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記憶中王傳福有三次落淚,一次爲人才,一次爲雲軌,還有一次就是 8 月 9 日比亞迪 500 萬輛下線現場。
驅車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向東 70 公裏,就可抵達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亞迪全球總部。這裏有一座标志性建築,俗稱六角大樓。這棟六角大樓不僅是比亞迪的總部象征,更是比亞迪全球研發中心和管理中樞。在六角大樓周邊,環繞着比亞迪的實驗室、生産車間、車輛測試中心等一系列與技術有關的建築。
與其他車企老總不一樣,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經常身着比亞迪工裝,絕大部分時間都遊走在這些技術中心,聊得最多的也是比亞迪相關研發技術。從 2008 年第一輛新能源汽車推向市場,到 2022 年第 3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比亞迪用了整整 14 年。從 300 萬輛到 500 萬輛,比亞迪卻隻用了不到 1 年時間。14 年堅守與 1 年成果的交互,喚醒了王傳福與比亞迪記憶中的諸多不易,也讓這位技術 " 硬漢 " 面對上千人難掩哽咽。
記得 2007 年比亞迪坪山基地落成儀式上,王傳福喊出了 " 比亞迪将在 2025 年做到全球第一 " 的言論。人們不僅不相信這種論調,甚至把王傳福的目标稱之爲 " 空話 "。從宣布造車那一刻起,資本、行業都曾不看好比亞迪。直到 2019 年前,造車對比亞迪來說,最大的目标就是 " 活下去 "。
王傳福本來有很多路可以選擇,隻要比亞迪放棄新能源,說不定早在 2012 年、2015 年就會有不錯的起色。但王傳福偏偏不這樣做,有人形容,王傳福是一個夢想家,爲夢哭爲夢笑,他的夢裏全是電池。不論從哪個角度評價比亞迪,誰都不能否認,比亞迪始終在嘗試改變汽車。從磷酸鐵锂到刀片電池,王傳福想要翻越兩座新能源汽車大山,一座是 " 續航 ",另一座是 " 安全 "。對王傳福來說,市場是有周期的,但技術是永恒的。一輩子把電動汽車做好足矣。
2020 年至今,比亞迪終于等到了春天。無論是 2022 年還是 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不僅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也實現了王傳福 16 年前喊出的 " 全球第一 " 夢想。在外人看來,比亞迪取得今天的成績了不起,但對王傳福來說,或許這是比亞迪對技術堅守的回報。他心裏明白,今後比亞迪的路還很長,不知爲自己,也爲中國汽車。
一部比亞迪造車史,半部新能源發展辛酸淚
哲學家曾說過,一切成功都有迹可循。比亞迪汽車的成功要從 2002 年講起。2002 年,受亞洲經濟危機等影響,王傳福的比亞迪已經在全球電池行業嶄露頭角,一舉拿下 40% 的鎳镉電池市場,并且宣布進軍手機锂電池行業。一系列的商業動作讓剛剛在港股上市的比亞迪獲得豐厚回報。
就在人們認爲王傳福會紮根電池時,2003 年,王傳福開着一輛奔馳 S 級轎車進入廠區,要求工程師把車拆掉,拆車的目的就是爲了造車。王傳福對外放話:" 下半輩子我就幹汽車了 "。
造電池出身的比亞迪投身造車行業,外界充斥着對比亞迪的嘲諷。比亞迪宣布造車後的當天,股價就跌了 20%。
2004 年北京車展,比亞迪對外亮相三款新能源汽車産品,在 20 年前燃油車大行其道的市場下,外界對比亞迪造新能源車看不懂、看不上、看不起。但王傳福認爲這恰恰是機會。2005 年 9 月,比亞迪推出首款汽車—— F3。當時,比亞迪 F3 因酷似豐田花冠,被外界貼上抄襲标簽。面對外界的質疑,王傳福回應:"F3 是吸收了大量日韓汽車工業的成熟經驗,采用了大量的非專利技術打造而成的,因此不涉及任何知識産權糾紛。" 王傳福強調," 日韓汽車企業造車,都是一開始 COPY ( 複制 ) 、接下來做局部的 CHANGE ( 改變 ) 、然後積累到一定的階段,才開始做全面的 DESIGN ( 設計 ) ,最後都取得了成功。比亞迪也将吸取這些成功路徑的經驗。" 不光是比亞迪,包括吉利、長城在内所有車企都有着類似經曆的起家路。最終,比亞迪 F3 憑借高性價比與節能環保優勢,迅速成爲市場熱銷車型,當年銷量達到 15993 輛,第二年全年銷量攀升至 63153 輛,比亞迪拿到了造車入場券。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發展史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比亞迪、奇瑞、吉利等爲代表的自主品牌,憑借 10 萬級轎車實現産品普及;第二階段以長城哈弗爲代表,借助 SUV 産品爆發實現自主品牌崛起;第三階段便是當下,以比亞迪爲代表,依托新能源智能化浪潮變革,實現引領汽車行業。比亞迪當前的成績是與中國車市發展同頻共振的結果。
