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3 月 8 日電 題:如何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作者 連平 廣開首席産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
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 "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 "。在此前,2023 年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爲未來金融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指明了方向,引導金融更好地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五篇大文章所涉及的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和經濟金融結構優化的着力點等重要領域。其實質性要求是持續調動更多的金融資源,更加精準有效地支持國家戰略性重點領域建設。五篇大文章所給出的任務對國家經濟金融中長期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持續提升科技金融,引更多活水潤澤科創發展
科技金融是通過金融創新,提供服務于科技創新的金融産品、金融服務和金融機制。科技創新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無論是新興技術的研發,還是科技成果的轉化,都需要金融給予強有力的支持。科技金融是一種新興的金融業态,側重于通過市場運作,以創新的産品、服務和機制,爲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科技金融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
進入 21 世紀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金融的發展,在有關政策和部門的推動下,初步建成包括銀行業、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創業投資、融資擔保和保險業在内的全方位、立體型和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尤其是近年來科技型企業貸款持續較快的增長。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達到 41.5%;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達 25.1%;" 專精特新 " 企業貸款同比增長 20.4%。與此同時,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功能也在顯著增強。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将科技金融放在五篇大文章的首位,足見對科技金融的重視。
近年來,雖然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和精度不斷提升,但在有效覆蓋科技創新鏈條和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比如科技創新需求與金融服務之間尚欠匹配,傳統的金融服務體系通常較注重爲大型企業提供支持,難以滿足中小科技型企業的創新發展需求;又如科技型企業具有輕資産和高風險等特點,商業銀行通常對其融資持謹慎态度,中小民營科技型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爲了促使金融更好地爲科技創新和科技型企業服務,一是要完善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企業的評價體系,注重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潛力等進行有效評價,爲金融支持提供精準的依據和指引。二是金融機構應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獲取更多科技型企業信用數據和其他可代替數據,爲企業評價提供有效的量化創新基礎。三是推動金融機構針對性地創新産品和服務,如知識産權質押和股權質押貸款等。四是充分運用創新技術賦能,加大對科技型企業風險識别和監測力度,提高風險防控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五是更大範圍地推進金融創新,以非銀行的各類金融工具全方位地提供金融服務。六是加強科技金融人才培養,持續提升科技金融的服務能力和産品創新能力。
打造金融 " 三梁五柱 ",實現經濟綠色發展
綠色金融是指對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基建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而提供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包括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股指産品、綠色保險以及碳金融等。綠色金融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運用。綠色金融是連接金融産品和環境産業的重要橋梁,是實現 " 雙碳 " 目标的有效途徑。綠色金融的突出特點是将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納入金融活動的全過程;通過資金要素和配置帶動經營主體綠色低碳發展手段,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平衡。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綠色金融則是實現經濟社會綠色化和低碳化的主要支撐手段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金融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作爲綠色金融發展思路," 三梁五柱 " 是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 " 三梁 " 是指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與市場定價三項功能;所謂 " 五柱 " 是指綠色金融标準體系、金融機構監管與信息披露要求、激勵約束機制、綠色金融産品與市場體系、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等五項内容。伴随着綠色理念的興起,在政策的有力推動下,我國綠色金融實踐快速發展,綠色信貸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業務較爲成熟的産品。統計數據顯示,從 2018 年至 2022 年,我國綠色貸款餘額五年複合增長率超過 21%。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币綠色信貸餘額達 28.58 萬億元,高居全球榜首。伴随着綠色市場的蓬勃發展,預計 2024 年全國綠色金融市場的需求規模将達到 21 萬億元。據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數據測算,我國要實現 " 雙碳 " 目标,資金需求總量約達 139 萬億元,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 1.6 萬億元以上,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空間巨大。
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綠色債券金額達 1.7 萬億元,綠色基金約達 1000 隻以上。雖然綠色金融規模看上去很大,但占全部金融活動的比例不高。據測算,綠色信貸餘額占全部信貸餘額的比重爲 11% 左右,未來仍有不小的上升空間。綠色債券比例更低,未來成長空間更大。雖經多年的發展,我國綠色金融的服務質效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綠色貸款投放的行業結構與實際融資需求結構之間還有一定程度的欠匹配,需要推出更多針對性的舉措。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激勵更多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應對資金缺口,激發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融資模式、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創新活力。從實踐看,僅靠傳統綠色金融來支持包括光伏、風電、電動車等經濟活力是不夠的,尚不能夠充分支持高碳企業向低碳轉向。碳市場覆蓋的行業涉及面較大,其經濟活動總量占 GDP 比重遠大于 " 純綠 " 經濟占的比重,因此未來還需要出台更多的相關政策,引導更多資金投入高碳企業向低碳轉型。
構建 " 包容式 " 普惠金融制度框架,促進共同富裕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爲社會各階層,主要是中低層群體提供适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群體、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普惠金融是以人民爲中心的共同富裕金融業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以人民爲中心金融體系的普惠性,意味着金融服務普遍惠及各個金融需求群體,其中主要是中低階層群體。普惠金融是 " 包容式 " 的金融制度安排,有助于抑制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和 " 分流式 " 的金融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确提出要發展普惠金融。在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多層次普惠金融供給格局逐步形成。目前,我國普惠金融已經形成由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風險投資等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支持體系。其中銀行業是普惠金融主體。在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的推動下,作爲國家戰略的普惠金融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具體體現在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明顯提高;小微企業,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呈現量增面擴的态勢。根據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目前全國銀行業機構網上覆蓋約 98% 的鄉鎮,基本實現了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小微企業有貸款餘額客戶數達 4200 萬多戶。2023 年前三季度,新發放普惠型小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爲 4.8%,同比下降了 0.4 個百分點。
