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賴詩妮
來源丨傳媒圈 - 傳媒頭條
從《慶餘年》完結三年,其續作依舊登頂 2023 年待播劇期待榜來看,觀衆仍在期待國産劇佳作續集的露面。
2019 年,《慶餘年》一經播出便成為現象級國民 IP,打破 " 男頻 IP 不好改 " 的魔咒,播出期間在騰訊視頻和愛奇藝雙平台總播放量突破 130 億次。至今,《慶餘年 2》已讓觀衆期待了三年。
雖說 " 好飯不怕晚 ",但對于觀衆而言,三年的等待足夠久了。因而,在發現《慶餘年 2》上榜鵝廠 2023 年片單後,觀衆很快心潮澎湃,催更聲也更為熱情了。除該劇外,《大宋少年志 2》《贅婿 2》《獵罪圖鑒 2》等大批續作也在觀衆的催更聲中陸續籌備着。
不過,有着不少 " 劇 N 代 " 慘撲的前車之鑒,這些被催更的《慶餘年 2》們會是超越前作還是狗尾續貂?不免讓人有些擔心。
01
《慶餘年 2》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來自于觀衆
近些年,市面上的佳作續集在播出前後大多都遭受了截然不同的觀衆态度——播出前是花式催更,播出後是花式吐槽," 不盡如人意 " 五個字成為了觀衆最後的溫柔。
這一極限反轉能怪觀衆嗎?當然不能。
但不可否認的是,《慶餘年 2》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期待飙高與審美更叠,的确來自于觀衆。
對于待播續作而言,觀衆的期待飙高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續作之所以能夠誕生,說明前作必然大獲成功。而這種成功的印記——前作的高品質、IP 累積的号召力和金牌幕後團隊的保駕護航,也必然會烙印在續作身上,在拉高觀衆期待值的同時,無形中降低其營銷成本、增加其商業價值。簡單來說,就是趁熱打鐵會輕松些。
但福禍相依,既有珠玉在前,觀衆必定會将續作不斷與前作對比,那麼這時,觀衆的期待飙高也會在無形中拉高作品及格線,原本 60 分便能及格的劇集得達到 80 分才能及格。
從 1 到 "N" 的日子裡,除期待飙高外,觀衆的審美也發生了更叠。
拿《歡樂頌》來說,2016 年時其能爆火,能卷起女性群像題材劇風潮,是因為在彼時許多影視劇還沉迷 " 雌競 " 的大環境裡,《歡樂頌》展現的是不同階層女性互幫互助的故事。
但六年過去,市場上女性群像、女性叙事等同質化作品井噴,觀衆對于同類題材劇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選擇,《歡樂頌 3》卻依然換湯不換藥地講述 " 新五美 " 的故事,自然會敗給時間差,無法打動觀衆。
" 時勢造英雄 ",這一句話放在國産劇集創作上,也是如此。幾年前爆火的類型劇放到現在來看,難免失了唯一性。對于續作而言,如不考慮觀衆與市場的審美更叠,盲目地進行創作的話,要想延續前作的輝煌,恐怕力有不逮。
不過,能夠明确的是,無論觀衆期待如何飙高,審美怎樣更叠,内容為王的時代還未過去,品質仍舊是觀衆評判一部劇的第一标準。
因此,影視公司要做到的就是不要過于依靠過去的功勞簿,而是要将期待前置,與時俱進,以足夠優質的創作延續觀衆心中的 " 白月光 ",成為觀衆心頭的 " 朱砂痣 "。
02
擁有長線思維才能延續 IP 價值
期待續作時,觀衆在期待什麼?
