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5 月 17 日,在東方甄選直播間,主播董宇輝與華大集團 CEO 尹烨進行的直播對話。
分享嘉賓:尹烨,華大集團 CEO,生命科學科普工作者。
責編 | 少将
第 7442 篇深度好文:5706 字 | 13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5 月 17 日,在東方甄選直播間,主播董宇輝與華大集團 CEO 尹烨進行了直播對話。
尹烨也是一位生命科學科普工作者,擅長以風趣的風格,闡釋生命科學中的概念、現象和本質,甚至對于投資創業、人生哲理也會有很大的啓發意義。
所以,尹烨還有個外号——媒體圈、财經圈、科研圈最受歡迎的生物界 " 名嘴 "。
兩個半小時的對話,尹烨、董宇輝這兩個 " 最強大腦 " 持續碰撞,密集輸出,産生了極大的信息量。
很多觀點都可以對應當下。比如,防大于治,把問題解決在萌芽期;生命總能找到出路,等等。
筆記俠對直播對話内容,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您一定會有所收獲!
一、生命總會找到出口
董宇輝:我之前看過一個消息,就是自然界中,幾乎找不到天生不會得癌症的物種。是這樣嗎?在生命科學中這種奇特的事情還有哪些?
尹烨:生命科學唯一不例外的,就是例外。有幾個物種,的确很少得癌症!
有一種很醜的鼠——裸鼹鼠,這個物種最牛的本事,就是幾乎不得癌症。
我對電影《侏羅紀公園》裏的一幕非常有感觸,電影裏都是母恐龍,爲什麽最後它還能繁殖?或許很多母恐龍可以孤雌生殖,又或者一部分改變了性别。
就像印度尼西亞科莫多島上,有一種大蜥蜴叫科莫多龍,自己通過單性繁殖就可以生寶寶,甚至根據溫度或其他選擇壓力改變性别。
所以很多這種科幻片,其實恰恰講出了生命現象的一個本質:生命唯一不例外的是例外,生命總會找到出口。
就像大腸杆菌,我們今天(或許永遠)也赢不掉大腸杆菌。人類曾經短暫地赢過幾個病毒,天花、猴痘、SARS、新冠(今天可能還不能說戰勝),但是這些都隻是病毒。細菌,我們沒有赢過。
你可以說,1929 年弗萊明不是發現了青黴素嗎,後來還有頭孢等大量抗生素,專門用來對抗細菌。
但即使是将最厲害的抗生素,調到一千倍的濃度,大腸杆菌從完全不耐藥,到能突破一千倍的濃度,也隻需要幾十個小時。
所以,用抗生素對付細菌必須要有針對性,而且要用夠量。
内科當中很少有幾個病能痊愈,細菌性肺炎算是一種。細菌性肺炎在用藥時間上是要足夠的。
比如說十天,那就得用十天。很多人用五天,不發燒了就停藥,那就會反複。
這時候,你再用同樣的抗生素就沒有用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防止抗生素濫用(比如病毒性肺炎用抗生素無效),另一方面你還不能吃兩顆覺得好轉了就停止用藥。
二、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董宇輝:您在做生命科學的科普工作,這件事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麽?
尹烨:生命如此美妙,我們卻知之甚少。我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喜歡生命科學。
比如,老鼠和人的基因組,大小是一樣的,大象也是,鲸也是,這些哺乳動物都是大約 30 億個堿基對。
好比大家的程序,都是 30 億個這樣的代碼。但是,老鼠隻能活 2-3 年,大象可以活 80 年,鲸魚可以活兩三百年,人也可以活 100 年。
這就牽涉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我們的衰老,到底是硬件還是軟件?
通過不同物種之間基因的比較,我們可能找到抗衰老的秘密。雖然不能永生,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去延長壽命。
董宇輝:其實人和人之間,不管是什麽膚色、什麽人種、什麽年齡,基因差異都小于 1%,或者小于 0.5%。但就這一點點差異,造成了我和貝克漢姆之間如此大的差異。
尹烨:您說的很對,這就是生物的多樣性!你可能會羨慕他會打籃球,他可能會羨慕你能做體操,大家各有各的好處。
生命多樣性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成功 " 去單一化 "。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自然界中,能幸存到今天的物種都是成功的。
如果世界上隻剩一種美,那便沒有了美。如果隻剩一種對,那也沒有了對。
在這個過程中,你對世界了解得越清晰,你越會覺得這個世界真的美。
三、遠離破事、渣人
董宇輝:基因,決定了很多事情。關于基因,有哪些大家傳得最多的謬論?
