股市場的持續調整,蔡嵩松管理的産品業績出現下滑——以代表産品諾安成長爲例,2019-2022 年四年間,年度收益分别爲 95.44%、39.10%、22.50%、-40.04%。到了 2023 年,諾安成長混合的回報率有所反彈,截至 10 月 9 日爲 -0.94%,同類排名 442/3523。
受産品收益下滑影響,蔡嵩松的管理規模開始逐年下滑。2020 年末管理規模爲 409.02 億元,2021 年末管理規模爲 318.79 億元,2022 年末管理規模爲 293.35 億元。到了 2023 年二季度末,蔡嵩松在管規模爲 281.42 億元,較 2020 年末縮水 127.6 億元,下滑 31.2%。
值得關注的是,在蔡嵩松離任的前一天," 醫藥女神 " 葛蘭也有了新動向。
9 月 28 日晚間,中歐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宣布葛蘭卸任中歐研究精選和中歐阿爾法基金經理。前者将由此前共同擔任基金經理的盧純青獨立管理,後者由基金經理彭炜管理。
與蔡嵩松一樣,葛蘭也是在 2019 年聲名鵲起——專注于醫藥行業賽道的她,彼時曾因純粹的選股策略以及與行業高度契合的投資理念,深受基民追捧。然而,自 2021 年以後,醫藥闆塊持續調整,葛蘭管理的基金出現了大幅回撤,市場風向随即調轉,葛蘭也因爲收益虧損飽受投資者争議。
" 醫療作爲典型的剛需行業,其需求可能會受階段性因素影響而遲滞,長期來看不會消失或減少。" 經曆産品業績大幅回撤後,葛蘭在 2023 年中報中表示,過去兩年,醫療闆塊經曆了深度估值調整,這對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和考驗。在市場情緒陷入極度悲觀時,機構投資者能做的是盡可能客觀理性地去理解行業前景和投資機會,但同時也需要審慎地識别風險、保守評估細分行業和公司的差異。
目前,由葛蘭管理的基金産品僅剩 3 隻 ( A、C 份額合并計算 ) ,分别是中歐醫療健康、中歐明睿新起點和中歐醫療創新,在管基金總規模爲 669.01 億元。
新生代基金經理接棒
據諾安基金公告,蔡嵩松離任後,諾安成長混合和諾安積極回報混合兩隻基金将交由劉慧影單獨管理,諾安和鑫混合則交給陳衍鵬和鄧心怡共同管理。
從投資風格來看,本次接任的劉慧影、陳衍鵬、鄧心怡三名基金經理與蔡嵩松風格相似,重點關注數字科技和半導體賽道;但從投資年限來看,上述基金經理任職時間較短,屬于新生代基金經理——陳衍鵬任投資經理年限爲 3.25 年,劉慧影、鄧心怡擔任投資經理年限分别爲 1.19 年和 1.26 年。
關于安排接任人選的考量,諾安基金向中新經緯表示,基金公司在安排接任人選時,通常會審慎考慮,尋找風格、能力圈匹配的基金經理。如今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逐漸重視投研平台和團隊人才建設,不妨給予新任基金經理一定考察期,關注平台及團隊的力量。
Wind 數據顯示,劉慧影于 2020 年 12 月加入諾安基金擔任研究員,自 2022 年 8 月起接棒蔡嵩松此前管理的諾安優化配置混合型基金産品。該産品 2022 年年度回報率爲 -26.24%,但在 2023 年迎來大幅反彈,截至 10 月 9 日收益率爲 19%。
與劉慧影同年加入諾安基金的鄧心怡,分别于 2022 年 7 月和 10 月擔任諾安研究精選、諾安平衡基金經理;又在 2023 年接管諾安和鑫、諾安創新驅動和諾安穩健回報三隻基金。截至 2023 年 10 月 9 日,由鄧心怡管理的 5 隻基金 ( A、C 份額合并計算 ) 任職回報率均爲負,分别爲 -19.54%、-8.74%、-3.9%、-14.44% 以及 -27.87%。
值得關注的是,由陳衍鵬單獨管理的諾安益鑫,近三年内的收益率爲 19.19%。相比于蔡嵩松此前管理的諾安和鑫 ( 二者屬于同類産品 ) 近三年 -7.53% 的回報率,陳衍鵬管理的諾安益鑫靈活基金近三年業績實現了大幅超越,領先 26.72 個百分點。
盧純青作爲接棒葛蘭中歐研究精選的基金經理,同樣是一名 " 新生代 "。自 2020 年擔任基金經理以來,盧純青管理的中歐先進制造 A 基金任職回報率 38.14% ,另一隻在管基金中歐瑞豐 A 任職回報率爲 -28.15%。
" 明星 " 離場會産生哪些影響?
針對明星基金經理卸任在管産品一事,一位基金行業觀察者對中新經緯表示,基金經理流動是行業調整的體現,如今基金業正經曆市場洗禮,大浪淘沙,未來基金業發展質量有望逐步提升。
" 明星基金經理卸任産品,降低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基金持有人的保護。"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向中新經緯表示,由于過去兩年市場波動明顯,部分基金經理因管理的基金數量過多、管理的規模過大,導緻基金的業績出現明顯下滑。
楊德龍認爲,基金經理主動減負、降低在管産品規模,能夠減輕基金經理的管理壓力,使其專注于投資研究以提高投資效率;同時也可避免因基金經理個人因素導緻的風險,提高基金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但與此同時," 減負 " 也存在一些缺點,可能會導緻投資者信任度下降、基金公司品牌形象受損等。
2023 年以來,包括葛蘭、馮明遠、謝治宇等頭部公募基金經理紛紛宣布 " 瘦身 "。對此,環業投資集團 ( IPG )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中新經緯表示,去明星化、去規模化已成爲基金公司的共識,未來基金經理管理和人才梯隊建設将成爲基金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
" 要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和激勵機制,培養更多的優秀基金經理,并爲他們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要注重多元化投資風格的基金經理團隊建設,避免投資風格的單一化和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風險;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風險控制機制,避免因個人因素導緻的風險。" 柏文喜補充道。
(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周奕航:[email protected] ) ( 中新經緯 APP )
(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
作者:鄭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