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戰史堂 ,作者戰史堂
抗日戰争結束後,我軍決定在東北創辦一所航校,培養自己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1945 年 9~10 月間,王弼、常乾坤等 30 餘名航空技術幹部分兩批從延安出發,前往東北籌措航校。
在此期間,我軍在遼陽、營口、鞍山和大石橋一帶搜集到了十多架日軍飛機和航空器材。另外在 9 月 29 号,日軍關東軍第 2 航空團第 4 練精飛行隊在大隊長林彌一郎的率領下,向我軍投降。
中央東北局決定将這個大隊改編爲東北民主聯軍航空隊,任命蔡雲翔爲隊長,劉風爲副隊長,黃乃一爲政治委員,大量原日軍留用人員發揮了重大作用。

▲ 1947 年春,航校的主要領導合影,駕駛 B-24 起義的劉善本也在。
經過緊張的籌備工作,1946 年 3 月 1 号,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通化正式成立。全校共有 631 人,各型飛機 100 多架,其中 30~40 架經過修理可以使用,現在就來盤點一下我軍使用的那些繳獲的戰機。
航校使用的絕大多數是日式飛機,首先看一款不爲人熟知的初教機—— Ki-86" 四式基本練習機 "。該機由德國于 1935 年研制,分單座和雙座版,雙座型稱爲 " 英格曼 ",兼有初教機和中教機的功能。
1939 年日本進口 " 英格曼 " 飛機後,日本海軍開始仿制,1941 年完成。令人震驚的是,日本陸軍也看上了這款飛機,仿制版定型爲 Ki-86,于 1943 年投産。除自用外,日軍還将該機提供給僞滿空軍。

▲ Ki-86 奇迹般地獲得了日本海陸軍的青睐,還提供給了僞滿空軍。
1945 年 10 月,我軍先後繳獲了十多架不完整的 Ki-86,老航校經修理後拼湊出 4 架可用的,是當時唯一的初教機,非常寶貴。
然而在 1946 年 6 月 7 号首次用該機帶飛時就發生了事故,飛行科長吉翔帶學員許景煌起飛後,在進入一轉彎前高度不到 100 米,發動機突然停車。
吉翔爲保全飛機,試圖轉向 180 度返場迫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失速墜毀,他當場犧牲,許景煌身負重傷。經檢查發現,剩下的 3 架 Ki-86 飛機的發動機也存在安全隐患,故停飛該機。

▲我軍共修複了 4 架 Ki-86,由于破舊不堪且有安全隐患,故棄之不用。

▲試飛 Ki-86 犧牲的吉翔烈士上半身塑像。
沒有了初教機,飛行訓練一時陷入了困局,緊接着大家最熟知的 Ki-55" 九九式高等練習機 " 就登場了。我軍在吉林省東豐機場繳獲了三十多架 " 九九高練 ",又在吉林輝南縣繳獲了一批,經修理後約 30 架可用。
" 九九高練 " 是東北老航校的主力教練機,我軍早期飛行員基本都飛過,而且是跳過初教機,直接上高教機。雖然此舉危險較大,但也是無奈之舉。
當時提出這個設想時,在航校内部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論。反方的理由很充分:" 航空史上未有如此操作,這是違反科學的。"" 一開始就飛高教機,是想一步登天,就怕飛得高,摔得重!"
平心而論,飛行員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的科學過程,從初中高每一步都要做到位。飛行學員們普遍支持直接上高教機,他們說:" 人民希望我們早日飛出來,戰友們盼望我們早點飛到前線去和他們共同作戰。"