尹烨:一個最大的謬論,就是 " 孩子笨到底像誰?"
其實要查孩子基因,父母是各混一半的。因爲每個人的兩套基因組,一半來自于父親,一半來自于母親。
所以,隻要是親生的,一定是父母兩個人共同作用的。
第二個,壽命都是基因提前定好的。
有句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還對嗎?
現在肯定不對了。中國人今天的平均預期壽命是 78.2 歲,78.2 歲算作中位數的話,就意味着有一半人在 90 歲左右,有一半人是在 70 歲左右,大概是這個範圍。
所以人類還是在演化的。我們整體的健康狀況,比 50 年前好太多,大家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去享受生活。
另一方面,雖然平均預期壽命是 78.2 歲,但女性是 81 歲,男性 76 歲。也就是說,同時代的女性,比男性平均都更長壽,約多活 5 歲。
比如說,一男一女兩位是同年齡的同學,倆人要一起白頭偕老可以,但同年同月同日離世就不太公平了,這基本上做不到。
某種程度上講,雌性對物種的種群繁衍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個謠言,就是 " 我可以不得腫瘤 "。其實基本做不到。
腫瘤是一部分細胞在選擇壓力下 " 好人變壞了 ",就像治安很好的城市,幾個人因爲生活壓力突然變成小偷了。
幾個小偷控制不住,就可能變成強盜團夥。這就是腫瘤最初的形成。
腫瘤的真正問題,是正常細胞的變異,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甚至情緒不好也有可能得腫瘤。
所以,一定要遠離破事,遠離渣人。如果有個人一直在消耗你的能量,把他拉黑,千萬不要被人 PUA。
其實,所有人都可能得腫瘤,但腫瘤雖然是突然發現的,卻不是突然發生的。
比如結直腸癌,從最開始一點息肉,到最後變成不可收拾的中晚期腫瘤,需要十幾年時間。十幾年中,你哪怕做一次檢測,就不至于讓它不可收拾。
大部分腫瘤隻要發現的早,基本就可以在原位處理掉。人類告别不了腫瘤,但是可以告别中晚期的癌症,那這個預期壽命和生存質量就大大延長了。
四、隻有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一個人才會持續下去
董宇輝:如果說睡眠很差,常年得不到特别好的調整,您有什麽好的建議嗎?
尹烨:第一個,要區别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如果是生理性,可能是因爲心裏始終有一個坎沒有過去。比如高考,心裏緊張。這個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鎮定。
如果是病理性的,那一定要先治到一定的狀态,再轉爲生理性調節。
生理性調節有三個辦法比較簡單,可以參考一下:第一個是找一個負氧離子濃度高的地方,比如說張家界、或某個大森林。
在那裏睡覺,即使還是睡兩三個小時,但是因爲氧含量不一樣,你會感覺整個人不一樣了,甚至煥然一新,這是最簡單的方式。
第二個方式,是要通過比如運動等,讓自己特别累,累到好像都爬不動了然後去休息,讓自己身體來一次重啓。
還有最後一個方法,努力去找一個自己看不懂的東西,從頭開始學(對大部分人講,比如一門新的語言,或者重溫下高等數學)。
這裏有另外一個話題,我想聊一聊,就是 " 覺知 "。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覺知 " 非常重要,要引導孩子多去問爲什麽?
帶他去自然界看,才會知道自然原來是這個樣子。比如說,把亞洲象和非洲象擺到一起的時候,你才知道這二者差别是極大的。
現在很多人都說,沒有太多的時間能帶孩子去親近自然,我想可能還是方法不對。
其實夏天特别好,尤其是下雨之後。在夜晚帶一個頭燈,去小山或者公園,能看到很多青蛙,甚至蜥蜴,南方可能會有蛇。
那個時候孩子會對生命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覺知性,有了覺知以後,他内心就有了學習的沖動。
爲什麽要 " 覺知 "?
心理學的實驗證明:外部刺激是不夠的,隻有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會持續下去,産生内啡肽的激勵。
所以,我特别希望孩子,從興趣到覺知,從覺知到自發地愛上生命科學。
上個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這個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如果此刻誰問我大學報什麽專業,選生命科學,沒錯的。
因爲不管你幹哪個行業,最終要解決的都是人的問題。要不就是少得病,要不就是長命百歲。
大家現在很擔心的事情,比如說發量不夠、希望能夠更美,都是生命科學或者大健康的範疇。
五、相互配合,互相選擇
董宇輝:在這方面,還有其他特别有意思的話題嗎?
