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娛樂,作者|沈婉婷,編輯|樸芳
上線 5 天後,于正首部短劇《吉天照》" 折戟 " 的命運基本已成定局。
自 2 月 8 日在紅果短劇 APP 全集上線後,平台就把該劇排在推薦頁的首位,可謂是給足了其面子。奈何《吉天照》自己不争氣,截至目前在紅果站内的熱度爲 1200 萬 +,而同期上線的新劇熱度動辄 2000 萬甚至 4000 萬,紅果短劇的推薦榜上更是不見《吉天照》的蹤影。

如今再回想起于正在這部短劇籌備初期放出的 " 豪言壯語 ",不免覺得有些諷刺;而《吉天照》的落差表現,也再次映射出長劇人入局短劇賽道後的水土不服。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
檔期之 " 鍋 "?
早在年前,于正就高調官宣《吉天照》将于春節檔上線紅果短劇,将觀衆的期待值拉滿。然而整個春節期間,觀衆都沒能等來這部短劇的露面;直到假期結束後的第四天,其悄無聲息地在紅果空降,也難怪有網友戲稱 " 于媽是不是慫了 "。
試想一下,若是《吉天照》真的如期在春節檔上線,市場效果會不會比現在要好?犀牛君認爲,大概率不會。

回顧今年春節檔以來整個影視行業的表現,無論是長劇還是短劇都不如隔壁電影市場的一部《哪吒 2》所賺的吆喝多,盡管電影和劇集領域的受衆群體不盡相同,但用戶的注意力終究是有限的,當市場的天平已經明顯傾斜至一端,那麽另一端勢必會受到較大影響,此消彼長的道理放在哪裏都是相通的。
因此,即便《吉天照》在春節這個黃金時間段播出,也不太會有可能改寫 " 雷聲大雨點小 " 的結局,甚至會由于競品太多而面臨更遭的境遇。
事實上,短劇市場在最近的 " 後春節檔 " 反而迎來了一個小高潮,根據多方數據可看到,短劇大盤從春節檔中後期開始至今呈現不降反升的趨勢,尤其是紅果的另一部短劇《好一個乖乖女》自大年初六上線後熱度一路飙升,目前站内熱度已達 7034 萬,# 短劇 上瘾 # 等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高位,男主角柯淳也憑借此劇迅速出圈,漲粉量、讨論度都直線上升。

可見春節檔期對于短劇熱度的加成并不顯著,相反,某種程度上,相較于大型節假日,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時間或許更契合短劇的消費習慣。按照這個邏輯,選在春節檔結束之後上線或許不失爲一個明智之舉。隻不過《吉天照》的 " 明智 " 并沒有奏效,也不排除是觀衆對其未能如約上線的報複性反噬。
可總而言之,檔期的調整與《吉天照》的 " 撲街 " 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長短之間的 " 壁 "
雖然于正在業界的名聲褒貶不一,但客觀來說他确确實實爲劇集行業留下過一些代表作,如《延禧攻略》《墨雨雲間》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筆,而這些作品的出圈或多或少也離不開于正不遺餘力的營銷造勢。
這次試水的首部短劇也不例外,在去年 10 月正式開拍前,于正就透露在籌備《吉天照》,并将其故事吹到 " 極點 ",此後多次發微博爲其發聲宣傳,從公布開機時間到官宣主演陣容,再到上線後的安利,每次都能登上熱搜吸引眼球。

遺憾的是,這些在長劇領域屢試不爽的宣發方式放在短劇端似乎并不管用,比起社交平台上的熱搜話題,短劇受衆更傾向于通過平台算法、朋友推薦等方式發現優質短劇,并且更注重在短時間内獲得強烈的爽感。
很顯然,在長劇中深谙爽感套路的于正到短劇這邊吃了 " 癟 "。
衆所周知,一部引人入勝的短劇必須具備的特質就是用最快的節奏、最強的情節在最短的時間内勾起觀衆繼續追下去的欲望。
而《吉天照》看似融合了重生、複仇等吸睛元素,并試圖用快節奏的剪輯讓劇情顯得緊湊,卻因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讓觀衆在頻繁的場景切換和人物出場中迷失了方向。
該劇主要圍繞身負血海深仇的女主展開,講述其從底層丫鬟逆襲成爲大女主的勵志複仇故事,這類設定本身在短劇領域頗爲吃香,卻由于劇中角色數量繁多且妝容類似而模糊了主角身份,以至于許多觀衆看完之後還 " 分不清哪個是女主 "。

同時,《吉天照》在劇情鈎子的打點設計上也顯得較爲 " 稚嫩 ",每集的結尾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反轉和驚喜,難以讓觀衆有持續追下去的動力,更不用說從中獲取到即時的爽感。如該劇前三集花了大量篇幅交代故事背景,錯失了吊起觀衆胃口的最佳時機,而後的劇情也總離 " 爽 " 差點意思。
如此看來,初入短劇賽道的于正也終究沒能放下長劇人的那套慣性思維,未能充分考慮到短劇受衆的喜好和需求,長短之間創作理念的差異尚需慢慢調整。
精品化不該流于表面
于正短劇首秀的失利在行業中并不是孤例。近兩年來随着短劇市場的火熱,許多長劇創作者和制作公司打着 " 短劇精品化 " 的旗号紛紛入場,但現實是他們打造的短劇大多數都反響平平,鮮少有爆款出現。
除了受衆定位和創作理念的碰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長劇從業者一開始就抱着 " 降維打擊 " 的心态入局短劇,将精品化與制作大廠、知名導演、長劇演員等簡單挂鈎,而非專注于内容品質的打磨。
以《吉天照》爲例,縱使其演員陣容強大且據說投資了 800 萬,紅果短劇評論區中也有不少觀衆對演員表現、服化道等表示認可,但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上更多的則是關于質感、視效、劇情邏輯等各方面的吐槽。
有網友将該劇的制作總結爲 " 五怪 ":配音怪、打光怪、濾鏡怪、特效怪、場景怪。如第一集演員的配音口型都沒對上,令人出戲;又如畫質、濾鏡等被指 " 陰間劇 ",等等。

此外,《吉天照》中加入的神秘的法術、超自然的力量等奇幻元素有時與現實邏輯産生沖突,使得某些劇情變得混亂和不合理,也讓觀衆感到迷茫和困惑。如 " 天庭審案 " 的情節,既想營造奇幻感,又自稱改編自真實故事,矛盾的設定讓劇情邏輯顯得支離破碎。
以上種種都在印證,由短入長難,由長入短也并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 短劇精品化 " 喊了那麽久,于正們下次做短劇之前最好先好好摸清楚短劇市場的個中門道,認識到這一點,這次《吉天照》交的學費也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