其一,對原班人馬再續前緣的念想;其二,對劇中人命運、情感 " 意難平 " 的修補。
了解了觀衆的期待後,在續作的創作過程中,影視公司自然要在集齊原班人馬與延展故事情節上苦下功夫。
但有時,由于前作的口碑或熱度是超乎預料外的,大多前作的導演、編劇、演員都沒有相應的準備,就導緻湊不齊原班人馬,或更換了幕後團隊,沒能達到觀衆最理想的制作班底。
還未播出的《大宋少年志 2》就是如此,從官宣消息來看,第一季中扮演韋衙内的禾浩辰沒有出現在主演陣容裡,第一季的導演伊峥也沒能再參與第二季的拍攝,而導演這一靈魂人物的缺席,也讓劇粉對于續作能否扛起前作的口碑有了短暫的懷疑。
在續作創作上,集齊原班人馬難度不小,而比其更難的則是進行故事情節的延展。
大部分國産劇創作者在進行劇本創作時,都傾向于寫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就導緻前作大火後,影視公司在制作續作時,劇本的創作會面臨一個難點——故事體量和結局既定,沒有足夠的留白。創作者再創作時就隻能更換故事時間或空間,來延展故事或開啟新故事,這時就容易導緻故事變味或與前作相差甚遠。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口碑、熱度皆不如前作的續作,往往就是因為集不齊原班人馬或是故事延展得不好,從而無法匹配觀衆的期待、達到觀衆的預期。
這樣的續作多了後,也就形成了 " 劇 N 代必撲 " 的定律。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影視公司最初策劃時,缺少長線思維。
國外影視劇在最開始籌劃時,便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線和架構,明确劇集要拍攝幾季,因此主演一般不會更換,劇情也一般能夠銜接緊密,所以能生産出 12 季的《生活大爆炸》、10 季的《老友季》等季播劇标杆。
而國内雖然也有做好架構的季播劇,如騰訊影業曾表示,從一開始就定下了 " 五年三季 " 的長線開發模式來打造《慶餘年》劇集,400 萬字超大體量的原作故事結構搭建清晰,規範了每一季的主要内容,但終究還是少數。
相較于國外,國内的劇集續作大多都是因為觀衆高漲的追劇熱情和第一部的高口碑順勢而為的産物。在 IP 有了被開發的可能後,這些劇集續作倉促上馬,但由于缺乏系統規劃和整體品牌開發,最終隻能逐漸消耗掉來之不易的 IP 價值。
03
集數向 " 短 "
成劇 N 代創作趨勢
長期以來,劇 N 代中最為吃香的類型,應當是喜劇。
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農村題材的情景喜劇,《鄉村愛情》目前幾乎算是國産劇中最 " 長壽 " 的 IP,從 2006 年第一季開播,到今年春節期間再度播出,已經陪伴觀衆走過 15 季。上述提到的季播劇标杆《生活大爆炸》與《老友記》也都為情景喜劇。
事實上,喜劇也着實适合進行季播劇的創作。因為喜劇一般有着一條或多條故事線,故事也多是圍繞一個或多個固定場景進行的,相較于其他題材劇,喜劇的創作制作難度必然會小些。更為重要的是,喜劇的魅力正是在于貫穿的人物和故事,能夠長時間的陪伴觀衆。
近幾年,政策對于短劇的提倡,隐隐讓短劇也成為了劇 N 代的一種創作趨勢。
此前,國産劇體量過于冗長,單季集數高達幾十集甚是上百集,為規範整治部分國産劇 " 注水 " 嚴重的現象,2020 年國家廣電總局表示電視劇制作不得超過 40 集,鼓勵創作 30 集以内的短劇。
當國産劇單季體量被縮水,有限的集數篇幅又難以把一個複雜恢弘的故事叙述完整,将内容切割為短劇再以季播形式進行組裝就成為了影視公司的首選,而這一選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碎片化時代觀衆觀劇的新需求。
騰訊視頻獨播上線的微短輕喜劇《拜托了!别寵我》系列,正是喜劇 + 短劇創作中湧現的佼佼者。
從 2022 年 1 月第一季上線,到 2023 年 1 月最終篇上線,短短一年時間裡該劇從第一季拍到了第五季,即便是整個影視領域,這樣能持久延續 IP 價值、迅速推出續作、及時響應劇粉需求,讓觀衆沉浸在創作者不斷完善構建的虛拟世界裡的劇集也是少之又少。
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這一部劇,我們也能夠觀察到短劇這一新興内容形式的市場成熟度、制作水準、商業化想象力正超乎想象地飛速進步,其能成為劇 N 代的創作趨勢也正是大勢所趨。
總而言之,市場上雖有新劇不斷來襲,但佳作續集仍是觀衆剛需。無論是超越前作,還是狗尾續貂,都有一個最為鮮明的大前提:相較于新劇,《慶餘年 2》們始終是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 "。
要如何憑風借力上青雲,就看他們各自的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