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 - 黎子堂
字數:4207,閱讀時間:約 11 分鍾
編者按:在一般印象裏,古典時期百發百中的 " 養由基 " 式人物往往都是弓箭手。而在一些古代背景的小說影視劇中,狙擊的任務,也大多是由弓箭手們執行。但實際上,在漢代,強弩狙擊戰術應用還是非常廣泛的,甚至某些出名的神箭手,在戰場上也會選擇用弩,而非弓。而 " 神弩手 " 們所依靠的瞄準裝具,也并非隻有自帶的火眼金睛。本文便嘗試梳理一下,漢代弩的瞄準裝具以及漢代強弩狙擊戰術的應用。
刻度标尺
說到漢弩的瞄準,必然離不開弩機上的瞄準裝置 - 即望山。漢弩望山較最特殊的設計就是刻度。帶刻度的望山,甚至被認爲是世界上最早的射擊标尺,這一設計,也被稱爲弦枕凸耳标尺。
望山刻度的使用方法,就是所謂 " 參連 "。《吳越春秋》卷 9 所記陳音論射弩:" 夫射之道,從分望敵,合以參連。" 其中參連,便是以望山刻度上某一線爲瞄準基點,與箭镞、目标物三點連成一線。即後世所謂三點一線。不過三點一線隻是最基礎的用法。
按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 - 弩機》一篇的介紹,刻度标尺的使用,還涉及到算家勾股之法。人家穿地得一弩機。其望山甚長,望山之側爲小矩,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準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
直角三角形短邊爲勾,長邊爲股,斜邊爲弦。運用到帶刻度标尺的望山上,就是以望山爲勾、由望山底部至镞簇爲股、再以望山上某刻度與箭镞所構成的瞄準線爲弦,形成勾股弦的關系。
另外,鍾少異認爲望山刻度與目标距離之間應當有定量的對應關系,他推測漢人在守城時應當會對射擊範圍内的城外地域進行測量,确定某些距離标志物,發弩時根據目标距離與望山刻度的對應關系,來選擇刻度基點。
楊泓也持類似觀點,其書中提到既然有了帶刻度的望山,則應當配有對應的标明刻度與距離的射表,方便射手實戰使用。而《漢書 - 藝文志》中提到的《望遠連弩射法具》或許就記載有這類射表,可惜該書未能傳世,無法探其究竟了。
▲望山的使用示意圖 / 圖源:《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
除了可能存在的射表,還有一種設備是用于輔助瞄準的,即 " 深目 "。這一設施在漢代邊塞有廣泛使用,與轉射機相配套。可見于出土簡牍,如有簡牍提到 " 塢上深目一不事用 .." ,關于其功用,《淮南子 - 泰族》記載 " 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一金目則快。" 高注:" 金目,深目。所以望遠近,射準也。" 孫機先生據此認爲,深目兼有瞄準和測距的功效。
回到正題,關于帶刻度标尺的望山發明時間,早年,楊泓與鍾少異皆認爲其是漢人的改進,其中楊泓認爲刻度标尺至少是在公元前 1 世紀初發明,因爲帶刻度望山的較早标本出土于滿城劉勝墓。李約瑟則将時間提前,他考察了先秦文獻中涉及弓弩瞄準的文獻記載,如《周禮》五射,按鄭玄引鄭衆見解,爲 " 白矢 "" 參連 "" 剡注 "" 襄尺 "" 井儀 " 。李約瑟認爲其中的 " 襄尺 " 是根據刻度标尺移動,所以望山上标尺(李約瑟稱其爲凸耳标尺)的發明可以上溯自秦代。
目前來看,上述兩種觀點都略保守了。刻度标尺的發明,其實可以上溯至戰國時期。河北省收藏家協會理事達官齋主曾收集到三件燕國乳釘标尺弩機。據徐占勇介紹,三件弩機的标尺數據如下:
徐占勇認爲,這種乳釘标尺與刻度标尺一樣,都與弩的瞄準有關,正合前文所提的參連。同時,徐先生還認爲,這種乳釘标尺的瞄準效果會優于刻度标尺。他提到,由于刻度标尺的刻度在望山後側,望山與左鈎牙在同一平行線上,所以弩手瞄準時需要順着望山後側的刻線向右延伸,居于左右鈎牙中間後,再通過镞端對準目标。
而乳釘标尺則可以直接通過位于右側的小乳釘,通過镞端瞄準目标,直觀快捷,便于及時捕捉目标,出奇制勝。另外,刻度标尺的向右延伸線是虛拟的,容易出現偏差,而乳釘标尺的則是真實存在的基點,弩手可以更準确地把握基點。不過筆者并爲上手實操過,所以這裏僅作轉述,期望未來能有方家做更直觀的測試對比。