盡管新能源汽車路線還沒有被市場認可,但比亞迪的造車邏輯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2008 年,美國著名投資家沃倫 · 巴菲特對比亞迪汽車表現出濃厚興趣,并通過旗下伯克希爾 · 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 2.3 億美元收購比亞迪 9.9% 的股份,這讓比亞迪的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盡管資本、政策開始傾向于新能源汽車,但比亞迪的發展仍經曆了艱難險阻。對王傳福來說,2012 年、2017 年和 2020 年都是比亞迪的發展機遇,但前兩次無論天時還是地利都沒有成就比亞迪。對王傳福來說,技術被市場認可需要時間與概率,他等得起。爲了搏新能源汽車商業賽道,在 2017 年整個燃油車市場向上發展中,比亞迪銷量跌至過去 5 年谷底。爲了活下去,比亞不得不優化燃油車技術,這才讓來年銷量回到 50 萬輛。和 2017 年相比,2020 年比亞迪銷量再次跌至曆史谷底的 40.42 萬輛,但這次比亞迪已經看準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市場滲透率機遇,決定徹底放棄不擅長的燃油車體系,最終換來 2021 年銷量提升至 72 萬輛,2022 年直接突破 184 萬輛。
在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現場,王傳福淚眼婆娑的向外界吐露了從沒有講過的心聲,比亞迪也曾怕等不到 " 春天 "。截止 2019 年,比亞迪累計推出 20 個車系,176 款新能源車型,但市場聲量仍不見好轉。當時的王傳福每天考慮的問題是比亞迪如何活下去。人總喜歡從自己最擅長的地方找出路,王傳福也不例外。王傳福曾言:" 技術壁壘都是給後來者營造的一種恐懼,是逼你放棄的‘紙老虎’。我對電動汽車有 200% 的信心,比亞迪要成爲國内最大的電動汽車企業。"
2021 年 5 月,比亞迪第一個 100 萬輛汽車下線,從 2005 年 9 月比亞迪推出首款汽車 F3 算起,比亞迪進入百萬俱樂部用時 15 年 8 個月。比亞迪也成爲國内首家邁入新能源汽車 " 百萬輛俱樂部 " 的中國品牌。在下線現場,王傳福激動的表示:" 這是一個新節點,更是新起點。在新台階上,比亞迪将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繼續專注技術創新,堅持完善售後服務。"
此後比亞迪加緊産品與技術投放節奏,比亞迪漢、宋 PLUS DM-i 等車型陸續投放。2022 年 5 月,比亞迪第 2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這距離第 100 萬輛下線僅隔 1 年時間。從 200 萬輛到第 300 萬輛,比亞迪用時再度縮短爲半年。對于第 3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王傳福表示:" 第 3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是比亞迪發展曆程中一個重要裏程碑,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最佳注腳。"
2023 年 8 月 9 日,距離第 300 萬輛下線時間僅僅過去 9 個月,比亞迪再次宣布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意味着比亞迪平均每天可以生産出 7407 輛新能源汽車。根據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爲 1620 萬輛,也就是說,當前市面上每 10 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三輛是比亞迪。
比亞迪的發展正如王傳福所言,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注腳。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 374.7 萬輛,同比增長 44.1%,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到 28.3%,比亞迪銷量占到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将近一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汽車十三行采訪時表示,如果沒有比亞迪的參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腳步将推遲好幾年。