尹烨:有一個叫 " 漂洋過海來辣你 "。辣椒原産實際是在中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大航海時代以後傳到歐洲,清朝初期中國才開始規模化種植。
爲什麽今天很多人都喜歡辣椒?因爲它能給人快樂。
辣其實不是味覺,它是痛覺,辣讓你疼了,大腦就會 " 安慰 " 你。
舉個極端的例子,在極度疼痛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内啡肽來麻痹你。很多人在戰場上胳膊被砍掉,卻能堅持到仗打完才感覺到疼痛,正是這個原因。
如今很多城市都有川菜,因爲辣椒給我們的内心,帶來了一種慰藉,麻加上辣,隻要不過度,它對人體還是有正向作用的。
辣椒也有辣度分級。一般吃的,最不辣的是水果椒,甚至是甜的。越小的辣椒往往越辣,中國比較辣的,有貴州的朝天椒,叫 " 遵義紅 ",辣度在幾千左右。
但是印度或墨西哥,有一種屬于魔鬼椒大類的,叫龍息椒,很少有人可以完整地吃一個,甚至能緻死,它的辣度可以高達十幾萬。
但是,有一種物種吃辣椒卻沒感覺,那就是鳥,鳥類沒有辣的痛覺神經。爲什麽鳥吃辣椒不會辣,或者說,辣椒選擇了鳥呢?
因爲鳥飛得遠,還沒有發達的牙齒結構,不至于咬壞種子,能讓辣椒的種子完整保存下來。
并且鳥的腸子,爲了飛行已經演化到最小狀态,随時會排洩,也利于辣椒廣泛播種。
所以,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他們之間是互相配合,互相選擇。
再比如蝙蝠。在疾病傳播上,過去三四十年的埃博拉、SARS,跟蝙蝠都有關系。
爲什麽蝙蝠自己不得病?因爲體溫高。它爲什麽體溫高呢?跟鳥是一樣的,它會飛,就需要高代謝。
但蝙蝠體溫也不是一直都高,是飛的時候才高,所以蝙蝠是自己讓自己 " 發燒 ",它自己的免疫系統,可以抑制病毒的發展。蝙蝠既是衆毒之王,又是百毒不侵的。
問題就來了,人類怎麽被蝙蝠的病毒影響的?因爲幹擾蝙蝠的生存環境了。
人的活動範圍太大,沒給蝙蝠留空間,在打擾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它身上可能會攜帶一些對人不利的東西。
我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人不是地球的主宰,微生物才是。沒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是沒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險的。
我們内心的意識和基因,還是需要不斷地用人文的修養去打磨,讓我們學會跟萬事萬物達成一個公允和平等。
六、對于疾病的問題,防大于治
尹烨:其實我還想稍微分享一點關于基因科技的事。
過去大家會說,測了基因有什麽用?
其實,防大于治,測基因就可以預防很多疾病的發生。另外,通過基因編輯的技術,我們可以把很多錯的東西改對。
有一個疾病叫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正常人的血細胞是圓的,攜帶氧氣。但是在曆史上有一部分群體,血細胞是鐮刀型或者其他不規則型。
所有奇怪的基因現象,一定來自于一個巨大的選擇壓力。
曆史上,當我們人類對抗不了瘧疾的時候,就被迫選擇得地中海貧血。因爲得了瘧疾可能兩個月死,得了地貧可能十年死,兩害相衡取其輕。
在我們能夠控制瘧疾後,地貧就變成了人類遺傳病當中的第一大頭。
今天我們可以直接用基因編輯的方式,把自己的細胞在體外改對再回輸,還沒有排異的問題。
如果可以把這樣的技術做的很便宜,我們就可以批量式來幫助所有地貧患者解決這個問題。
大家會問,把基因都改了,會不會引起更大的風險?實際上它這個度就是在于倫理。
我們今天隻允許編輯體細胞,不允許編輯生殖細胞,因爲編輯生殖細胞就會往下一代傳。
這是我們生命科學永遠繞不過去的問題,即倫理,任何技術都要有克制。
董宇輝:提到基因,我還好奇一種說法,說現在人會得痛風、肥胖,是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影響。
尹烨:在智人演化的過程中,除了非洲人以外,其他人種确實混了尼安德特人的一部分基因。痛風或者很多代謝性疾病,的确是和尼安德特人基因有關。
其他大部分動物都不會痛風,人類痛風是因爲營養太好了。痛風主要是因爲尿酸高,我們的身體很想留下這個物質,它存在是有意義的。
那麽,痛風是不是通過鍛煉就能解決?
