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定期探讨渣演技的時間。
今天聊聊這幾年造成我工傷的首要肇事群體:跨界演員。
幾年前章子怡在演技類綜藝裏怒斥:演員是一個最低級的職業嗎?爲什麽都要來當演員呢?
這題好答:①賺得多,②确實沒啥門檻,③尤其是選秀禁了後,演戲幾乎成爲内娛唯一常規吸粉路徑。
所以各賽道人士蜂擁而至,讓本就泥濘的演員賽道更加淤塞。
跨界演員到底哪裏不行?想要行,該如何?今天集中探讨一二。
聲明在先:
1、這裏探讨的跨界演員,是指在正式演戲前,曾在非演員領域有一定經驗或獲得一定知名度的藝人。
2、本文旨在探讨跨界演員的共性問題,但沒有任何吹捧純科班演員之意,科班演員的問題咱們接下來也會專文探讨。
3、文字與配圖并非一一對應,愛信不信
那就開始吧。
1
愛豆跨界
如果以選秀被禁爲節點,内娛影視行業在接收愛豆演戲上,遭受的是不同災禍。
選秀被禁前,愛豆禍害影視業的方式是:做練習生→參加選秀(或直接出道)→吸粉成名(成團)→影視劇領域再就業。
愛豆開會的劇數不勝數
這條路徑,對一手操辦選秀一手炮制影視劇的視頻平台而言,簡直是自成産業鏈閉環的絕佳生意,左手倒右手間就能令品牌商買單。
清晰筆直,自然從者如雲,而其中佼佼者大多能攜粉絲與流量直接演主角,即使不算主使,也絕對是此前六七年裏影視劇烏煙瘴氣的幫兇。
愛豆開會 +1
在選秀被禁後,情況有所好轉嗎?有,但不多。
一方面,大量渣演技愛豆已經在影視行業站穩腳跟——隻要演的足夠多,自然有數據累積,過程裏難免有人踩中狗屎運,遇到爆火的影視劇,或者命好趕上耽改,直接爆成頂流。
另一方面,因選秀熱火而投身愛豆行業的大量練習生也需要逐漸消化分流,沒有靠山的可能直接轉行,有靠山的就充斥在大量分賬劇、短劇和微短劇裏,繼續禍害下沉市場。
愛豆多出渣演技,根源在于【練習生的培訓方向】與【演員的職業要求】從根本上背道而馳。
不要以爲練習生的練習時長主要在唱跳上,ta 們練習的核心是【快來看閃閃發光的我啊】。
照鏡子找自己最美的角度,做精細到頭發絲的表情控制,設計足夠油膩吸睛的 ending pose,珍惜每一次對着鏡頭營業的機會。
沒有任何瞧不上練習生職業的意思,但你們看看這個培訓思路,它培訓出來的人真的适合做演員嗎?
做演員要塑造人物,要尋找并放大自我與角色的契合點,隐去餘下。做愛豆要凸顯自我,拼命放大最可能被喜愛的閃光點,哪怕是機械的、制式化的。
所以愛豆生涯會讓 ta 們在演戲時于油膩和木讷之間反複橫跳。
在那些 " 自以爲的 " 高光片段裏,ta 們大抵會掏出練習的肌肉記憶,而在日常戲份中,諸位又常常不知所措,麻木應對。
2
網紅跨界
移動互聯網的全民普及,進一步助力社交平台成爲大衆呼吸般的日常。而伴随社交平台誕生的網紅這個職業,其走紅形式也從 PC 時代的圖文爲主,逐漸發展爲以視頻、直播爲主。
動态的、鮮活的、後期痕迹更輕的互聯網形象,顯然更契合 " 去中心化 " 的互聯網時代趨勢,更容易被大衆接受與追捧。而自從網絡帶寬能支持流暢的直播後,即時互動性帶來的陪伴感,更助力網紅成爲公衆人物在這個時代最強勁的新生力量。
這個日益壯大的群體裏,那些有流量、有粉絲、有熱度、有(美顔濾鏡助力的)顔值的,在資本眼裏,四舍五入就是能演戲了。
于是經紀公司負責網羅,視頻平台和片方負責給機會,社交平台負責聯動助力流量做大做強,大家一拍即合,管你觀衆死活?