雖然乳釘标尺有較多的優點,但其最終因爲加工制造工藝複雜,容易損壞,且無法與郭匣合理裝配等缺陷而被淘汰。
▲三件乳釘标尺弩機
無論如何,乳釘标尺被淘汰,其後的時代屬于刻度标尺。在漢代,帶刻度的望山已經趨于成熟。不過出土帶刻度的望山不多,筆者所見有數據者列舉如下:
滿城劉勝墓弩機郭長 9.5cm,靈寶張灣墓弩機郭長也隻有 12.7cm,據銘文顯示爲八石弩機。而長興墓弩機郭全長 17.4cm,必然是八石以上,可能是十石乃至十二石的大型弩機。這類大型弩機望山的刻度更爲精細,或許也與當時存在的以強弩狙擊重點目标的戰術有關(詳見後文)。
▲滿城劉勝墓弩機
▲河南靈寶張灣墓弩機
▲浙江長興漢墓弩機
需要注意的是,帶刻度标尺的弩機,終究還是數量較少的特殊兵器。軍中弩手所普遍使用的,仍是望山上無刻度的弩機。
天覆地載與參連爲奇
《後漢書 - 孝明八王傳》中注引華峤《後漢書》中記載漢末陳王劉寵秘法。其秘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爲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爲經,三小爲緯,經緯相将,萬勝之方,然要在機牙。
使用這一秘法,劉寵号稱 " 十發十中,中皆同處 ",堪稱弩界養由基。其中,參連,我們前文已經提過,就是借助望山,三點連一線。可惜其他諸如天覆地載、三微三小的文字卻極其隐晦難解,所幸前人已經做了相當詳細的分析研究供我們參考。
前引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 - 弩機》一篇中對 " 天覆地載、參連爲奇 " 的文字進行了解析,如下:
漢陳王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其法以 " 天覆地載,參連爲奇,三微三小,三微爲經,三小爲緯,要在機牙 "。其言隐晦難曉,大意 " 天覆地載 ",前後手勢耳;" 參連爲奇 ",謂以度視镞,以镞視的,參連如衡,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術也;" 三經三緯 ",則設之于堋,以志其高下左右耳。予嘗設三經三緯,以镞注之,發矢亦十得七八;設度于機,定加密矣。
簡單來說,所謂 " 天覆地載 " 就是使用弩的前後手勢、" 三微三小 " 是指設于靶子上有三條經線和三條緯線以标識高下的網格。使用方法上,就是 " 參連爲奇 ",即按望山的度數注視箭頭,通過箭頭注視靶子,三點連成一線。也就所謂勾股術。
不過,李約瑟則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爲 " 天覆地載 " 是一種網格式瞄準器,即通過金屬絲或者等效之物制成的方框,框頂部的橫梁稱爲 " 天 ",底部橫梁稱爲 " 地 "。兩個直立的側邊用兩根金屬絲(或者等效之物)相連接,并被劃爲三部分,另外兩根金屬絲連接上下橫梁。" 微 " 是水平看的空間," 小 " 則是垂直看的空間。這種網格式瞄準器共有兩個,分别安裝在弩臂前端和弩臂後端。
▲李約瑟繪制的網格式瞄準裝具
注釋中,李約瑟提到霍維茲曾展示過一件 18-19 世紀的中國彈弩(弩形彈弓),其前部就裝有一網格式瞄準裝具,上面甚至交叉縛系着一個準星,扳機之後也有一個不能折疊的孔式瞄準器。雖然無法證明這一設計是否是中國傳統的延續和發展(霍維茲認爲這是受西方影響的産物),但也說明在弩前部設置瞄準裝具是可行的。所以筆者更傾向李約瑟對 " 天覆地載 " 的解釋。
▲感謝古斯塔夫前輩提供的霍維茲展示彈弩圖片
另外前文提到《周禮》五射中有 " 井儀 ",李約瑟認爲此或是網格式瞄準具的某種變形。
綜上,在漢代(或者說東漢),存在被稱爲 " 天覆地載 " 的網格式瞄準具,隻是這一瞄準具的使用似乎并不普遍,畢竟被稱爲劉寵的秘法,傳播應當不廣。若李約瑟所推測的 " 井儀 " 爲網格式瞄準具一種,則可能在戰國時期即有類似裝具存在。
漢代強弩狙擊戰術的實戰應用
