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噩耗,又一位電影人離開了我們。1 月 10 日,著名導演何平突發心梗去世,享年 65 歲。張藝謀、高群書、張譯等業内人士紛紛發文悼念。
張藝謀工作室最近三條微博均為悼文作為第五代中國電影導演代表,何平的名聲或許沒有陳凱歌、張藝謀那樣響亮。但論對中國電影的貢獻,卻毫不遜色。作為導演,他拍出了中國最好的西部片《雙旗鎮刀客》,為中國武俠電影樹起了新标杆;作為策劃和監制,推出了《大腕》《手機》《尋槍》《可可西裡》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他是馮小剛、陸川等知名導演的領路人,甯靜的伯樂,直接影響了周星馳、徐克……
斯人已逝,影響猶在。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珍視和銘記,何平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的足迹——何平
何平因快意恩仇的武俠片聲名鵲起。現實中,他也是難得說真話的導演,可謂中國電影圈的「大俠」。疫情期間,電影業停擺,少有創作者站出來發聲。他卻言辭激烈發表長文。不僅呼籲拯救電影院,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内容跟不上觀衆的需要,才是更關鍵的問題。「足以看出并證明我們是電影業的發展中國家。」
對中國電影的種種現象,他向來不平則鳴。拍出《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畢贛,被捧為「中國的塔可夫斯基」。他連發多條微博,配圖塔可夫斯基,言辭犀利地抨擊「商業互吹」的不良風氣。
對自己任職過的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也無所顧忌。2014 年,導協表彰大會的入圍名單當中,赫然出現《前任攻略》《分手大師》等爛片。他公開表達不滿:「很多爛片在其中,這是導協六屆以來最恥辱的一年!」
他也不怕得罪同行,不客氣地指出導演界的弊病。認為「做導演的門檻低了,什麼人都進來做電影。」對于鄧超、黃渤等人跨行做導演的現象,他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直言不諱地批判。還轉發諷刺郭敬明做導演的微博。公然發微博嘲諷張一白是「産品經理導演」。
他曾直截了當地表示,年輕導演急功近利,中國電影後繼無人。「導演行業也需要講師承關系,像吳天明導演背後站着一大批第五代導演,而如今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導演背後卻看不到一個年輕導演。」
何平離世後,很多人發文追憶他,提及最多的也是他的「真」。而說來也令人唏噓。他的義憤填膺,其實也和他近些年辛酸的處境有關。千禧年之後,他的電影生涯經曆過幾次滑鐵盧。2003 年的《天地英雄》,被視為一個雷聲大雨點小的失敗之作。彙集姜文、王學圻等頂級演員,籌劃十幾年,拍攝制作三年,投資 8000 萬。導演自稱「沒有遺憾」,是「在華語電影史上找不到的電影。」
然而,上映後國内最終票房僅有 4000 多萬。還傳出謠言說何平因此被當時任職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開除。即使後來辟謠說既沒有被開除,票房也沒有虧損。但大部分觀衆并不買賬,豆瓣分數至今不及格。
2009 年他自編自導的《麥田》,是六年磨一劍的作品。這是一部立意新穎的曆史片,秦趙之戰的背景下,主角卻是殘兵敗将和苦苦等待丈夫歸家的女人。主演也都是範冰冰、黃覺、王學圻、王志文等一線演員。
開拍前備受期待,範冰冰飾演的女城主一角,曾令周迅、郝蕾争相試鏡。影片定檔國慶,受《建國大業》《風聲》兩部重量級獻禮片的雙重夾擊。但上映前,何平依然自信地說「相信所有選擇《麥田》的觀衆看過之後都會口口相傳,票房飄紅。」可惜,結果與其預期完全背道而馳。票房墊底,被批「難看」「空洞」,豆瓣分數至今隻有 5 分。
2015 年的《回到被愛的每一天》是一部實驗性質很強的作品。講述北漂年輕人的坎坷經曆和愛情故事。導演首次嘗試無劇本拍攝,讓演員即興創作。在視覺呈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攝影、布景、鏡頭長短都十分考究。入圍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零差評,外媒也給出很高評價。
然而,國内上映後,卻因為不是主流的商業類型,排片低票房冷。很多人甚至完全沒聽過這部電影。無奈之下,何平導演在微博上發布了網盤資源,并跟網友說「喜歡與批評都可以告訴我」。
如此「被逼無奈」,讓人深感無力和悲哀。尤其想到曾經的輝煌,更有種人去樓空的落寞感。回想當年,何平可是叱咤影壇的風雲人物。作為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他在藝術層面和商業層面都卓有成就,在民族性和國際性上也能齊頭并進。《雙旗鎮刀客》,開啟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新篇章。在武俠片完全被香港電影壟斷的環境下,推出了獨樹一幟的西部武俠片 。他用美國西部片的叙事模式,呈現了一個有中國寫意特色的故事。
沒有招式繁多的武打動作場面,也沒有愛恨情仇的通俗情節。身懷絕技的是初出江湖的 15 歲小孩,刀光血影也隻是情勢所迫。對小鎮平民的寥寥刻畫,甚至頗有幾分魯迅筆下的看客模樣。
這部當年成本隻有 120 多萬的小成本電影,上映後狂瀾票房,在國際影壇也廣受好評。周星馳對其推崇備至,《國産淩淩漆》《少林足球》都從中汲取了靈感。徐克也受這部電影啟發,寫出了《新龍門客棧》。