盡管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國各地發展水平不一,區域經濟很不平衡,全面推進普惠金融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小微企業、農戶、城市個體商戶等的金融需求還很迫切,普惠金融尚有不少短闆。從健全具有高度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的要求來看,目前我國的普惠金融在城鄉之間、不同規模銀行之間、銀行業和非銀行業之間尚存在一定的差異。普惠金融的覆蓋範圍、産品供給、服務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和精度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普惠金融要做到成本可覆蓋和風險可控制仍然需要持續進行深入的探索。
普惠金融發展關系國計民生,需要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未來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産業政策和監管政策應協同發力,形成全面的普惠金融支持政策體系,有效發揮政策的激勵約束作用;根據經濟周期、宏觀環境動态調整政策,區分短期激勵和長效機制,完善短期政策市場退出機制和長期政策評估反饋機制;加強部門間協同,推動各類政策考核标準互認互用。穩定實施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有關的稅收政策,延續實施金融機構農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支持農村金融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等。通過實施政府性融資擔保等政策,加大财政支持普惠金融資金的杠杆撬動作用。運用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加大對普惠金融流動性的定向支持,降低銀行業服務成本;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的小微信貸擔保體系,改善普惠金融風險制度環境。金融機構應加快數字化轉型,以數字賦能普惠金融,打造健康的普惠金融新生态。
建立健全養老金融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養老金融是指圍繞社會成員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包括養老金制度、養老資金管理和服務以及養老産業投融資。
養老金融是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性舉措。與其他産業不同,養老金融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有必要兼顧政策性和市場化手段來發展養老金融。一個時期以來,在政策支持和引導下,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個覆蓋範圍廣泛、多方主體參與的 " 三支柱 " 養老體系,即政府主導的基本保險制度、單位主導的職業養老金制度,國家稅收優惠支持下個人自願參與的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近年來,以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爲代表的金融機構爲養老産業的發展提供融資支持,同時在個人養老金的積累與保值增值方面不斷進行嘗試,還有金融機構不斷拓展服務邊界,深度融入養老産業發展。截至 2023 年 10 月末,金融機構推出的儲蓄存款理财産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四類個人養老金産品總數已超過 700 個,加上更爲廣大的商業養老保險以及帶有養老屬性的資管産品、養老金融産品近年來持續擴容。
将養老金融列爲五篇大文章之一,體現了國家對養老金融的重視。在新形勢下,加快養老金融發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未來全社會需要有充足的養老資金服務,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養老産業體系,這都離不開金融支持。從中長期着眼,銀行業、基金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可通過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專屬産品及産品組合,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收入水平、家庭結構、投資目标、風險偏好的客戶群體在養老财富積累與财富管理方面的需求,形成差異化的養老金融産品特色,構建基于個人全生命周期的養老金融産品線。同時将養老投顧與全生命周期養老解決方案深度綁定,推動養老投資者在踐行長期投資理念的實踐中獲得長期收益。作爲養老金融産品主要提供者之一的保險業,應結合老年客戶群體的風險保障需求與風險特點,健全和完善組合靈活、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養老保障産品體系。持續創新推出與養老相關的系列保險産品,包括養老專屬産品、健康保險産品、個人養老金産品等,涵蓋養老、疾病、醫療、護理、意外傷害等各類保障。銀行業應持續推進養老項目的信貸投放,明确階段性目标,穩定提升養老項目信貸在總信貸餘額中的占比。
持續推動數字金融創新,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金融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創新金融服務的金融業态。數字金融發展是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金融具有金融與科技雙重屬性。從金融屬性看,數字金融是一種信息處理、支付方式和資源配置爲一體的多功能金融方式。從科技屬性看,數字金融是新興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行業的産物。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對客戶營銷、産品設計、風險防控、投資決策等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應用流程以及産品,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的方式産生了重大影響。
發展數字經濟對我國具有重大經濟意義,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新機遇的戰略選擇。2022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 50 萬億元,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占 GDP 比重約 42%。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字金融的支持。近年來,數字金融業務模式和業态不斷進化,主要包括:數字貨币、數字支持、互聯網貸款、數字信貸、數字記錄、數字理财等。數字金融在擴大居民消費,優化投資及結構,促進創新創業,提高金融服務效能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作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數字金融承擔着支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使命。
當前我國數字金融發展面臨着不少挑戰和難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數字安全保障機制不健全等。我國數字金融發展與布局尚欠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及農村的數字化使用在金融服務匹配方面的效率和質量不高,金融數字化業務重塑和管理模式變革步伐緩慢。數字産品多元化不足,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數字金融監管機制不夠完善,法律法規和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及數據安全管理依然需要深入變革和強化。
未來數字金融發展需要政府積極作爲。一是不斷完善數字金融的頂層設計,精準把握其總體戰略發展方向。二是适度超前布局和投資數字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打牢地基。三是适時健全和完善數字技術應用,業态創新發展相關的規則與标準,正确規範和導向數字金融發展。四是建立健全數字金融治理體系和機制,形成常态化監管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生态環境。五是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構建新型風險管控機制,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
金融業要全面适應數字經濟時代的變化,對管理理念和經驗模式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滿足數字經濟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需求。一是充分認識數據要素成爲生産要素的重要意義。推動數據有序共享和綜合應用,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二是深化數字技術的金融應用,拓展金融服務邊界,提升直接金融市場的覆蓋程度,降低金融業的服務成本,尤其是要以人工智能 ( AI ) 爲核心的新技術作爲抓手,加快金融智能化和數字化發展,增強數字金融行業的核心競争力。三是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運用數字化和大數據分析能力,更爲準确地進行風險監測和流動性管理,提升企業數字金融風險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 中新經緯 APP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作者:鄭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