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商業數據派,作者丨郭夢儀
财報季進入尾聲," 海爾系 " 上市公司相繼發布業績。
随着海爾集團疆土的擴大,目前,海爾實控 5 家 A 股上市公司,包括:海爾智家(600690.SH)、海爾生物(688139.SH)、盈康生命(300143.SZ)、上海萊士(002252.SZ)、雷神科技(872190.BJ)。另外,衆淼創科(保險)正在 IPO,而做供應鏈的日日順被猜測市值和海爾智家幾乎平齊,幾家子公司合計市值超過 3300 億元。
商業數據派梳理财報數據看到,海爾智家和剛收購的上海萊士業績都同比雙增,基本盤還是相當穩定,不過其他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因爲行業原因偏低迷。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海爾智家有費率過高的問題,也在不斷的并購和優化公司架構中逐漸改善。
靠着一輪輪資本并購,海爾強勢崛起,其成長曆程也是一步波瀾壯闊的資本并購史。可以說,海爾集團的崛起和并購脫不開關系,也和創始人性格息息相關。
今年也是海爾成立 40 周年,創始人張瑞敏已退居幕後,周雲傑已掌舵海爾 1092 天,但海爾仍被張瑞敏影響着。
外界給張瑞敏貼上的标簽中," 破壞性 " 是高頻提及的詞。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上世紀 80 年代,他掄錘親手砸爛了 76 台海爾生産的問題冰箱;第二個則是他對外演講時說的一句,要麽破壞性創新,要麽你被别人破壞。
海爾集團 " 不破不立 " 的風格,讓其不僅有着智慧家庭這個支撐當下業務基本盤,有着大健康與工業互聯網兩個支撐未來增長,且已經頗具規模的新增長曲線,還有着面向未來趨勢的大量創新業務。
這種短、中與長期相結合的業務布局,在全中國都堪稱獨一無二。那麽,海爾集團究竟在下一盤什麽樣的大棋,在背後資本運作下,海爾未來可能會走向何方?
01 海爾帝國,不止家電
一提起海爾,大多數人第一直覺想到的還是一家以冰洗與空調等産品爲核心的傳統家電企業。但其實海爾集團早就已經超越了家電行業的範疇,其已經發展成爲一家覆蓋智慧家庭、大健康、工業互聯網、場景物流、保險與創業孵化平台等多個領域的生态型企業。
梳理财報可以看到,作爲基本盤的海爾智家的業務穩得一批,逆周期上揚;但 " 海爾系 " 其他領域上市公司的營收和淨利受到行業原因,有一定的下滑。
我們先看一下海爾智家的情況。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海爾智家實現營收 2030 億元,同比增長 2.2%;歸母淨利潤 151.5 億元,同比增長 15.3%;2024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達到 30.8%,較 2023 年同期上升 0.1 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國内以舊換新政策不斷。海爾智家抓住國家以舊換新機會,實施 " 國補 + 企補,補貼不封頂 " 計劃,驅動零售增長。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實現舊機 100%" 回收一拆解一再生一再利用 "。
值得關注的是,海爾冰箱第三季度市場份額 44.2%,單品類市場份額達 18.8%,收入增幅超 40%。海爾洗衣機穩居第一,份額淨增至 47.2%。
海爾空調第三季度市場線下份額超 20%。海爾熱水器在京東、天貓、蘇甯、五星等線上線下多渠道份額均爲 TOP1,且卡薩帝高端熱水器 6 千~7 千價位段份額同比提升 7.2%。
海外市場,雖然歐美發達國家行業需求疲軟,但新興市場反應不錯,其中海爾智家在東南亞市場增長較好,第三季度增長超過 30%。
目前,海爾智家目前有卡薩帝、斐雪派克和三翼鳥三大品牌,其中,卡薩帝零售增幅高于整體水平,在高端市場的競争力已經穩固。
作爲目前海爾系市值之王海爾智家,今年也在加速布局新賽道。
今年 7 月,公司收購伊萊克斯南非熱水器業務,助力拓展南非市場;10 月,成功完成對開利商用制冷的收購,使海爾智家将業務從家用制冷擴展到商用制冷市場,增強了其爲工業、食品零售和冷藏存儲領域提供全面制冷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看大健康領域,通過控制海爾生物、盈康生命和上海萊士 3 家 A 股上市公司,海爾集團完成了血制品上遊到下遊的産業鏈布局,大健康資本版圖愈加清晰。
日前," 海爾系 " 上述 3 家 A 股公司的三季報業績已悉數出爐,從數據上可以看到,受到行業低迷的影響,海爾的大健康領域未能像海爾智家一樣 " 逆勢上升 ",整體業績同比下滑明顯。
數據顯示,海爾生物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17.82 億元,同比下降 2.43%;歸母淨利潤爲 3.09 億元,同比下降 13.45%;盈科生命前三季度營收 12.28 億元,同比增長 11.26%;歸母淨利潤 8254 萬元,較 2023 年同期下降 12.24%。
在技術壁壘很高的大健康領域,海爾必須配備更加足夠專業的商業眼光,以及整體、有層次的規劃布局,否則一個個孤立的 " 小健康 " 企業累加起來,可能并不能成爲所謂的 " 大健康 ",甚至出現 "1+1
雷神科技是海爾系中最 " 潮 " 的公司,主做電競裝備,但公司已經連續一年 " 增收不增利 "。