此後,何平成了一個一呼百應的導演,獲得了資本的青睐,每部作品都大咖雲集。三年後又交出《炮打雙燈》。和《大紅燈籠高高挂》主題類似,此片對準深宅中的性文化,揭示了封建傳統秩序對女性的壓抑和囚禁。同樣反響激烈,再次獲得多項國際電影大獎。導演也通過這部片挖掘了演員甯靜,後又介紹給姜文,才有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盛滿青春欲念的米蘭。
1996 年的《日光峽谷》,延續了曠達豪邁的西部片創作,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此後,他沉寂 7 年,轉向幕後,是很多優秀華語影片的重要推手。策劃和監制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等十餘部近年來仍被津津樂道的華語片。1998 年出任哥倫比亞電影制作(亞洲)公司顧問,緻力于華語電影的開發與合作。其間策劃、監制了電影《大腕》《尋槍》《手機》,推動了華語電影海外市場的拓展。成為距離好萊塢最近的内地導演。馮小剛曾公開感謝何平,稱其是把自己領進電影的第一人。
他平步登天的電影道路與他的成長經曆息息相關。出生于電影世家,父親是 20 世紀 20 年代山西戲劇運動的創始人。母親是演員、導演,出演過新中國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橋》。在父母的熏染下,他對電影有着天生的敏感。不同于學院派導演,何平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電影的。1979 年,當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李少紅等 78 屆導演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理論時。22 歲的他已經開始在劇組奔波,從打雜的臨時工、場記幹起,一步步幹到導演。編劇、攝影,剪輯 …… 什麼都幹過。
所以他的電影也都不是主題先行。像《雙旗鎮刀客》《日光峽谷》都很難囊括主題,更重聽視聽設計和氛圍的傳達。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解讀空間。即使今天看,其中對民族性和人性的刻畫也毫不過時。
可能很難理解,一個不乏藝術造詣又深谙商業規律的導演,在資本兇猛的當下卻反遭冷遇。但實際上,回溯他的電影生涯就會發現,他與市場距離的或親密或疏離,都是他主動為之的選擇。一開始效仿好萊塢商業片的叙事模式,是環境使然。當年電影市場盜版泛濫,歐美大片占據主流,本土電影完全沒有生存空間。第五代導演開啟了産業化探索的道路,紛紛轉型拍起商業片。張藝謀拍《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拍了《無極》,馮小剛拍了《夜宴》。何平也逆流而上,拍出了巨額投資、陣勢宏大的《天地英雄》。他曾在采訪中表示,「我拍電影的第一點就是不能賠錢。」
但這并不是說向資本屈從、向市場妥協。他也說過,好的電影導演不應當在乎自己的口袋裡有多少錢,他自己也不是靠電影來維持生計。他所說的「賠錢」,是針對整個電影創作體系,目的并非是為了保持投資人的積極性,本質上還是出于對中國電影市場的長遠關切。實際上,他否認自己的電影是商業片,表示隻是融入了通俗性、娛樂性的元素。他也一直是憑借對電影的熱愛和對表達的興趣創作的。《雙旗鎮刀客》得到業内外肯定時,他也一直很清醒。他表示這部影片擔不起「武俠片」的類型,充其量不過是兒童片。
之後也無心複制這部電影的成功。他曾說,《炮打雙燈》完全可以走《雙旗鎮刀客》的路子。但他不想重複舊的東西,他選擇深入宅院文化的傳奇故事,表現個體對傳統的反抗。
到了 21 世紀,電影市場逐漸回暖後,他反而不再追求商業大片。《麥田》的小人物叙事、獨特的影像質感,舞台劇式的表演風格,都使其更接近于文藝片。
《回到被愛的每一天》更是探索了新的表演、剪輯模式。
對何平來說,藝術表達和商業利益一直以來都存在鬥争與妥協的永恒張力。他對當下電影的痛心疾首,不是因為排斥資本,而是反對類型的單一。他坦言,現在電影環境好了,才更需要提供給觀衆多樣化的選擇。「我拍那些大片的時候,中國的電影市場不好,為吸引觀衆,需要那些大場面的電影。現在電影市場好了,但好電影反而不多,尤其是那種有藝術、文化内涵,接地氣,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電影太少。」也呼籲投資給更多優秀的年輕創作者。生前最後幾條微博,還是對導演李睿珺的鼓勵。
他認為媒體和大衆對商業電影的認知也是偏狹的。票房高低并不能被單一地看作成敗标準,也不應該局限于本土的勝利。《天地英雄》被媒體說是血虧的商業電影。殊不知它在中國雖然票房不高,但在全球是盈利的。
他看重中國電影在海外拿獎和上映。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在國外拿獎的電影都是為了迎合西方對中國的獵奇想象。他沒有否認這一點。但同時也指出,文化内涵才是吸引世界觀衆的關鍵。
《何平對話錄》他對電影的種種見地,早已為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破局給出了一條明晰的道路。救市,救的是内容創作。娛樂,與文化必須并行。追求民族性,也不妨礙與國際視野的接軌。說到底,對電影初衷的堅守,對市場長遠的關切,才是回暖的根本。
可惜,這樣一位良心電影人已經離去。但,恰如古人雲,「人雖死,氣填膺,尚如生。」他留下的藝術、精神的火種,還将會一次次與我們相遇。大俠何平,江湖再見!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