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車機 App 中有逾 90% 沒有被打開使用過,隻是擺設。爲什麽車機要如此 " 智障 "、雞肋,就不能按照手機的标準來做嗎?
作者 | 周伯通
編輯|DR
題圖|《流浪地球》
今年的廣州車展,吸睛的不隻理想 MEGA 和小鵬 X9 的 MPV 大戰,華爲的鴻蒙智行展台和極越展台,同樣被觀衆圍得人山人海。
本屆車展展區面積達 22 萬平方米,共有來自全球的 1132 輛汽車參展。其中,469 輛新能源汽車參展,占比超過 41%。
電動車們可以和燃油車叫闆的,除了價格,就是智能黑科技。
智能黑科技,具體表現爲以車機系統爲代表的智能座艙和以 NOA(自動輔助導航駕駛)爲代表的智能 / 自動駕駛。
需要科普一下的是,所謂車機系統,指的是以娛樂和網聯功能爲主的車聯網,和智能駕駛分屬座艙域和駕駛域。
車展上,幾乎所有新發布的新能源汽車都在吆喝自家的車機系統體驗絲滑無障礙,大中控屏、副駕駛屏乃至後排屏幕,炫目的 App 和影音體驗成爲車企銷售的一個噱頭。
對于車企而言,絲滑流暢的車機系統,是相當吸睛的法寶。(圖 / 新周刊記者 DR)
甚至連北汽集團經典的 BJ40 城市獵人版,都上了和電動車一樣的車機,智能感和科技感拉滿——要知道,這可是台越野油車。
車機的出現和演化,是人機交互方式随着互聯網的興起、智能終端的進化發生的變化。
當人們習慣了觸摸屏的人機交互方式,以顯示屏爲主的車機出現,成爲必然。
但長久以來,車機一直處于 " 不三不四 " 的尴尬境地,付出相對高的成本,硬件配置卻落後于手機,導緻體驗卡頓,讓它像智障一樣成爲雞肋。
不過,随着手機系統和車機系統越來越互聯互通以及高算力芯片的應用,車機也開始走向絲滑,大模型的植入應用,讓車機更朝着無屏的語音交互方向演化。
蘋果的颠覆,不隻是手機
2001 年、2002 年左右的車機被稱作車聯網,那會兒滿大街都是桑塔納、富康、夏利。老車主們有印象的是,深圳賽格生産的 2G 的 T-Box 盒插在駕駛員膝蓋附近位置的 OBD 上,就是最初的車聯網。
2G 時代的 T-Box 是 "Telematics BOX" 的簡稱,提供網絡接入功能,能定位,一個藍色按鈕能撥打電話,還有最基礎的安防功能。
相比起同樣出現在廣州車展的經典 " 情懷車 ",當下同在一個時空的電動車,已經進化成另一個物種。(圖 / 新周刊記者 DR)
T-Box 這種形态屬于外接外挂。再後來,有了 3G,當然 2G 也還并行存在,豐田凱美瑞和通用凱迪拉克 CTS 率先推出内嵌式車聯網,在車上内嵌了一個 SIM 卡,SIM 卡可以上網聯網。這是最早的車聯網生态。大概在 2009 年,中國乘用車出現内嵌式車機聯網。
這是早期的車機生态,就像早期被諾基亞稱霸的功能機時代,還談不上智能與否。
而同樣的颠覆,也來自喬布斯帶來的那個蘋果。人機交互方式的颠覆改變,重新定義的遠不隻是智能手機。
2007 年 1 月 9 日,喬布斯在舊金山馬士孔尼會展中心舉行的 Macworld 大會上發布蘋果手機時,一個新的智能時代來臨了。
使用 iOS 系統的 iPhone 成爲最先進的移動設備,集電話、音樂、視頻、網絡、遊戲等功能于一體。3.5 英寸的多點觸控屏幕,颠覆了以物理按鍵爲特征的功能機。
iPhone 的出現,改變的不隻是手機。(圖 /unsplash)
iPhone 帶來的最具沖擊力的革新是人機交互方式。
伴随着智能手機、平闆等觸摸屏電子終端成長起來的千禧年一代,觸摸屏人機交互成爲他們慣常的生活方式。人機交互從物理按鍵進化到觸摸屏階段。