還不行, 80% 的痛風所産生的尿酸,是内源性的,也就是說隻調整食物結構還不夠,需要配合調理倡導菌群,甚至用一些藥物去幹預。
七、21 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尹烨:《生命密碼 1》,我希望讓大家對生命現象有興趣;《生命密碼 2》,我希望讓大家對生命現象有覺知。爲什麽寫《生命密碼 3》?我希望讓大家對生命現象有敬畏。
人類一半的死亡,其實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我們所有的戰争死亡人數加在一起,還不如鼠疫或者天花引起的死亡人數多。很多人都覺得如果沒有鼠疫,可能也未必會有文藝複興。
董宇輝:人類對于微生物,其實我們知之甚少。
第一次接觸,可能是黑死病在歐洲帶走 1/3 人口之後,一戰的時候大家又知道了西班牙大流感。
當然西班牙大流感跟西班牙沒有任何關系,這說明當時人類對于微生物确實認知很弱。
尹烨:甩鍋這個事,其實不隻是西班牙大流感,曆史上第一次甩鍋是梅毒。
梅毒是一種性病,它的病原體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而是梅毒螺旋體。梅毒是怎麽到歐洲流行的?是哥倫布 1492 年大航海帶過去了,在歐洲開始流行。
這個時候,誰也不承認梅毒是自己國家的。
法國人說這叫意大利病,意大利說這叫法國病,他們可能一起說,這是德國病。日本稱其爲唐瘡,意思是唐朝帶給我的。中國還是比較講道理的,像梅花一樣就叫梅毒。
這個疾病最後是被汞,即水銀給治了。而今天,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抗生素可以去治。
其實這表明,大家在瘟疫的問題上,都會從一開始的不認知,到後來的亂甩鍋,再到逐步開始接受。
微生物能夠被認知,有這麽幾個節點。
1590 年,顯微鏡被荷蘭眼鏡商詹森父子發明出來。1665 年,英國人羅伯特 · 胡克用其觀察軟木切片,定義了 " 細胞 " 這個詞語。
過了 14 年,荷蘭人列文 · 虎克做了一個高倍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活的微生物。
提出因果關系的,是德國科學家科赫提出的,叫做科赫法則,也叫證病律,用來驗證病原體和傳染病的關系。
董宇輝:整個人類對微生物的研究,有沒有存在一些比較大的一些謬論,或者人類自我更正的時期。
尹烨:太多了,有幾個特别搞笑的例子。
比如,以前得了肺結核會考慮切肺;還有宮頸癌,不知道是病毒引起的,隻能切掉,認爲切了就好了。
而且歐洲一度流行喜歡放血治療,在理發店門口,會有一個藍、紅、白色條紋的柱子在那兒轉。因爲以前歐洲放血療法,是理發師做的。
紅色代表動脈,藍色代表靜脈,白色代表繃帶。店門口放這個就表示我可以做放血。
再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很多對的,也有些不靠譜的。
像治療天花,要取白牛虱,七七四十九枚。這其實是當時認知的局限。
但整體來看,李時珍的貢獻很大,他把植物分類學拉到了新高度。所以對于文化傳承,還是要辯證看待。
今天,咱們聊的,也許今天對,但是 50 年後可能就錯了。
董宇輝:對于科學的認知,大家必須要懷着一種質疑,然後有開放的态度。因爲科學的本身是證僞,能證僞的才是科學。
尹烨:有句話特别經典。什麽叫科學教?覺得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簡單地相信當下的科學,就是科學教。
" 科學不能動,科學就是對的。" 其實這句話本身就不科學。
市場壟斷和科技壟斷哪個最厲害?科技壟斷。
因爲科技壟斷往往是一種智商碾壓,他不允許你去質疑他。
當下,全球在讨論科技競争,我爲什麽很在意生命科學呢?
因爲這個世紀,會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如果有 1000 萬個孩子,去報生物科學的專業,我們就有希望了。
中國的醫護人員大概是 900 萬,農技人員有 2800 萬,當下生命科學的從業人數,現在也許是 10 萬人或者 20 萬人,怎麽樣擴 10 倍、擴 20 倍,是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并盡力的。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發于卒伍,大師必興起于孩童。法布爾寫《昆蟲記》,他從小就開始研究昆蟲。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就因爲興趣而走進了科學技術的大門。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一場彙聚 AI 人工智能産業鏈的大會
一系列 AI 領先取得成果的真案例
一群享有新周期紅利的人在這相聚
6 月 10 日在廣州 · 筆記俠第一屆新商業千人大會
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了解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