通過前文兩節介紹,我們大緻可以确定,在漢代,已有較成熟的瞄準裝具及設施。分别爲:帶刻度标尺的望山(可能配套存在射表)、深目、網格式瞄準裝具。隻是,如前文所說,帶刻度标尺的望山弩機,還隻是少數,并非普遍的裝備,所以在實戰中,其往往是被用于特殊作戰任務:如狙擊。
《太平禦覽》卷三四八引《阮子》曰:" 世多善弩而拙于弓。弓無法準,故任巧由意;弩有法準,故易有善。" 由于結構設計上的優勢,弩手更容易培訓,加上各種瞄準裝具的加成,也爲當時強弩狙擊戰術的廣泛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統計了較著名的三例強弩狙擊戰術運用,一是項羽伏弩射擊劉邦,命中劉邦胸部。《史記 - 高祖本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二是李廣在右北平之戰中,以大黃弩狙擊匈奴裨将。《史記 - 李将軍列傳》: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将,殺數人。三是李陵以連弩(當指大型弩)射單于。《漢書 - 李廣蘇建傳》: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
筆者以爲,可再補充一例,蘇武使匈奴時,虞常等人謀劃射殺衛律,就提到 " 爲漢伏弩射殺之。" 可以看出,狙擊的目标均爲重要人物,或敵方主将,或一線軍官。這或是當時野戰狙擊的主要目标:通過射殺敵方指揮人員,造成敵方士氣下降,或指揮混亂,或迫使對方撤退。
除了以上較出名的事迹,在漢代邊塞的日常戰事中,弩狙擊戰術應該也有廣泛應用,這點主要從裝備上進行推測。河西簡牍中反映的屯戍吏卒兵器。以 3-6 石弩爲主,其中六石弩出現次數較多,三石弩次之。一石約可對标 60 磅,即 180 磅 -360 磅強弩。
按說此等強弩,應該配備重矢,而當時常用箭簇僅重 17 克左右,強弩配輕矢,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射程。再加上,前文提到烽燧配備測距和輔助瞄準用的 " 深目 ",則可推知在烽燧作戰中,利用強弩遠距離狙殺輕甲 / 無甲的入寇匈奴騎兵的戰術是常見的。
▲圖源:《行役戍備》
小結
綜上,筆者大緻梳理了一下漢弩的瞄準裝具問題與強弩狙擊戰術的應用。可以說,在漢代,中國的射擊學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可惜,在随後的南北朝亂世中,弩逐漸走向衰落。相關的技術也随之散轶。弩的複興,隻能等到唐宋之際了。
參考資料:
楊泓著 . 中國古兵器論叢 . 北京:文物出版社 , 1980.06.
鍾少異著 . 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 上古至五代 .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2008.01.
李約瑟,葉山著 .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 5 卷 化學及相關技術 第六分冊 軍事技術: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術 .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孫機著 .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1.08.
夏星南 . 浙江長興縣出土一件有刻度的銅弩機 [ J ] . 考古 ,1983, ( 第 1 期 ) .
徐占勇 . 燕下都弩機獨特瞄準裝置的探讨 [ J ] . 文物春秋 ,2014, ( 第 5 期 ) .
楊育彬 , 張長森 , 趙青雲 . 靈寶張灣漢墓 [ J ] . 文物 ,1975, ( 第 11 期 ) .
常彧 . 李陵浚稽山之戰與漢代的戰術後勤 [ J ] . 中華文史論叢 ,2015, ( 第 4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