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2023 開年,一位演員以他無與倫比的表演征服了億萬觀衆,火爆全網。他在銀幕上的精彩表現背後,是一個普通人在歲月的沉澱下将努力發揮到極緻,向着熱愛數十年如一日的 " 狂飙 "。他就是 40 多歲才聲名鵲起,大器晚成的演員張頌文。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柯察金 編丨 Lulu
最近,國産劇《狂飙》幾度登上熱搜,并掀起一波全民觀劇潮。豆瓣評分直破 9 分大關,可謂叫座又叫好。
在衆多角色之中,有一極為突出者近來廣受讨論,便是靠賣魚起家、一步步成長為劇中最大黑惡勢力頭領的 " 高啟強 "。
這也是該劇的高妙之處。不同于一些幹癟、懸浮的作品,《狂飙》在人物塑造上十分豐滿,高啟強作為反派,難以簡單用 " 壞人 " 概括,而是集合了隐忍、冷酷、孤獨、人性等各類元素的矛盾體。其 " 黑化 " 之路曆經諸多坎坷糾結,人物反差感極強,令觀衆愛恨交加。
塑造出如此立體形象的演員,名為張頌文。已經 47 歲的他,成為 2023 年的第一個頂流。
張頌文飾演的高啟強
網友評價他的演技,不是說 " 演得真好 ",而是 " 建議查查張頌文,不像是演的 " ——鮮活到,看他在劇裡賣魚,仿佛隔着屏幕都能聞到魚腥味兒……
而當外灘君果真 " 查查 " 張頌文,翻閱過他所有的紀錄片、演講和訪談後,隻感歎尋到塊難得的寶藏。張頌文的魅力,絕不僅限于在演藝圈,也在于其做人、做事的态度,乃至生活觀。
沉寂 20 載,中年方 " 狂飙 ":沒有熱愛的人熬不過,沒有态度和智慧的人熬不出。
新春 " 開學第一課 ",聚光燈不妨打向張頌文。
一年被拒 360 次,
仍覺 " 熱愛 " 的樂趣
《人物》曾給張頌文做了個總結,說他 " 是一個被現實翻來覆去摔打的人 "。
而他的經曆證明,此言不虛:迄今為止的人生裡,張頌文所拿到的 " 劇本 ",幾乎大部分時間都處在低潮之中。
張頌文,客家人。1976 年生在廣東韶關。13 歲,母親确診肝癌晚期,不久離世。此後經年,張頌文都在打工、換工作中度過,流轉于各個工廠。
安裝過空調,去日曆廠糊過日曆,在 " 亞洲汽水廠 " 洗過汽水瓶。還做過酒店的實習服務員、飯店經理、導遊……
做導遊時的張頌文
做導遊做得好,收入也可觀。但因為喜歡電影,心裡一直裝着個演藝夢,2000 年一咬牙,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表演系高職班。時年已 25 歲,是全校年紀最大的學生,俗稱 " 老大難 "。
考上北京電影學院,聽上去像半隻腳已踏進成功大門,可現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一進學校,老師就告訴張頌文,四個月把廣東口音改掉,否則主動退學。他舍得下苦功夫,不惜每天口中含石頭來練普通話,風雨無阻、總算過關。
" 勤學 " 這方面,張頌文一直沒問題,專業成績也名列前茅。但除此之外,他的自信便無處落腳了。
那時候各大劇組常到北影挑人,但張頌文仿佛通體透明,沒有導演看得到他。别的同學一次次地被帶出去拍戲,唯獨他,從未得到任何角色機會。" 大概因為我個頭矮吧 ",他隻有如此寬慰自己。
畢業後,室友周一圍很快成為海岩電視劇的當紅男主,其他同學也混得風生水起,張頌文仍在為找工作四處奔波。在後來的演講裡,他仍清楚地記得一年中被拒絕的次數——高達 360 多次。
" 找工作的流程是這樣,你要背個包,裡面裝滿照片,後面寫上名字、年齡、身高、體重、畢業院校以及作品,然後去敲開每個劇組的門,把資料放下。不管你有多遠,去見人那一刻可能隻有 10 秒鐘左右。"
畢業第一年,他見了 360 多個劇組," 全軍覆沒 ";第二年,自尊心有點受不了,數字縮減到 280 多個,"3 年之間,大概見了七八百個劇組,被七八百個劇組否定。"
800 多次被拒後,張頌文才開始有了一些小角色。第一次拍戲的故事,說起來有趣中透着辛酸,挺能反映出他的個性:
當時接的是份群演的工作,主要任務很簡單,就是坐在男女主演身後吃吃飯,充當 " 背景闆 "。可他完全不把自己當成 30 塊一天的群演,隻一闆一眼找導演 " 對戲 ",左問這個角色做什麼工作的,右問這個角色什麼性格。後來導演粗暴地用了個 " 滾 " 字," 請 " 他出去。
" 特别難堪,走出那麼幾十米的路,像是幾十裡那麼遠。"
可就算是 " 背景闆 " 式的角色,他還是努力去争取,一心覺得不管多小的角色,都是次機會——
" 假如沒有這麼小的角色,我就連演員也當不了。也正是這樣一點點的小角色,幫我争取到了後面的十年,開始演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角色,演過太監,演過醫生,演過警察,演過公務員,演過罪犯……它們豐滿了我十幾年的演藝生涯。"
北影小區的菜市場,很多阿姨都認識張頌文,因為他總是每天晚上七點半,掐着收攤時間按 " 堆 " 買便宜的菜。但談及過往的艱辛,張頌文從不願别人替他哭慘。他說自己并不慘,相反,還覺得挺快樂。
" 如果你問我(那些年)怎麼扛下來的,很簡單,因為你熱愛它。熱愛一件事情,可能别人看了覺得你很苦,但是本人是不覺得苦的,而且覺得樂在其中。"
世界聞名的投資人保羅 · 格雷厄姆,将創業者的心理活動分為亢奮期、低谷期和穩定期三個階段。其中,低谷期最為灰暗漫長,75% 的人沒能熬過這個階段。歸根結底,沒有熱愛的堅持,是盲目;而沒有堅持的熱愛,隻能被稱作興趣。
張頌文用他的 20 年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時間的力量,什麼是熱愛的能量:每每覺得進入瓶頸期時,不妨認真地問問自己,真的 " 盡力了 " 麼?真的為了熱愛做出堅持了麼?