▲上圖是我軍正在整備一架 " 九九高練 "107 号機,爲了迷惑國民黨空軍,我軍采用了高仿的國軍機徽和方向舵藍白條紋,正版的機徽外側沒有白圈,方向舵條紋爲 6 藍 6 白。
當然航校不會蠻幹,爲了保證飛行安全,飛行學員需要反複進行座艙聯系,着重訓練起飛着陸要領,嚴格考核制度,有把握才放單飛。
1946 年 7 月 21 号上午 10 點左右,飛行學員吳元任駕駛 " 九九高練 " 單飛,他在 " 九九高練 " 上隻被教官帶飛了 12 個小時。
吳元任沉着操縱這飛機順利升空,在機場上空盤旋幾圈後成功着陸!緊接着,更多飛行學員陸續在 " 九九高練 " 上實現了單飛。在反複地研究、試驗、摸索中,終于走出一條直接上高教機的路子。
" 九九高練 " 數量較多,到 1949 年 11 月空軍成立時,第 7 航校還有 23 架。直到 1953 年,最後 14 架 " 九九高練 " 才退役。

▲我軍塗裝的 " 九九高練 "103 号機。1945 年 11 月,林彌一郎駕駛第一架修複的 99 式高級教練機在該機場進行了首次飛行,一架 Ki-43" 隼 " 在飛行。

▲博物館的 " 九九高練 "103 号機,爲我軍飛行員的培養立下了汗馬功勞。
飛行學員在高教機上考核合格後,就可以飛更高水平的飛機了。1945 年 10 月,我軍在沈陽奉集堡機場繳獲了日軍第 4 練成飛行隊的 Ki-43" 隼 " 戰鬥機。
讀者們比較熟悉 Ki-43" 隼 " 了,它是日本陸航的主力戰機,經常被中國戰區和新幾内亞戰區的盟軍飛行員誤認爲 " 零戰。Ki-43" 隼 " 通常承擔新飛行員放單飛培訓,因此我軍通常 Ki-43 稱爲 " 隼式高練 "。
1945 年 10 月,我軍修好了第一架 Ki-43" 隼 " 後,關于誰來試飛,飛行教官們發生了分歧。日本教官林彌一郎說:" 這是日式飛機,剛剛修好危險系數太大,應該由我來試飛。" 教育長蔡雲翔不服氣,堅持要由中國飛行教官試飛。
在多方考量之下,這架剛剛修複的 Ki-43" 隼 " 由蔡雲翔試飛。由于蔡雲翔沒有駕駛過 " 隼 ",他在試飛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最後一次就試飛成功了。
1945 年 12 月,兩架 Ki-43" 隼 " 從奉集堡機場轉場通化時迷航失事,兩名加入我軍的日本飛行員犧牲。1946 年 4~6 月,我軍在吉林輝南縣朝陽鎮和哈爾濱附近的機場又繳獲了數架 Ki-43" 隼 " 戰鬥機,随即交給了老航校。

▲我軍人員與 Ki-43" 隼 " 的合影。
由于這幾架 Ki-43" 隼 " 是東拼西湊出來的,飛機狀态不好,在飛上升倒轉科目時很容易進入螺旋,後來的空戰英雄王海在航校時就曾陷入過這樣的險境。
王海非常冷靜,回憶動作要領,收油門杆回中,反方向蹬舵,很快改出了螺旋。下飛機後日本教官對王海豎起大拇指:" 王君呦西!"
當 1949 年 11 月空軍成立時,Ki-43" 隼 " 還有 5 架可用,均在第 7 航校,這些飛機于 1952 年退役。
東北老航校使用的日式戰機還有很多,比如 Ki-44" 鍾馗 "、Ki-45" 屠龍 "、Ki-48" 九九雙輕爆 " 等飛機,但僅個位數的規模,于 50 年代初退役,且均沒能保留下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略顯可惜。

▲東北老航校的 Ki-43" 隼 " 和 " 九九高練 ",作爲 " 隼式高練 ",負責放單飛培訓。

▲東北老航校的 Ki-45" 屠龍 "。

▲東北老航校的 Ki-48" 九九雙輕爆 "。
東北老航校在艱苦條件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烽火硝煙中爲建立人民空軍奠定了基礎,它的故事還有很多,以後會接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