在技術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效率是比亞迪的另外一個競争力。目前,比亞迪共有廣東深圳、湖南長沙、陝西西安、河南鄭州等在内 9 大生産基地,所有工廠累加總面積超過 700 萬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新加坡的面積。僅比亞迪的工廠工程建設用鋼量,就占到全國民用鋼廠産量的一半以上。在這九座工廠中,襄陽工廠目從簽約到 " 五證同發 " 隻用了 33 天,土地挂牌到摘牌也隻花了 2 天時間,一期項目已經于去年 4 月 27 日開工建設,建成後年産值可達 140 億元。
在産能方面,比亞迪工廠同樣展現出高效特性。深圳工廠作爲比亞迪工廠的主力生産基地,目前每個月産能上限爲 3.5 萬輛左右,日均生産量達到了 1100 輛以上。截至目前,比亞迪全國的九大生産基地中八大工廠都已經實現投産,整個比亞迪現有總産能已超過 195 萬輛。随着九家工廠後期擴能,預計今年 10 月比亞迪總産能将達到每年 300 萬輛水平,充分保障後續 " 第 600 萬輛、700 萬輛…… " 銷量迅速達成。
比亞迪用 20 年做一道證明題
回顧造車的 20 年,比亞迪與王傳福都曾被外界低估。但王傳福從不認輸,每一次面對市場變革,比亞迪都會做出調整,這種調整與其他車企不同,比亞迪的内核是技術。王傳福形容,比亞迪有技術 " 魚池 ",裏面有各種各樣的技術,芯片、電動車、軌道交通等都是 " 魚池 " 裏的 " 大魚 "。市場需要時,比亞迪就撈一條出來。20 年的造車經曆,王傳福形容自己在做一道證明題,證明中國汽車可以走出去,走出自己的道路。
從 2003 年第一輛車到 2023 年第 500 輛新能源汽車下線,許多人感歎比亞迪賭對了賽道。王傳福恰恰不這麽看。在他眼裏,比亞迪從不做豪賭的事:" 我們有超過九萬名工程師夜以繼日地研究中國或世界所需要的技術,研究各種技術方向,比如新能源技術、太陽能技術。我膽子很小,我根本不會去豪賭。"
作爲比亞迪首款新能源汽車,比亞迪 F3DM 于 2008 年推出,搭載 1.0 升發動機和電機組成的 DM 混動系統,可以在純電動 ( EV ) 和混合動力 ( HEV ) 這兩種模式之間自由切換。這一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年銷量僅爲 899 輛,市占率幾乎可忽略不計。在新能源汽車起步維艱的階段,比亞迪沒有放棄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堅持。用王傳福的話形容,中國有 72% 的石油依靠進口,石油有 70% 用于交通,汽車消耗了中國石油 70% 份額。從這三個 70% 可以感受到,中國發展電動車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緊迫性,比亞迪有責任通過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亞迪内部也有人主張放棄混動技術的研發,但王傳福認爲混動技術是未來市場需求,他拍闆決定不僅要繼續研發混動技術,而且要加大投入。比亞迪于 2013 年推出搭載第二代 DM 混動技術的秦,2018 年推出搭載第三代 DM 混動技術的全新一代唐。2021 年比亞迪在此前基礎上推出了混動技術巅峰之作 DM-i。DM-i 超級混動架構做到了動力系統及控制系統 100% 自主研發,得益于比亞迪的垂直整合體系,通過無數次高效率的叠代後,比亞迪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走完了傳統車企一百年走過的路。目前,比亞迪混動車型已經占到全部銷量的半壁江山。
對于技術,王傳福有着幾乎執拗的堅守。2023 年 2 月 23 日,比亞迪在北京舉辦仰望技術解析會,仰望 U8 搭載的易四方技術平台首次被外界熟知。事實上,易四方的概念王傳福早在 2004 年就已提出。當時,比亞迪在發布的 ET 概念車中首次亮相了輪邊電機技術,即通過四個電機來獨立控制四個輪的扭矩。
有人曾回憶,20 年前聽王傳福将這一技術的時候,比亞迪許多研發人員還都是應屆大學生,在當時新能源汽車行業剛起步産業配套不成熟的大環境下,量産四電機技術需要高性能電池、大功率集成電機、高效電控、精準的軟件控制能力,沒有人認爲這一技術能夠成爲現實。20 年後,曾經的大學生也變成了人到中年的比亞迪工程團隊核心,此時再看易四方技術,這些工程師不得不感慨王傳福的技術戰略眼光。