這幾年網紅出身的諸位偶像演員,很多都已混到了行業一線甚至超一線,但論演技,大多連門檻都沒摸到。
之于演員這個職業,網紅出身的問題,一部分與愛豆類似。
做網紅,也是要拼命放大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用極緻的特質去吸引人,這一點不多贅述。
此外,網紅還有獨屬于這個行業的職業烙印。
其一,是顔值對黑科技的依賴造成的安全感問題。美顔濾鏡、大程度磨皮、上鏡角度和後期處理,都是網紅用來修飾自己容貌讓自己看起來完美無瑕的日常手段。天長日久地依賴下來,ta 們可能比受衆更難接受 " 低修飾 " 甚至 " 無修飾 " 的真實自我。
這并不是想說網紅與演員顔值有壁。實際上,好不好看、耐不耐看倒在其次,但長期依賴科技手段修飾外形的人,拍戲場景下,在喪失這些依賴後會下意識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外形呈現上,進而束手束腳。
說難聽點,不那麽好看的演員滿坑滿谷,但人家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因而足夠坦然。
其二,是碎片化呈現的模式感。比起愛豆,大多數網紅出身的演員在情緒表達上要好一些,但也僅限于情緒表達了。
無論是直播還是視頻拍攝,當然也包括那些平面拍攝,需要的大抵隻是碎片化的非連貫的情境展示和浮誇化的情緒呈現。長久下來,如何笑如何哭如何惆怅如何愛慕,都已經成爲網紅情緒庫裏的标準化産品,可以不假思索地掏出即用,并毫無分寸把握。
這樣去演戲,效果可想而知。
其三,是獨自美麗的弊病。網紅幾乎都是在鏡頭前單兵作戰,自己發揮自己控場,自己唱念做打。這很好理解,畢竟小小的一個豎屏承載不下兩個顯眼包。
可演戲不能隻演獨角戲,表演就是給反應,獨自美麗慣了,演起戲來既缺乏配合度,更無法根據情境給出真實反映,常常獨自戳在劇裏,突兀極了。
這就是爲什麽很多網紅去演豎屏微短劇格外适合,成爲長内容的正經演員就水土不服。因爲前者恰恰需要強調情緒、強調片段、強調個人,而後者則更需要演員有構建完整人物與合理人物關系的綜合性能力。
至于網紅賴以生存的絕佳網感,對 ta 們的表演顯然也起不到什麽正向作用,這也不需多說。
但是有什麽關系呢?業内人人渣演技,網紅出身的演員也不過是格外渣而已。隻要自帶粉絲、流量和話題度,資本當然不會放棄這個群體,反正演戲嘛,誰來都一樣。
3
其他
還有一些傳統的跨界演員,ta 們跨界的問題是非時代性的,所以隻簡單聊聊。
比如歌手。歌手跨界做演員,優勢是聲音的可塑性、台詞的節奏感和語氣語調的處理。這些演唱也要依賴的台下十年功,當然會助力 ta 們的表演。
哪怕對劉宇甯的演技再多批評,也很難否認他的台詞确實比大多數偶像劇演員好上一截。
劉宇甯常常是主角團裏唯一原聲選手
但歌手的問題當然也擺在那裏。舞台表演需要的 " 架勢 " 很難從 ta 們體内剔除,這一點在跨界的戲曲演員身上恐怕更加明顯,說人話就是:容易起範兒。
當然劉宇甯是兼具網紅和歌手兩大跨界身份,所長所短都帶有複合性
黃齡的金鳳凰恐怕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
唱而優則演,向來是娛樂行業的常規跨界流動,不過這幾年華語樂壇逐漸衰敗,自己的人才蓄水池都枯竭了,人才流動更是越來越少了。
再比如喜劇人。過去的小品相聲演員,現在的 sketch 演員和脫口秀演員,都很容易出演影視喜劇,畢竟人家也是廣義上的演員,跨的隻是舞台到影視這個小領域罷了。
豐富的舞台表演經驗、絕佳的語言能力和對觀衆情緒的把握,都能讓 ta 們在剛跨界時平滑過渡,尤其是飾演配角時。
但在更完整複雜的人物塑造上,喜劇演員就很容易拉開差距。李雪琴在《保你平安》和《熱辣滾燙》裏作爲戲份不多的強特色配角,表現堪稱亮眼,但在《故鄉别來無恙》裏承擔一整條故事線時,與職業演員比就顯得力有不逮。
當然,網紅出身的她脫口秀舞台經驗也并不豐富。但類似情況同樣出現在潘斌龍、常遠、小沈陽等曲藝出身的喜劇人身上,幾乎是一個共性問題。
當然,喜劇人的跨界問題是舞台媒介變化的問題,是精益求精的進階問題,比起網紅和愛豆跨界的 " 入門與沒入門 " 的問題,有質的區别。
4
此事無解?
