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陸續交出今年上半年銷售成績單。在已發布年度銷售目标的車企中,期内僅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理想汽車目标完成率實現同比增長,理想汽車完成率最高,達到 46.37%。
部分車企 2023 年上半年銷售 / 交付目标完成率(藍鲸财經制圖)
國補退坡、降價潮、車展秀肌肉、新車型頻出,汽車行業在上半年的洗牌中加速内卷,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帶來的陣痛中不斷成長。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乘用車累計零售 952.4 萬輛,同比增長 2.7%;其中,新能源車零售 308.6 萬輛,同比增長 37.3%;6 月新能源車國内零售滲透率達到 35.1%,同比提升 7.8 個百分點,體量進一步擴大。
以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新車型降價發售仍是常态。
" 上半年持續增強的大幅促銷擾亂了車市正常的價格走勢,終端價格需要一段時間修複,加上二季度超強的促銷力度對下半年購車群體的消費透支效應,三季度以價換量的效果有可能減弱。" 乘聯會預計,結合上半年戰果,車企或将對市場預期、産品結構及新車型上市節奏進行優化調整,進入蓄力期。
上半年五家車企完成超四成銷售目标
2022 年上半年,比亞迪以超半數的銷售目标完成率領跑國内汽車市場;而今年上半年,在已發布銷售目标的車企中,并無企業完成過半目标,僅理想汽車、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及比亞迪的年度銷售目标完成率超 40%。
在傳統車企中,廣汽集團以 116.30 萬輛的半年銷售成績單,完成 44.05% 的年度目标,完成率最高;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 23.6 萬輛,同比增長 108.5%。
作爲廣汽集團旗下主推的新能源品牌,1-6 月,埃安品牌憑借較爲豐富的産品類型及較高的性價比,累計銷售新車 20.9 萬輛,同比增長 108.8%,二季度銷量持續突破 4 萬輛。2023 年,埃安品牌的銷量目标是 " 保 50 萬輛、争 60 萬輛 ",截至 6 月底,其已完成超四成的基礎銷量目标。
長安汽車、吉利汽車 2023 年的銷售目标相較于 2022 年銷量分别增長 19%、15%,相對保守,因此上半年完成率也比較高,分别爲 43.42% 及 42.06%,吉利汽車半年銷售目标完成率更是實現了同比 4.86 個百分點的增長(去年爲 37.2%)。
4 月 18 日,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 2023 上海車展上表示,比亞迪 2023 年銷量目标是 300 萬輛,較 2022 年 180.25 萬輛的銷量增長近七成,在競争日漸激烈的行業環境中顯得野心十足。6 月,比亞迪銷售新車 25.30 萬輛,同比增長 88.2%,首次突破 25 萬輛大關。1-6 月,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車 125.56 輛,同比增長 94.25%,完成年度銷售目标的 41.58%,雖不及去年同期超 50% 的目标完成率,但也在一衆自主品牌中位居前列。
造車新勢力中,得益于售價更低的 L7 系列車型問世,理想汽車銷售量一路走高,在上半年累計交付新車 13.91 萬輛,已超過 2022 年全年的交付量,完成銷售目标 46.37%。除理想汽車外,其餘新勢力上半年銷售目标完成率均在 20% 的水平線上,蔚來、小鵬汽車受産品切換影響,銷量不及預期。
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大潮中,新能源車型已成爲傳統車企新的業務增長點,而對于快速崛起的新勢力而言,沒有傳統車企幾十年的品牌積累,暫時的 " 以價換量 " 或爲當前市場環境中的一種更爲高效選擇。
合資品牌努力守住基本盤
盡管近年來,部分合資品牌因電動化轉型步伐較慢而飽受質疑,但基于常年的品牌積累,合資品牌基本盤優勢仍在。