比亞迪以電池技術起家,爲電池生爲電池死。2020 年 3 月 29 日,在比亞迪發布磷酸鐵锂刀片電池當天,王傳福親赴深圳衛視現場觀看針對三元锂、普通磷酸鐵锂和刀片電池的針刺試驗,結果三元電池發生爆燃、普通磷酸鐵锂電池冒煙、起火,唯獨刀片電池針刺後連旁邊放的雞蛋都沒發生變化,反應溫度低于 60 度。
作爲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同時又是電池供應商。爲了讓電池解決續航與安全兩大難題,王傳福決定将比亞迪動力電池業務闆塊進行分拆。按照王傳福的計劃,2020 年 3 月,比亞迪正式宣布成立弗迪公司,新公司将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對外銷售業務。根據新能源乘用車終端數據統計顯示,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弗迪動力公司在多個榜單中位居第一。新能源乘用車市場 PACK 及 BMS 裝機量均爲 291.49 萬套,同比增長 39.43%。弗迪電池以 38.1% 的市場份額位列 PACK 裝機量榜單第一,遠超甯德時代和特斯拉。電機和驅動方面,弗迪動力均以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一。在電驅系統裝機量排行榜中,弗迪動力以 62.1 萬套裝機量排名第一,市占率爲 29.1%,驅動電機裝機量排行榜中,弗迪動力以 35.4% 的市場份額排第一。電控方面,弗迪動力以 35.5% 的市場份額在排在第一。在上述幾個榜單中,弗迪電池和弗迪動力增長速度驚人,同比增長維持在 90% 左右。
王傳福對于技術的癡迷不止于混動、電池。自 2020 年以來,比亞迪陸續發布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e 平台 3.0、CTB 車身電池一體化……進入 2023 年之後,比亞迪又先後發布了 " 易四方 " 和 " 雲辇 " 兩項技術。技術的高效産出與比亞迪背後的高研發投入密切相關。根據比亞迪财報顯示,比亞迪 2022 年的研發費用高達 202.23 億元,研發投入居于中國新能源車企前列。梳理發現,造車至今比亞迪一直保持高研發投入,有 11 年的研發投入超過淨利潤,更有甚者在 2018 年至 2021 年間,比亞迪的研發投入是淨利潤的三到四倍。在外界看來比亞迪的 " 燒錢 " 行爲,在王傳福看來,技術研發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新長征,要保證技術研發,就必須要不斷進行高研發投入。
高研發也曾讓比亞迪痛失人才。2013 年,其他車企高薪挖走比亞迪研究院核心技術負責人,面對人才流失,王傳福也曾深感愧疚。在 2014 年比亞迪 20 周年大會上,王傳福當着 700 多位高層員工掩面而泣。他希望大家理解技術對比亞迪的重要性。
如今,比亞迪近 60 萬名員工當中工程師數量就超 9 萬名,形成了 11 座研究院,平均每個工作日申報專利達 15 項。2023 年,比亞迪還将繼續招聘 3 萬名應屆生,其中研發人員占比爲 80.8%。正是堅持超前過度研發,不僅爲比亞迪帶來 4 萬件的技術專利,更讓比亞迪實現一家企業掌握整條産業鏈的奇迹,從而讓比亞迪長期保持高效技術叠代升級能力。
比亞迪的下一個 " 高點 "
根據數據顯示,2023 年 7 月比亞迪銷量 26.22 萬輛,其中乘用車銷量爲 26.11 萬輛,同比增長約 61.3%。2023 年前 7 月,比亞迪累計銷量爲 151.78 萬輛,同比增長 87.63%。無論單月銷量還是累計銷量,比亞迪均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銷量走高同時,比亞迪汽車産品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正由 " 啞鈴型 " 向 " 紡錘型 " 轉變,所謂 " 啞鈴型 " 是指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兩個極端,即 10 萬級以下低端車型和 30 萬級以上的高端豪華車型,而 " 紡錘型 " 是指售價在 15-25 萬級區間的新能源車型。
通過梳理比亞迪前 7 月車型銷量情況發現,其中秦、元、宋 PLUS 系列、海豚、漢成爲前 7 月銷量 TOP5 車型,5 款車型占到比亞迪總體銷量近 7 成。比亞迪 TOP5 的平均售價區間爲 13.90-20.77 萬元。據 IHS Markit 預測,2030 年定位 15 至 25 萬元的主流新能源汽車産品将擁有 60% 的市場份額。兩組數據表明,比亞迪銷量結構已經提前進入 " 紡錘型 " 時代。