大多數情況下,回答應該都會是:還差得遠呢!
" 當能力尚未紮實,機會未必是好事 "
同 20 年的時間賽馬拉松,當然需要耐力。但張頌文還有一大法寶,曰 "認真" ——世上難事,最忌浮躁、最怕認真。
" 隻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張頌文把每個角色都當作主角來演。
參演文藝電影《春風沉醉的晚上》時,張頌文在片中僅有約 1 分鐘的戲。可他在場外,卻跟導演婁烨不斷溝通細節。這份敬業,深深打動了婁烨。
2016 年,婁烨請他參演《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為了這個戲,張頌文足足閉關體驗和感受了一個月,增肥增了 30 斤,甚至把額頭前面的頭發直接拔了,就為了更加貼近片中人物的狀态。最終,極為出彩地刻畫出一個中年幹部的姿态。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劇照
這份态度,讓影評人史航後來在觀影會上對張頌文說:" 以前不認識你,但你吓到我了。"
在拍戲這件事上,張頌文将敬業做到了極緻。
拍攝《革命者》時,為還原痛感,在鞋子裡放入真實的石子;為呈現角色(李大钊)臨終前的狀态,突破生理極限,連續拍攝多場絞刑戲,被繩子勒喉的窒息感,讓他一度擁有瀕死的觸覺。
《革命者》中張頌文飾演李大钊
2020 年,憑借網劇《隐秘的角落》,張頌文以 " 朱永平 " 的角色走入公衆視野。尤其是 " 吃馄饨 " 這場非常短暫的戲,令人印象極深。為了演出一個剛失去女兒的父親的崩潰感,他提前 3 天絕食,晚上很晚才睡覺。
《隐秘的角落》中張頌文飾演朱永平
" 因為這樣才能出來質感,就是說,這個男人整個地垮了。認認真真對待這份工作,希望自己對得起自己當年走的這條路吧。"
進駐《狂飙》劇組時,他提前一個月跑到魚攤 " 實習 ",把真實學到的殺魚、賣魚技巧,還原到劇中,手法幹淨利落。即使是沒有重要信息的戲,張頌文也為 " 高啟強 " 設計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細節,比如洗手的動作,好像他真是菜市場跑來的販魚老手。
即便被拒絕過成百上千次,從業生涯裡,張頌文也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專心打磨演技、" 甯可冷死也不接爛劇 "。這份看似 " 傻氣 " 的踏實,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但卻實實在在地,讓他成長為一個演技封神的好演員。
曾經的困頓和磨砺,最終也變成一筆财富,内化到他的表演之中。在參加一次綜藝時,節目出題,要即興表演一個試鏡失敗的小演員。當一位流量小生尬演完後,張頌文謙遜地為他做示範,拿出了教科書般的表演。尤其是突然淚目彎下腰躲避母親的動作,感動了全場。
其實,這何嘗不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坐在評委席一旁的李誠儒說,他總算找着很多年輕演員演不好的原因:" 沒餓着,明白麼?能耐是餓出來的。"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張頌文誠懇地說,當一個人沒有紮實的能力時,就算得到了機會,他也不覺得那是個好機會," 有的時候,會砸了你的招牌。"
張頌文說,他把自己的事業規劃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 既然這樣的話,我着什麼急呢?"
