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 9 日,Nature 在線發表了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古生物研究中心蘭天副教授作爲共同第一作者與雲南大學張喜光教授、楊傑研究員合作完成的題爲 "Protomelission is an Early Dasyclad Alga and not a Cambrian Bryozoan" 的研究論文,這是貴州大學曆史上在自然雜志首篇作爲主要完成單位的論文。
蘭天博士,畢業于雲南大學,獲學士和博士學位。2015 年任職貴州大學,現爲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曾入選 2016 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第三完成人)、2019 年度教育部高校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研究揭示先前被認爲是寒武紀苔藓蟲的化石其實爲早期石莼目的藻類。現代生物圈主要門級生物類群是否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都已出現是進化生物學家長期感興趣的議題,很多生物門類缺乏硬體結構,難以保存爲化石,但形如苔藓蟲這類具有外骨骼的生物門類有着很高的化石保存潛力,在寒武紀找尋苔藓蟲化石,爲驗證門級生物類群早期分化假說提供實例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願景。2021 年國内團隊依據在陝南略低于澄江化石群層位地層中發現的一枚 " 潛在幹群苔藓蟲 ",結合産自澳大利亞 5 枚同類化石完成的論文在 Nature 發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硬體标本 " 蟲室 " 的 " 前壁 " 多缺損,不規則開口被定爲苔藓蟲觸手伸出的孔口(orifice)值得商榷,孔口爲苔藓蟲的關鍵硬體構造之一,這一結構的缺失動搖了寒武紀存在苔藓蟲動物的結論。
新在線的 Nature 論文基于分析寒武紀早期小石壩特異埋藏化石庫的一類底栖固着生長,具生物礦化構造的化石。研究發現其與先前報道的寒武紀磷酸鹽化微體似苔藓蟲标本的微觀構造十分類似(圖 1),故而将小石壩标本識别爲和前者是同一低階分類單元生物,在小石壩的标本上發現先前認爲的 " 蟲室 " 伸出葉狀緣突(flange),這和苔藓蟲的觸手結構迥異,反而屬于石莼目藻類性狀,小石壩海藻的藻體被一薄而韌的表層覆蓋,一旦破損,其殘留部分與前述 " 苔藓蟲 " 殘破的 " 孔口 " 相似(圖 1f,h);藻體内視顯示:所有藻體模塊均爲規則排列的亞菱形并具微小孔穴(圖 1g,i),這些相互可比的性狀特征表明産自陝南與澳大利亞的 " 潛在幹群苔藓蟲 " 應是早期石莼目綠藻,所以尋找确鑿的寒武紀苔藓動物化石還有待發現新的化石證據。
圖一
a-c,産自小石壩底栖的類 Protomelission 化石,常以附着器(holdfast)固着在動物介殼上(白色箭頭),柱狀藻體被埋藏壓扁,呈條帶狀具柔軟的棘狀緣突(橙色箭頭).d, e,顯示緣突(橙色箭頭)細部的熒光和 EDX 攝像。f-i, 布爾吉斯頁岩型的小石壩綠藻與磷酸鹽化的 " 苔藓蟲 " 的細節比較:f, h, 規則排列的藻體模塊,其外表爲韌性膜覆蓋(橙色箭頭),破損後呈無固定形狀的殘破開口(星号所示),絕非 " 苔藓蟲蟲室 " 的關鍵構造孔口(Zhang et al. 2021)。g, i, 當柱狀藻體(或 " 苔藓蟲 " 體)一側的體壁被剝離(白色箭頭),藻體(或 " 苔藓蟲 " 體)另一側内表面規則排列的菱形模塊及彼此間的小孔(橙色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