數據顯示,雷神科技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20.07 億元,同比增長 3.7%;完成歸母淨利潤 1816 萬元,同比下降 34.4%;扣非歸母淨利潤 1664 萬元,同比下降 22.6%;經營現金流淨額爲 -1.54 億元,同比下降 238%。
雖然大健康和 3C 兩個業務磕磕絆絆但也算是運行平穩,但日日順終止上市則是海爾今年的一大遺憾。
日日順是海爾集團旗下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及場景物流服務提供商,海爾集團爲日日順實際控制人,間接持有 56.4% 股份,第二大股東阿裏巴巴則通過 PartnerCentury 和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持有 29.1% 的股份。
10 月 29 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顯示,日日順撤回上市申請,爲期三年多的 IPO 宣告終止。海爾智家發布公告稱,拟通過表決權委托的方式,實現對日日順的并表。
目前來看,日日順預計市值超過 3600 億元,早已超過海爾智家。雖然對于終止上市公司沒有相應回應,但從招股說明書上看,日日順最大的問題是關聯交易和毛利率偏高的問題。招股說明書顯示,日日順收入近半來自于兩大股東海爾跟阿裏,貢獻了約六成的總毛利。
無論是從營收、毛利還是毛利率的拉升上,日日順都對兩大股東客戶存在高度依賴,但反過來看,海爾智家并表日日順,也算是海爾系内部的一場共赢。
02 兼并 " 休克魚 ",海爾擴張 ing
海爾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走向兼并擴張之路,直到現在也沒停下。
近期,海爾最大的并購動作有二: 斥資 125 億元,并購 " 血王 " 上海萊士,成功打入血制品業;斥資 45.22 億元收購美國開利集團的商用制冷業務。
10 月 1 日,海爾智家發布公告表示完成開利商用制冷業務收購。此次收購的目的,海爾智家表示希望未來拓展 B 端商用定制化産品及服務,推進全球大冷鏈業務布局,拓展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公司也通過整合開利商用制冷行業領先的二氧化碳制冷 / 制熱技術,将進一步打造綠色産品優勢,落地公司 ESG 戰略。
海爾流行一個詞,叫 " 自以爲非 ":就是在自己最成功的時候,否定自己。周雲傑幽默的解釋,因爲 " 自殺遠比他殺強 "。爲了避免成功後容易出現的懈怠,海爾總是在第一曲線高點時,籌謀開啓第二曲線、第三曲線。以至于,海爾的内涵一直在變化,從家電企業到生态型企業,再到熱帶雨林式綜合集團 .....
自身不夠、并購來湊,海爾永遠奔赴在花錢并購的路上。這種低成本的收購,可謂是商業并購的經典案例。
海爾的并購策略起源于 1988 年,在數十年的并購曆程中,海爾并購的大企業和大品牌超過 18 家之多,并購總資産超過 300 億元,并購市場份額超過 1000 億元,也成就了海爾家電行業的排頭兵地位。
海爾并購的目标,主要是 " 休克魚 ",按照張瑞敏的解釋是:魚的肌體沒有腐爛,比喻企業的硬件很好,廣泛指的是硬件條件很好,管理不行的企業。由于經營不善落到市場的後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讓這些公司把握住市場,很快就能重新活起來。
甚至有管理學者分析," 海爾的并購,不是事前設計,而是随情勢變化,順勢而爲,水到渠成的結果。"
以海爾并購通用家電爲例。2016 年,海爾斥資 55.8 億美元,正式兼并通用家電,而并購前,通用家電已經虧損 10 年。
而海爾并購後不到兩年就扭虧爲盈,并購六年來,通用家電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已經成爲美國市場第一家電品牌。
之所以發生大變化,按照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李華剛的說法,剛組合的時候,通用家電洗衣機業務虧損嚴重,當時有人甚至提出把這個業務賣掉。但在融入海爾 " 人單合一 " 文化後,通用家電能主動了解用戶的需求,快速提升了企業的競争力。
目前,海爾與通用在全球範圍内在工業互聯網、醫療、制造等領進入合作。這是中國家電行業迄今爲止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這次并購有力提升了海爾在全球的競争力。
當然,海爾的并購不都是成功的。
2002 年,海爾收購鞍山信托,彼時雙方已經簽署了 20% 的股權轉讓框架協議,結果鞍山信托暴雷,不良資産高達 5.8 億。最後還是上海國之傑公司接手,海爾才得以安全退出。
除此之外,海爾此前的并購中,有一部分資金實際來源于銀行貸款,這也大大加重了企業的金融杠杆。海爾并購通用家電時,實際交割金額的 60% 爲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 33 億美元長期貸款。
但從整個大盤來說,海爾通過整合大大小小的并購資産,實現了 1+1>2 的效果。
這從海爾的海外市場擴張就能看出。
1999 年海爾智家開始美國建廠,2015 年收購海爾集團公司海外白色家電業務(包括收購日本三洋電機公司的日本及東南亞白色家電業務),2016 年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家電業務;2018 年收購 Fisher&Paykel 公司;2019 年收購 Candy 公司 .....