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零售銷量前十榜單中有六個合資品牌。其中,一汽大衆以 80.9 萬輛的零售量居于第二,僅次于比亞迪,所占市場份額達到 8.8%;上汽大衆以 53.3 萬輛的零售量位列榜單第五,合資品牌第二,市場份額爲 5.6%。廣汽豐田、上汽通用、一汽豐田、東風日産均上榜。
圖片來源:乘聯會微信公衆号
上汽大衆方面對藍鲸财經表示,公司正在逐步推進整體轉型升級,對旗下電動車和燃油車的生産布局做了重新規劃。安亭基地率先完成全面轉型,進一步聚焦電動車生産,拓展研發中心功能;長沙新能源汽車項目進入試生産階段,計劃在 2024 年投産,規劃年産能 10 萬台,成爲繼安亭基地之外上汽大衆的又一新能源生産基地。
北汽集團方面則表示,北京奔馳銷售利潤超額完成上半年計劃,實現年度任務過半;福建奔馳上半年實現整車批發 1.5 萬輛;北京現代加速轉型調整,上半年銷量 12.33 萬輛,同比增長 13%。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除一汽豐田實現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外(增幅 4.8%),其餘在榜合資品牌上半年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
電動化轉型戰略方面,南北大衆強勢領先一衆主流合資品牌,6 月新能源車批發量達到 18174 輛,占據主流合資純電動車銷量 58% 的份額。大衆電動化轉型戰略初見成效,其他合資與豪華品牌則仍待發力。
" 價格戰 " 影響持續,車企更應關注背後技術力
7 月 6 日,在中汽協主辦的第 13 屆中國汽車論壇上,16 家車企聯合簽署了《汽車行業維護公平競争市場秩序承諾書》,首條内容即爲 " 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争秩序 "。 随後,協會表示該内容涉及 " 價格 " 的表述不當,有違《反壟斷法》精神,遂将其從承諾書中删除。
據澎湃新聞,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簽訂承諾書并不是搞價格壟斷、不允許企業降價,不應對此有過度解讀," 要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不能搞惡性的價格競争,尤其是不能搞一些像‘政企聯動’的價格競争,不能讓其他力量參與到企業的競争裏來,幹擾全國市場。"
崔東樹分析稱,價格穩定不是不降價,而是爲消費者提供一個穩定的價格預期。3 月份的降價潮是區域性的降價對全國市場造成了幹擾,讓消費者對價格有了不切實際的預期、透支了消費者對車企的信任,反而帶來了大面積的觀望情緒。
而從市場端反饋來看," 價格戰 " 的影響還在持續,車企在定價時對市場行情的考量更多。
6 月 12 日,蔚來宣布全系車型起售價減少 3 萬元,新購車用戶首任車主用車權益調整爲:整車 6 年或 15 萬公裏質保,其中三電系統可享 10 年不限裏程質保;6 年免費車聯網;終身免費道路救援。
同月 29 日,小鵬汽車旗下全新轎跑 SUV 車型 G6 正式上市,新車共推出 5 個版本,售價區間爲 20.99-27.69 萬元,價格相比 22.5 萬元的預售價進一步下探。
7 月 10 日,上汽通用汽車凱迪拉克品牌宣布,純電動車型 LYRIQ 銳歌全系産品價格下調 6 萬元,起售價由 43.97 萬元降至 37.97 萬元。此外,7 月 10 日 -8 月 31 日期間,該車還可享受 2000 元定金抵 20000 元車價的政策,起售價進一步下調至 36.17 萬元,價格累計下調達 7.8 萬元。
在 " 價格戰 " 引發的行業内卷之下,部分品牌不得不參與其中以換取市場份額和銷量。但從更深層次來看," 價格戰 " 的背後是企業管理能力、技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的體現,特别是智能技術創新能力。
或許正如吉利汽車集團 CEO 淦家閱所說,企業之間的競争是産品競争,産品之間的競争是成本競争。企業通過自身技術能力與成本管控上的優勢,打 " 價值戰 " 而非 " 價格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