在喬布斯發布蘋果手機的同一年,已故物理學家尼古拉 · 特斯拉的一名叫埃隆 · 馬斯克的狂想家粉絲,正在努力讓他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首款電動超級跑車 Roadster 實現量産。
後來,馬斯克的 Roadster 量産交付遇到困難,他轉而開始換思路,生産 SUV、緊湊型轎車等其他車型。終于,2011 年推出的 Model 3 逐漸成爲全球最暢銷的車型。馬斯克憑着單一車型 Model 3 開始吊打燃油車,電動汽車的浪潮來了。
首批購買特斯拉 Model 3 的車主趙昭稱,當時就覺得這車的車機很酷很流暢。
Model 3 和後來推出的 Model Y,大膽在汽車内飾的設計上颠覆了以往的傳統。它取消了儀表盤,将原來儀表盤中的車速、擋位、儀表燈整合進了中控屏,把導航、多媒體、充電、氣候控制、輔助駕駛等功能一并整合了進來。
與其說馬斯克颠覆了汽車内飾設計曆史,不如說他順應了已經步入社會成爲車主的千禧一代的人機交互習慣。
被嫌棄的 " 智障 " 時代,卷出了花
特斯拉爲電動車行業打了個版,後起的電動車企們 " 摸着特斯拉過河 ",在車機上卷出了花。
2015 年後,汽車座艙開始加速智能化,作爲座艙智能化重要載體和人車交互入口的車載顯示,大尺寸液晶屏幕替代傳統中控;高刷新率液晶儀表、HUD 取代傳統指針儀表;流媒體後視鏡替代傳統後視鏡。
這些消費者可以直觀感知的部件,也成了車企形成差異化的競争熱點。最近兩年,智能座艙發展的重要趨勢就是屏幕數量增多,尺寸變大,刷新率和分辨率提升。中控屏的尺寸從 7 英寸到 10 英寸,再到 12 英寸、17 英寸等,有的車企甚至把中控大屏幕作爲汽車的賣點來宣傳,四聯屏、五聯屏層出不窮。
多屏的體驗,一次滿足車内所有人的需求。(圖 / 新周刊記者 DR)
當然,大屏、多屏車機确已成爲電動汽車的标配,但在體驗感方面仍參差不齊,很少能夠和手機相比。
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硬件差距比較大。
主流手機的 CPU 主頻頻率爲 2.86GHz,主流車機的爲 1.2-2.0GHz,遠低于手機。而相對落後的 CPU 資源,會讓系統調度緩慢、單一,導緻車機卡頓。
更不用說,車機的硬件參數,在其他方面同樣全面落後——主流手機的 GPU 多爲 16 核 Mali-G76,主流車機的爲 2-4 核 GPU,又是遠低于手機;主流手機的工藝制程是 7nm+EUV,更高端的能達到 5nm 甚至 4nm,主流車機的則爲 14-28nm,和手機差了一兩代……
二者在運存、存儲空間、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上差距也較大。以屏幕分辨率爲例,主流手機能達到 2480 × 2200 像素,車機隻能達到 800 × 480 至 1280 × 720 像素,像素點較粗。
當粗糙的畫面映入眼簾," 智障 " 的體驗和手機形成巨大落差,幾次差體驗就可能導緻棄用。習慣打車的話,你應該也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網約車司機都沒有啓用中控屏,保持着 " 支架 + 手機 " 模式。
無論功能怎麽豐富,使用頻率最高的那幾項都應該放在顯眼的位置。(圖 /pixabay)
一些車機界面的操作甚至相當 " 迷惑 ",弄得像尋寶遊戲,設計複雜,把常用功能隐藏在第二級甚至第三級目錄裏。
要知道,車主在座艙裏,使用頻度最高的是音樂、導航和打電話。一旦有幾次不能直接找到常用功能,就有可能永遠棄用。
車企們曾經做過統計,車機 App 中,有逾 90% 沒有被打開使用過,隻是擺設。
爲什麽車機要如此 " 智障 "、雞肋,就不能按照手機的标準來做嗎?還真不能。
