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顯示,一位用戶在潛水時不慎将自己佩戴的 Apple Watch Ultra 丢失在了水底。但在三個月後,這款丢失的 Apple Watch Ultra 被打撈出來、并經過了清理和充電後,依然能夠開機、且一切功能運轉正常。這一消息的曝光,一時間關于手機、智能手表等電子産品的防護能力也成爲了諸多朋友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這位用戶所遇到的隻是一件偶發、并且極小概率的事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爲在沉入水中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裏,這款設備可能一直都處于超過防護等級的環境中。根據蘋果方面公布的信息顯示,雖然 Apple Watch Ultra 符合潛水設備工程标準 EN 13319 的規定,最大防水深度可達 100 米,但官方建議用戶隻用于 40 米深度以内的休閑式水肺潛水。
按照這一标準,實際上設備需要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使用,測試過程可能也并非連續進行。而這位用戶丢失的設備卻是連續、長時間處于相關環境下,所以損壞才是大概率的後果,因此這個案例盡管隻是展現了一種小概率事件,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場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蘋果在 Apple Watch Ultra 系列機型的使用說明中也強調,其防水功能并非永久有效。目前想要實現電子産品的防水功能,必然就需要用上各類材料來對其機身整體進行密封,其可能是橡膠、防水膠等材質。但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使用後,随着材料本身的老化,就必然會導緻密封性的同時下降,進而導緻防水性能的不斷下滑。同時
而更加惡劣的使用環境,則同樣可能會縮短密封材質的正常使用壽命。因此用戶在條件相對惡劣的情況下使用這類設備,應先檢查設備情況,并評估使用風險,以避免遭遇到不必要的損失。
防塵防水相關标準
此前,Redmi 方面相關人士就曾透露,Redmi Note13 Pro+ 近日已通過 IP69 測試,具備應對高溫高壓噴水的更高防護能力。其實對于電子産品來說,IP69 就已經代表着當前民用級别中最高标準的防護水平。簡單來說,這個标準是在确保完全防塵,能夠經受完全浸沒在水中的前提下,産品還能承受任何角度的高壓高溫水 / 水蒸氣的清洗。所以通過相關認證的設備,理論上也有着更強抵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意外情況。
目前已有許多機型支持防潑濺
截至目前,已有大量頂級旗艦機型支持 IP68(即完全防塵、并可在完全浸沒的一定時間内保證設備安全)級防塵防水功能,主流産品許多也都實現了防濺水能力。但将一定等級的防護功能普及後,就可以确保智能手機等設備在日常使用中的絕對安全了嗎?
顯然并非如此,畢竟電子産品的防護功能隻是降低其在惡劣環境中使用的損壞概率,而非完全避免損壞。同時所标稱的防護等級實際上隻是一個參考值,證明其在一定條件下具備同等防護能力,一旦超限使用依舊還是有損壞的可能。
用清潔劑清洗手機就是極爲嚴重的錯誤示範
例如即便是具備 IP68 級防護能力的智能手機産品,其實并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 " 統一标準 "。多數廠商所标稱的 IP68 指的是在受控實驗室條件(符合 IEC 60529 标準)下,手機能在一定深度的清水中浸泡一定時間後仍可正常使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測試過程中的水深以及時間長短,是可以由廠商和測試機構協商決定。通常來說,測試深度會在 1 至 1.5m 之間,而在測試持續時間方面,手機廠商大多會要求在至少浸泡 30 分鍾,但由于不同廠商的标準并不完全一緻,因此必然就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對于用戶來說,最好是留有一定的安全阙值來使用。
此外,即使具備一定的防水功能,也不能代表諸如智能手機、智能手表這類以觸控操作爲主的設備,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正常使用。例如,盡管有些手機廠商推出了 " 濕手觸控 "、" 濕手指紋識别 " 等功能,但當設備完全浸沒在水中時,屏幕觸控即便不會完全失效,但往往也相差不遠。
針對這類情況,諸如 Apple Watch Ultra 等機型就提供了 " 入水鎖定 " 功能,入水 10 厘米左右即将鎖定屏幕。再比如在類似桑拿房這樣充滿高溫水蒸氣的環境中,隻要是不具備 IP69 防護等級的設備,就仍有一定概率會出現因高溫水蒸氣進入而導緻的損壞。
米蘭尼斯表帶就并非防水設計
如果認爲設備具備一定防護能力,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進水所帶來的損失,那麽這種認知顯然并不全面。例如,Apple Watch Ultra 本體盡管有着極高的防護等級,但其部分材質的表帶卻并沒有這一特性,比如皮革、不鏽鋼表帶等,雖然它們在 " 泡水 " 後未必會立即損壞,但顯然還需要采取一些補救措施才能确保後續的長期使用。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電子産品的防護能力測試大多是在相對純淨的淡水環境下進行的,因此這也就意味着任何淡水以外的液體都有可能會造成風險。比如在用戶在露天溫泉中想要用手機記錄精彩瞬間時,富含礦物質的溫泉水及水蒸氣就可能會對其造成不可修複的損傷。
而諸如海水、沐浴液、洗發水、飲料、食用油等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液體,對于智能手機等設備的密封防水材料和防水塗層往往也都有着極大的 " 殺傷力 ",因此避免這類産品與其他液體接觸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另一個很容易被所忽視的細節,則是在設備被浸泡後,切記要确保充電口、揚聲器等容易積水的部位徹底幹燥後,才能使用與之相關的功能。尤其是進行諸如充電這樣的操作時,一旦接口部分仍有液體殘留,就極有可能會在接通電源後導緻短路問題的出現。
事實上,智能手機、智能手表這類設備如今已普遍爲用戶提供了一定等級的防護能力,但這一設計的初衷是讓用戶能夠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下還具備一定的可用性,同時降低因意外或惡劣環境使用損壞的概率,并不代表可以抛開設計标準和環境來使用。因此即使是具備一定防護能力的的電子産品,在使用環境過于惡劣的情況下,用戶應事先進行評估,盡量在符合設計标準的情況下使用,同時留有一定的安全阙值,以避免遭受損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