歸根結底,即便在快節奏的社會,機會也并不會留給心浮氣躁的人。端正态度,紮實能力,時間才會真正結出果實。
這個道理放在教育上,也完全适用。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感到焦慮,可能是因為視角太過局限于眼前。還有些時候,我們總想要找到一些捷徑,讓孩子 " 赢 " 在當下,但長久來看,卻未必能勝任未來。
畢竟,真正的成長,建築在内心的豐盈與自驅之上,真正的收獲,離不開長期的耕耘與付出。
好好生活,愛具體的人
作為在圈内外均已被高度認可的戲骨,張頌文曾石破天驚地表示,自己對世界上的很多學科都很好奇,唯獨對表演學科沒興趣。
他說:" 把生活過好了,就會表演了。"
有年輕演員問張頌文,要怎麼成為一個像他一樣優秀的演員。他的回答是去坐一坐公交車、走在大街上,看看絕大多數老百姓是什麼樣的。
張頌文微博日常
當一個人願意去研究生活中的細節,他們就會發現,這個過程探讨的是關于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裡的人,跟表演訓練都沒關系了。
有時候,張頌文像是個人類學家,捕捉生活中的一切意外和可能性。有一次,為了觀察路人撿錢包的反應,真的買了十個錢包扔在路上,搞了場社會實驗。
熒幕之外的他,像是普通人裡的 " 最大公約數 ",也像位随處可見的街坊鄰居,打量着周圍、品味着生活,愛具體的生活,愛具體的人。
在紀錄片《我和另一個我》中,張頌文穿着件樸實的棉大衣,踩着輛共享單車,在老街小巷優哉遊哉閑逛,和菜市場的商販東扯西聊。賣菜的大爺見他,也像是舊友過來,給他把塑料闆凳,拉起家常理短。
在菜場與商販閑聊
圖片來自紀錄片《我和另一個我》
炸雞店的老闆是他多年的老友,張頌文自己也練就熟練的撒料手藝,動手加工雞排。老闆 " 小韓 " 第一次聽說他是演員時,驚掉下巴:" 你也能做演員?" 張頌文對 " 小韓 " 妻子說,他有一部戲就是照着 " 小韓 " 的樣子演的。
熟練給雞排撒上孜然粉
圖片來自紀錄片《我和另一個我》
浸泡在市井煙火氣裡,張頌文把生活當成了教科書。他并非理論派,也不需要刻意 " 體驗 " 生活,因為他本就是從生活中走出來的。
對生活,他有着充沛濃烈的感情——很多人不知道,除了演戲,張頌文還愛寫文章,在雜志上發表過散文,頗有些汪曾祺老先生的閑逸。摘取他的一段文字給大家看看:
" 一塊很厚的肥瘦各半的帶皮五花肉,切成大拇指寬窄的正方形小塊,開水汆過濾去血水,放油鍋裡炸,滋溜一下熱煙冒出來,肉裡的油都噼噼啪啪地浸出來,油鍋裡的油絲毫沒有變少反而越來越多,一塊塊肉亮津津地發光,咕嘟嘟地翻滾着,肉皮變得金黃,香氣越來越濃,直撲鼻子,口裡頓時溢滿口水。最後放一大把白糖,加入爆好的姜片和蔥段提味。出鍋,肉香裡帶着濃甜,層次豐富。
一塊塊肉厚墩墩、紅亮亮、香噴噴、甜蜜蜜,浸在厚厚的深黃色濃稠明亮的油汁裡。縱然此時一家人在打架,也會自動停下埋頭圍住這一鍋肉。"
不是好好生活、愛生活的人,不是對生活有着細膩情思的人,斷然寫不出這等文字。
張頌文發表的散文
他在微博上也經常發表這樣的文字,簡直一股清流:
關心窗外突然跑上來的兩隻松鼠;
記錄市場上的三輪摩托車和買早點的夫妻;糯米飯 2 元、芋頭飯 1 元,菜場的行情一清二楚;
聽鄰居老周種大蔥、大蒜的心得經驗;感受清晨集市的熱鬧美好……
如今,各類叙事日益繁多," 日常 " 和 " 具體 " 似乎離每個孩子都越來越遠。
人類學者項飙在《十三邀》節目中,曾提出 " 附近的消失 " 這一概念。他觀察到很多學生搞不清楚、或者不關心父母在做什麼、自己身邊的社區發生了什麼," 周邊的生活好像就離他們遠去了 "。
北大的徐凱文教授,前些年提出著名的 " 空心病 " 的概念,引發過廣泛讨論——當今社會," 空心病 " 為什麼在青少年中蔓延?那麼小的孩子,怎麼就有那麼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對 " 日常 " 和 " 具體 " 的脫離,想必是其中的關鍵原因之一。
" 好好生活 " 其實是一種大智慧。它賦予人洞察力,也賦予人價值感。關注身邊的世界,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這恰恰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回過頭來看張頌文,堅守熱愛、堅持态度,又有着對生活的關照與智慧。這樣的演員能夠為觀衆所喜愛,實在是實至名歸。
熱愛、态度、智慧——這三者,恐怕才是助力一個普通人 " 狂飙 " 的真正法寶。
參考文獻:
1. 紀錄片《我和另一個我》
2. 張頌文《時間的力量》演講
3.《專訪張頌文:我很懷念 20 年前的演藝圈》,新周刊
4.《胡歌、張頌文都是優秀的創業者》,中國企業家雜志。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