汽車是攸關性命的,它的産品規格和手機的标準不同,車規級的各種部件成本遠高于家電标準的手機,車規級芯片使用年限是 15 年,而手機的隻需要三四年,車機的開發成本是手機的數倍。
如此高的生産成本,也使得每年全球約産 8000 萬台車機,僅占手機産量的 6%。
你叫一聲,它真的會答應
廣州車展上,華爲鴻蒙智行展台和汽車機器人極越的展台,被人們圍得水洩不通。
因爲華爲深度參與的車機,不論是 HI(全棧集成解決方案)模式的阿維塔、極狐,還是最近發布的智選車問界 M7 和家轎智界 S7,車機系統都一改以往的卡頓,體驗絲滑。
因爲華爲的加持,問界在廣州車展受到了很大關注。(圖 / 新周刊記者 DR)
在機不離身的時代,手機廠商的造車優勢更加明顯。幾乎 24 小時随身攜帶的手機,更能全面掌握消費者的喜好。
由于系統相通,裝載華爲智駕的車機和手機賬号聯通之後,車主可以把手機 App 直接導入車機,帶來使用的便利性。車機和手機快速互聯互通、無縫流轉,正是華爲系車的一大賣點。
另一家在廣州車展上很拉風的 " 神車 " 則是極越汽車,由百度和吉利合資成立。上市不久的極越 01,更是令人想起上世紀 80 年代一部具有超前想象和未來主義的美劇《霹靂遊俠》。那輛會說話的酷炫汽車 Kitt,比主角還搶鏡。
極越 01 像極了神車 Kitt,更确切地說這是一台汽車機器人,這也是它的産品定義。
極越 01 的人機交互,甚至比觸摸屏更進一步:語音交互。
在極越的定義中,這是一台與人類交互的機器人。(圖 / 新周刊記者 DR)
一位體驗過極越 01 智能座艙的車主介紹道,對車的所有操作幾乎都能通過智能 AI 夥伴 SIMO 用語言交流完成。這令人想起《鋼鐵俠》裏托尼 · 史塔克的 AI 管家賈維斯,TA 們和人類的交互在反應速度、交互方式和主動能力上,就像人與人一樣自然。
極越 01 融入了百度 " 文心一言 " 大模型。在大模型的支持下,智能座艙從此有了邏輯推理、策略規劃和内容生成等能力。人與它交互得越多,它就越能理解人類的需求。
車機的進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相互塑造、相互成全的。
人機交互從觸摸屏到更激進的語音,這背後體現的不僅僅是汽車越來越朝着帶有消費電子屬性的智慧移動終端方向發展,也有人們對打造屬于自己私密的第三空間的渴求。
華爲的消費者行爲研究顯示,人們被工作和生活擠壓得沒有私人空間,汽車最有可能成爲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實現 " 我想靜靜 " 的第三空間。
一些車主就喜歡下班之後獨自坐在車裏面,聽歌、看電影或者休憩,比如 2022 年世界杯期間,一些球迷們怕吵到家人或鄰居,就躲在車裏看球賽狂嗨。
在很多人眼中,車不隻是一個純粹的交通工具。(圖 /unsplash)
一個鮮爲人注意的細節是,華爲的車載麥克風很搶手。有車主喜歡在隻屬于自己的第三空間之内,在車機上 K 歌,釋放自己的情緒。
也有車主(70 後或者更年長)對所謂 " 天花闆級的黑科技 " 車機無感。他們是機械時代的擁趸,對物理按鍵有着揮之不去的熟悉和喜愛。
他們認爲,開車時必須全神貫注,不可能在開車時去體驗車機裏的 App,每天上下班在車内也就待一兩個小時,要這麽多功能的車機,太浪費了,用不上。
不過這部分車主也認爲,車機對他們來說雖然不是必備品,但是用過基本的導航、音樂等功能之後,也不至于要退回去。
這也正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内,燃油車仍會和越來越朝智能化進化的電動汽車并存的原因。
校對:楊潮,運營:小野,排版:付赢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