回到标題。凡事無絕對,哪怕職業出身會爲跨界演員帶來諸多不利的烙印,努力仍能讓這些印記淡化甚至徹底消失。
但是當然,口頭說說的努力,毫無意義。
首先,你需要一個努力能得到正反饋的業界生态,當然更關鍵是反之亦然的壓力。
前半句比如檀健次。愛豆出身,多年未火,跨界演員,從小配角演起,扛住了才有下一個機會,一路摸爬滾打,資源與地位才逐漸進階。這樣的職業經曆才讓他以愛豆出身磨出些演技來,這同樣适用在他仍在演配角的隊友肖順堯身上。
如果覺得檀健次不足以服衆,那看看王骁。動畫專業,國外畢業後正常就業幾年,還是喜歡表演才半路跨界入行,從配角演起,積累無數精彩角色,最後終于幹成主角。
他的配角履曆太長了,貼不完
後半句的反例那就是知名不具的各大平台寵兒與資源咖。演好演壞一個樣,爛成渣渣都不妨礙持續拿下資源,精進演技的必要性在哪裏呢?
環境太好了,待遇太優越了,錢太好賺了,粉絲太追捧了,換你你也不努力。
其次,是正确的學習方法。内娛渣演技的跨界演員也不是沒報過班沒請過表演老師,古早網紅 ab 早早就開始帶表演老師入組,效果不提也罷。
這種表演老師先給你演一遍的 " 學習 ",說好聽點是臨陣磨槍,實際上大多是照貓畫虎,更有可能努力成邯鄲學步、東施效颦。
這不叫努力,更不叫學習,這叫應付工作,透着一股子 " 臨上轎紮耳朵眼兒 " 的急功近利。
脫産學習肯定有幫助。呂嚴在一喜比賽裏早早被淘汰,認識到自己舞台表演的不足,用接近一年的時間去學習研究改進,二喜就有了肉眼可見的大進步。
然後做好每一個角色的研讀,也能逐漸洗掉模式化與慣性表演。董寶石那完全融入環境的驚人表現,就是三個月的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全身心投入換來的。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
上述不少例子甚至不止跨一次,除了劉宇甯這種歌手 + 網紅的跨界演員,網紅出身做愛豆再做演員的,在選秀火熱那幾年也比比皆是。
互聯網推平了知識與經驗獲取的門檻,普通人尚且想尋找機會跨界撲騰,已經在自己的領域積累到聲名、地位與流量的各位公衆人物,想要去最賺錢也最萬衆矚目的内娛大賽道——影視行業好好發展,是最自然不過的 " 人往高處走 "。
但糟糕就糟糕在這個高處隻是酬勞高、熱度高、光環高,卻沒有門檻高。
于是某些群體的群體共性就毫無遮掩地直面最廣泛的觀衆,得到最充分的暴露。
本該是英雄不問出處,現在卻讓人很想撂狠話:
不是針對誰,我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 ……
你對跨界演員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