除了産品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之外,在品牌規劃方面,目前比亞迪已經形成比亞迪、騰勢、仰望、方程豹四大品牌。比亞迪主打 30 萬元以下市場,比亞迪品牌涵蓋王朝系列和海洋網系列;騰勢品牌則主打 30-50 萬區間的高端市場,上市車型目前有騰勢 D9、騰勢 N7 等車型。數據顯示,騰勢品牌上半年累計銷量 56751 輛,騰勢 D9 更是連續半年穩坐 30 萬以上豪華 MPV 市場銷量第一。騰勢後續還将推出轎車、都市跑車等車型,充分滿足用戶高端新能源用車需求。
仰望品牌則主打百萬級新能源汽車市場,首款車型仰望 U8 定位高端硬派越野 SUV。未來,仰望還将建立自營渠道,在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等城市設立體驗中心。全新的個性化品牌方程豹,則意指比亞迪探索數字世界的專業智慧和精神,該品牌定位在騰勢和仰望之間,主打多品類、獨特性,覆蓋專注于越野的硬派 SUV 以及跑車等車型。目前,比亞迪旗下品牌已經實現 10-100 萬區間的品牌車型全覆蓋,實現從入門到豪華全布局品牌矩陣,也是國内唯一一家可以涵蓋全部細分市場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一切動能要看技術展現到市場上的反饋。在新能源車企普遍處于 " 增量不增利 " 的大背景下,比亞迪經營質量有效保障技術與産品序列的裂變。根據比亞迪發布的 2023 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爲 105 億 ~117 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 192.05%~225.4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爲 93 億 ~103 億元,較上年同期上升 206.99%~240%。這意味着比亞迪在研發上依然可以保持高額投入,對于渠道營銷建設同樣不受資金掣肘。與其他新能源車企相比,比亞迪更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
對于未來的市場發展,王傳福認爲:" 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上半場正在進行,圍繞上半場的産業鏈,比亞迪功率半導體和電池材料也布局很深。下半場,芯片 +5G,比亞迪的核心技術一個都不能少。" 在 500 萬輛下線現場,王傳福列舉了兩組數據,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還會持續攀升,2022 年達到 27.6%,2023 年預估将達到 37%,2025 年将達到 60%;新能源汽車變革浪潮中,中國品牌市占率趨勢也在呈現上升态勢,2023 年上半年已經達到 53%,預計 2025 年将達到 70%。這意味着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較量中将大有可爲。
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增量來源——海外市場,2023 年 7 月,比亞迪乘用車出口達 1.82 萬輛,達到今年比亞迪乘用車出口最高點。2023 年前 7 月,比亞迪累計出口達 9.25 萬輛,遠超 2022 年全年總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已進入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巴西、新西蘭等 53 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以色列、泰國等國家,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形成領先優勢。
20 年時間,從零開始創造一切。爲了證明新能源汽車這條路沒有選錯,王傳福帶領比亞迪堅守了 20 年,也被人質疑了 20 年。在外人眼中,500 萬輛是評價比亞迪成功的标志,但對 57 歲的王傳福來說,500 萬輛讓他想起比亞迪 20 年造車經曆的血與淚。這一切就像王傳福的眼淚一樣,承載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光輝歲月。
—— END ——
目前已入駐平台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新浪微博|汽車之家
新浪财經|富途牛牛|同花順|東方财富|雪球
鳳凰|騰訊|搜狐|網易|易車|知乎|百家号
商務合作
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汽車十三行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