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高瓴又提前行動了?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譚麗平
編輯|張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 月的一個傍晚,北京市大興區一家高濟百康藥店内,店員正低頭刷着手機。這天是周六,這家十餘平米的藥店,偶爾有周邊社區的居民進店買藥,零星地有幾單外賣訂單。" 現在大家都用電商買藥了,生意大不如前。" 店員坦言。
就在月初,一則有關這家連鎖品牌藥店的傳聞,在行業炸開。據《健聞咨詢》報道,高濟健康與上海醫藥、華潤醫藥等衆多潛在買方就并購事宜進行過接觸,但并未達成實際交易,潛在買方給出的價格離價格預期差距較大。
高濟健康是行業曾經的 " 野蠻人 ",由高瓴資本在 2017 年成立。一入行就瘋狂 " 買買買 ",僅一年多時間,就斥資百億元并購,突破了萬店。當時一心堂、大參林等成立數十年的頭部傳統連鎖藥店,門店數量還在三五千家量級。
兩三年之後," 萬店 " 成爲藥店連鎖行業的核心競争點,爲了提前撞線,并購也就自然成爲常規武器。從某種層面上講,這跟高濟健康等 " 資本玩家 " 的入場有很大關系。瘋狂的時候,藥品零售圈流傳這樣一句話:賣藥的不如賣連鎖藥店掙錢。
高濟健康講了個不一樣的故事:按照高瓴資本過去産業投資的方法論,高濟健康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藥品銷售平台,還包括太多行業中還沒有覆蓋的商品、無法提供的服務和尚未被滿足的消費者需求。基于藥品大衆且剛性的需求,藥店連鎖具備成爲 " 新商業體 " 的基礎要素。
隻是作爲最早的探路人,高瓴資本和高濟健康無法完成對這傳統又龐雜行業的改造。幾年來,高濟健康頻繁更換管理層,内部新零售和傳統藥店的兩個體系始終無法融合。有業内人士曾對《中國企業家》總結,企業的問題再疊加行業内卷,造成了高濟健康如今的 " 邊緣化 "。
從 2022 年開始,高濟健康就屢次傳出将要上市的消息。2023 年 10 月,傳聞高濟健康和券商提出的預期估值爲 400 億 ~500 億元區間。高濟高管曾對外的口徑是 " 年營收超過 200 億元 ",彼時四大藥店連鎖中市值最高的是益豐藥店,市值 320 億元,中報收入 107 億元,預計當年營收超過 200 億元。
當時不少股民由此推測幾大民營連鎖藥店估值也有上升空間,但在此之後,投資者對其關注度明顯減少。
針對此次賣身傳聞,高濟健康和其背後的操盤方高瓴資本未做更多回應。記者詢問了公司及數家高濟藥店工作人員,都未獲得有效信息。
今年 3 月 7 日是高濟健康成立八周年的日子,官方賬号發布的文章中提到," 醫藥零售行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戰:政策環境的變化、市場競争的加劇、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技術革新帶來的沖擊。"
他們還寫道,"2025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2 年中,老百姓大藥店成爲首個邁入 " 萬店 " 的上市連鎖藥店。其集團總裁王黎當時表示:" 從 0 到 5000,我們用了 18 年;而從 5000 到 10000,我們隻用了 3 年。" 這家行業 " 活化石 " 的發展曆程極具代表性,行業競速前半段是馬拉松,後半段則是百米沖刺。
從某種層面講,扣響 " 扳機 " 的正是高濟健康。
實際上,在它沒出現之前,國内連鎖藥店整合一直都在進行中。曾有業内人士總結,藥店第一波整合期發生在 2004~2014 年,當時并購的主角是海王星辰、國大藥店等,整體步伐相對平緩。第二波則是 2014 年後,益豐、一心堂、老百姓、大參林這四大連鎖藥店上市公司爲主體,并購多數發生在其 IPO 前夕,本質是 " 沖業績 "。
當時幾大巨頭各自有 " 地盤 ",也少有跨省涉足異地市場,甚至 " 萬店 " 可能都不是緊迫目标。但高濟健康和背後高瓴資本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決定進入藥店零售賽道之初,高瓴資本就派出了創始合夥人易諾青 " 挂帥 ",擔任高濟健康董事長。據媒體報道,在高瓴資本成立之前,易諾青便與創始人張磊是同事,他還是高瓴資本 " 在醫療大健康領域股權投資的靈魂人物 "。
媒體引用知情人士透露的信息,高濟健康計劃拿出 300 億元來做連鎖藥店并購。最初 2 年,就已花掉了大約 200 億元。公開資料顯示,通過全資收購或控股并購,僅一年時間其旗下藥店數量便突破 12000 家,年營收超 300 億元。
打 " 快仗 ",就是要子彈充足。在高濟健康瘋狂擴張的 2018 年,行業單筆收購金額動辄達到十幾億元,市銷率接近 2 倍,相比之前的收購價格直接翻倍。
就在同行還未反應過來時,高濟健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成了全國排名第一的藥店連鎖。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四大上市連鎖藥店直到 2022 年才先後步入萬店規模。
高瓴資本如此看重這門生意,有其決策背景。