商業數據派梳理海爾智家财報看到,1998 年 -2023 年,除 2003 年海爾智家投資活動現金淨流量爲正外,其餘年份均爲負值,投資活動現金淨流出平均每年 100 億元,累計已超過 1300 億元。
海爾智家近 5 年的财務數據顯示,由于其在海外市場的提前并購和布局,公司海外營收占比持續提升,從 46.48% 增長到了 51.9%。也正是因此,海爾的市值已經超越格力,位居行業第二。
進入 2024 年,海爾的并購步伐還在加快。
7 月 18 日,海爾智家宣布斥資 9.8 億元,收購伊萊克斯旗下 "ESA" 公司 100% 股權。後者最核心的資産是百年熱水器品牌 Kwikot。
但連年并購,拖累了海爾智家的利潤。數據顯示,海爾與美的、格力相比營收排在第二位,但淨利潤甚至不及格力的 7 成,排在三大家電巨頭的末尾。
依靠頻繁收購,海爾智家在全球市場的布局較爲完善,形成了規模優勢,但轉化爲盈利還需時日。
03 海爾的商業夢,能否成爲 " 中國版西門子 "?
過去 40 年,靠着一輪輪資本并購,海爾強勢崛起,成長曆程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資本并購史。
回溯到上世紀 90 年代初,市場經濟東風呼嘯,張瑞敏看準時機,果斷啓動了多元化戰略。之後,海爾一邊忙着在海外買地建廠,一邊忙着構建金融版圖。
但這些并購不能滿足海爾的胃口。爲了實現 " 創投夢 ",海爾還搞起了 " 養成系 "。
最常見的玩法是通過基本盤的優勢資源培育子公司,然後分拆上市。
海爾生物就是典型代表,其在突破生物醫療低溫儲存技術後,2013 年的市占率飙升至國内第一。
次年,海爾資本就聯手凱雷集團一起投了 45 億元。2018 年,海爾生物 IPO 箭在弦上,海爾集團更是直接派資本運作經驗豐富的譚麗霞擔任海爾生物董事長,以推進上市進程。
2019 年,海爾旗下的青島盈康醫療投資有限公司以 18.23 億元交易總價收購了星普醫科的控制權,也就是現在的盈康生命。
雷神科技的成長曆程類似。
雷神科技的創始人路凱林是海爾的管培生,他和團隊研發的雷神遊戲筆記爆賣後就成立了雷神科技。彼時,海爾資本投了 500 萬元,2017 年又參與了 B 輪融資。2022 年,雷神科技在北交所成功上市。
在金融領域,海爾也比美的跑得更早,步子邁得更大。
早在 2001 年,張瑞敏就開始參股青島銀行、入主長江證券,還成立了海爾保險代理公司,也是今年 7 月通過港股聆訊的衆淼創科的前身。次年,海爾又成立了集團财務公司,與紐約人壽合作成立了合資壽險公司。
此後,海爾的金融版圖不斷擴張,組建金控公司收購支付牌照,與紅星美凱龍、綠城電商、中國有贊等 5 家公司共同成立海爾消費金融,并參股了中金公司。
巅峰時期,海爾旗下不僅擁有銀行、證券、消費金融等重要牌照,還經營着小貸、租賃、保理等金融或類金融業務。在 B 端,也推出了企業金融和供應鏈金融服務。在海爾内部,金融一度被稱爲二次創業的樣本。
但好景不長,由于監管持續收緊,海爾不得不将曾經買入的金融資産一一賣出,轉而聚焦融資租賃、商業保理、PEVC 等産業金融服務。
參股公司方面,海爾已多次減持中金公司。截至目前,仍持有中金公司 3.27% 的股份,同時還持有青島銀行 17.28% 的股份,持有海爾消金 49% 的股份。按照最新市值,這部分股權至少約合 77.54 億元。
以史爲鑒,這也是家電企業的宿命。
西門子、博世都是通過資本運作擴張壯大,進而成爲全球多元化巨頭。西門子旗下業務囊括家電、能源、出行、醫療保健等,市值已經超過人民币 1.1 萬億,比美的、海爾、格力加起來還多。
就像知名投資人孫正義的 " 時間機器 " 理論所說的,今天的中國家電企業就如同歐美、日本曾經的家電巨頭。
" 跟着時代走,讓别人說去吧。" 這是張瑞敏最新演講中對自己公司戰略規劃的總結。
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海爾正身處浪潮之中,未來是崛起成爲 " 中國版西門子 "?還是會因 " 玩脫 " 金融,和通用一樣被拆分?亦或是失去信心,跌落成爲日本家電企業?
何去何從,都考驗着張瑞敏和周雲傑的商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