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體育課外,相信信息技術課一定是多數中小學生另一門喜愛的課程。随着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日常生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人們所需的相關知識素養也越來越多,社會對相關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與之對應的則是,義務教育階段更需在課程教學時引起重視和思考。那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如何,其中又有哪些環節和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01
從 1983 到 2023
信息技術課的四十年
相較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起步要晚一些,但發展至今也來到了第四十個年頭。總結來看,其大緻可分爲四個階段,即試點起步、逐步普及、全面普及以及縱深發展四大階段。
1983 年,教育部召開 " 全國中學計算機試驗工作會議 ",制訂了高中計算機選修課大綱《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規定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目的和内容,提出計算機課程是初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次會議标志着我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的正式起步,計算機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學校逐漸開展。
到了 1986 年,國家教委又召開 " 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 "。這次大會修改了 1983 年的教學大綱,将其更名爲《普遍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大綱(試用)》,新增加了三個應用軟件(字處理、數據庫、電子表格)教學内容,且課程試點規模也進一步擴大,例如北京在城區所有中學均開設了計算機課,郊區的重點學校也有所涉及。
時間來到 1991 年,經過幾年的試點,我國中小學計算機課邁入 " 逐步普及 " 的新階段。這一年 10 月,國家教委正式成立了 " 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 ",頒發了 " 關于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 " 的綱領性文件。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也于這一年起草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綱要》,并于 1994 年正式下發。此外,這一時期國家還頒發了《中小教育工作者 " 計算機培訓 " 指導綱要》,将教師群體的計算機普及工作提上日程,整個社會開始重視計算機普及教育。
到了世紀之交,爲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教育部頒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新的指導綱把課程更名爲 " 信息技術 ",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目标和教學内容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增加了 " 網絡及其應用 " 的教學模塊。由此,全國中小學掀起了一個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新高潮,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進入了 " 全面普及 " 階段。
時間來到近幾年,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進入 " 縱深階段 "。2018 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标準》(2017 版),新課标構建了包含 " 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 " 的信息技術學科大概念,使得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征和學科本質更加突出。去年,國家又頒布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标準(2022 版)》,提出培養學生從 " 技術消費者 " 變爲 " 技術創造者 "。
02
内涵外延日漸豐滿
課程要求不斷提高
通過前文梳理,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課在我國中小學的地位不斷提高。課程普及度上,從最初幾所學校的試點嘗試,發展到成爲國家規定的選修課程,再到作爲國家課程中的獨立科目,其在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逐漸從邊緣走向核心。内容豐富度上,課程教材在經曆多次的更叠後,也是與時俱進愈發全面。
政策定義上,從最早的《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1984 年),到《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1994 年),再到如今的《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标準(2022 年版)》。課程指導性文件規定的課标從最初寥寥幾句,到後來提出掌握基本知識外,進一步加深學科道德品質教育,再到凝練信息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等。我國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内容更爲豐富和立體,實現了從技術類課程向素養類課程的轉變。
進一步看,這不僅是當下教師教學的現實訴求,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個體需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質量的教師核心素養。掌握信息技術,提升自身的技術應用能力,是當下中小學教師 " 互聯網 + 教育 " 的必然選擇。積極主動的促進信息技術發展,支持信息技術教學的創新,主動迎接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挑戰及機遇,是中小學教師當前的必修課。
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見》議案提出到 2022 年,根本上初步實現了 " 三提升一全面 " 的發展戰略目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融合,實現創新式的發展。《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中提出全面的培養師生信息的涵養和素養,以達到推動技術應用能力素質的拓展,同時具備領好的信息思維,也可以适應現代信息社會,逐步發展的具體要求。
尤其面對新課标下,需要各學校、各級教研團隊、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自身實施新課程的優勢和困難,制定各區或各學校的實施規劃,形成優秀的新課程方案和教學實施案例,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環境,爲信息科技課程發展貢獻區域及自己的智慧。
03
工具性 or 文化性
課程走應試 " 老路 "?
同多數學科一樣,我國信息技術課程自起步之時,就存在着工具性與文化性的争論。早期的程序設計教學更偏重個人價值,而後人們又開始強化信息技術的工具性,認爲應偏重社會價值。但課程的工具屬性也受到不少質疑,北京景山學校的郭善渡老師曾表示, 并不認同 " 那種試圖把現在的教學内容,同若幹年後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的實際需要,簡單直接地一一對應起來主張 "。
擺脫技能傾向一直是我國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焦點,是信息技術課程專家和一線實踐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隻見技術不見人 " 的技能傾向使得信息技術課程難以真正關注到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難以關照到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素養與技能。如今的信息科技課程正在糾正過分強化工具應用而着眼于培養學習者的内在品質與思維。
正如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标準研制組組長熊璋教授所言," 将課程定名爲‘信息科技’,把‘科學’放進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科技本身就是一門科學,而不僅僅是操作,錄入、辦公軟件操作和編程的熟練不能夠培養出學生的信息素養,會打字、會操作、會編程不表示會利用信息科學與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更無法上升到正确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層面。"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 " 十三五 " 規劃》,也提出,要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推動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任務驅動學習,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與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活動,積極試點探索大學先修課程。隻有在師資品質、活動設計、社區實踐、評量方式等方面下足功課,才能掌握好課程工具 & 文化的 " 火候 "。
值得注意的是,擺脫技能傾向并非不要技能,也不是空談學科素養,而是要在課程目标、課程内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全面變革,在學科素養導向下統籌内容和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應注重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和數字化素養等方面内容的平衡,信息技術使得學生能夠做更多的事情,計算機科學使得學生能夠看得更深,數字化素養更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
因此,不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需冷靜思考其中意義。如果沒有對學習本質審慎思考,類似曾經信息技術課程中火爆的編程或創客教育,終将成爲披着羊皮的奧數競賽工具——淪落爲單純狹隘技術的訓練與應試教育。
細數信息技術課這四十年,從最初 " 計算機 " 開始,到後來更名爲 " 信息技術 ",再到如今的 " 信息科技 "。課程名稱的變化不隻是簡單改了一個名稱,而是人們在社會變化背景下對于課程價值的重新認識和理解,同時反應了信息技術課程對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所産生終極價值的演變。
參考資料:
1.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 從信息技術到信息科技: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發展回顧 . 劉向永 , 趙大威
2. Citedu 全媒 . 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中的困惑與改變 . 梁玉華
3. 華夏教師雜志社 . 小學信息技術課編程素養的培養 . 吳蓉
推薦關注:
關注『黑闆洞察』後台回複【2022】或者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獲取多份教育行業賽道、投融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