孵化高濟健康時,正值高瓴資本密集投資醫藥。在 2018 年高濟商業夥伴戰略峰會上,高瓴資本創始人、CEO 張磊表示," 高瓴堅定看好醫藥和大健康産業,也具備充分的資本持續長期地投入。"
2020 年曾有媒體統計,高瓴資本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醫藥零售等領域累計投資了 160 多家企業,其中國内企業超過 100 家。總投資金額超過 1200 億元,投資企業總市值超過 2.5 萬億元。
在那個階段,高瓴資本也對 " 全國網絡 " 這個模式有執念。大消費趨勢下,在投資京東上得到巨大回報的高瓴資本,堅信傳統零售業有很大改造空間,讓渠道更智能,會讓其投資标的受益匪淺。
比如在 2017 年控股了百麗國際,高瓴資本要将這家原本受到電商沖擊、轉型失利、無奈私有化退市的鞋服品牌,重新打造成國内規模最大的時尚鞋服集團,并稱将獲得 "3 倍回報 "。
當時全國鞋服連鎖品牌中,在規模、線下流量和全産業鏈實力上,能比百麗國際強的幾乎沒有。之後高瓴資本調動了超過 120 人的數字化投後賦能團隊進入百麗,對它進行了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革。後來高濟健康舉辦活動,還邀請百麗高管現場分享數字化轉型的經驗。
類似的經驗還發生在名創優品、藍月亮、格力這類渠道能力超強的企業。這些經驗構成了高濟模式的底層邏輯:資本開路并購整合,數字化重構運營效率。這也是高濟健康快速推動全國範圍内并購的核心原因。跟其他藥店連鎖從做一家店開始,慢慢擴張完全不同,高瓴資本更想要的是一個能承載大規模産品銷售的網絡,而不是一家健康成長的藥店連鎖。
在高瓴資本的設想下,零售藥店應該對标更廣闊的市場。
2018 年 2 月,在一場合作上,時任高瓴資本董事總經理、高濟醫療總裁陳剛描繪了這樣一個新故事," 醫藥零售的競争對手既不是已經初步建立規模、成功上市的四大連鎖,也不是有着新業務模式的醫藥電商,更不是提供基礎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而是目前行業中沒有覆蓋的商品、無法提供的服務和尚未被滿足的消費者需求。"
陳剛認爲,在國民健康服務提供環節當中,目前覆蓋最廣、滲透最深的醫藥零售門店,其主要業務和職能仍然隻停留在商品銷售層面,甚至商品銷售能力還落後于傳統零售企業,距離行業所倡導的 " 向消費者提供可信賴的健康解決方案 " 的目标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這些痛點正是醫藥零售行業存在的機會,也是高瓴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的前提。"
第一階段的閃電戰結束之後,高濟健康就迅速停下了 " 買買買 ",進入深度整合期,以推進藥店新零售的藍圖。
原有高瓴資本派駐高濟健康的一些高管在結束了并購任務之後,就逐漸淡出了。高濟健康先後引入了牛和義、李波等一批新的高管。公開信息顯示,牛和義是藥店老兵,曾在大參林醫藥股份集團多年擔任執行總裁一職。在 2019 年初的戰略峰會上,牛和義以高濟健康首席運營官的身份登場,2020 年,牛和義開始擔任高濟健康總裁,全面負責線下藥店業務,主要從系統、供應鏈和組織架構三個抓手對公司進行改造。
李波則是百勝中國前首席營銷官,主導肯德基在全國的品牌運營,于 2019 年 11 月加入高瓴資本成爲合夥人,負責健康護理類業務。後來,李波以高濟醫療 CEO 的身份出現在媒體報道中。
當時藥店行業對這個 " 野蠻人 " 并不了解,有從業者甚至戲谑 " 請了一個賣炸雞的來管藥店 "。但從設置的高管架構來看,高濟健康既補齊了傳統藥店體系的成熟管理者,又添加了可能帶來變量的零售思維。
接近高濟健康的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高濟健康相當于兩個獨立團隊并行。牛和義涉及大量藥店的消化,行業此前魚龍混雜、财務規範弱,收回來的藥店存在很多漏洞和隐患。而李波則更多探索落地新的商業模式,嚴格執行高瓴資本的零售改造計劃。
外界看來,這兩個團隊 " 不相融 ",分化嚴重,這甚至導緻了并不算好的終局。
從 2019 年開始,高濟健康開始向外部展示改造結果。
據官方的描述,它獨創了特慢病管理模式,開創了國内首個長合約權益計劃,并開設了諾華全國唯一患者關愛俱樂部、正大天晴全國唯一 " 抗病毒 + 抗炎症 " 合并用藥項目、AZ 全國唯一 COPD 早篩試點項目、GSK 全國唯一用藥監控項目四大業務試點。當年,高濟健康的特慢病業務業績同比增長 40%。
之後,高濟健康旗下逐漸發展出多品牌,包括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 " 高濟健康 Pro";提供醫療服務的 " 高濟互聯網醫院 ";作爲專業藥店的 " 高濟藥店 "" 高濟特藥專業藥店 ";提供到家服務的 " 高濟藥急送 " 等。
高濟健康對外強調,要通過科技賦能,打通線下線上藥店一體化服務,以及提供互聯網醫療、特慢病管理等多場景服務,實現 " 醫 + 藥 + 健康管理 " 的閉環。
這跟傳統藥店連鎖的商業模式有着本質區别。傳統藥店主要依靠會員管理運營店邊社區,通過儲值綁定會員,但這都基于藥物銷售來進行,不需要對消費者做定制化服務。
而在高濟健康的規劃中,人是唯一核心,收入來源雖然也主要是靠藥,不過要通過數據更了解用戶,爲其提供從醫療服務到健康管理的完整服務,這是互聯網思維的具體表現。
2023 年 5 月,這家公司完成更名,從 " 高濟醫療 " 變爲 " 高濟健康 ",公司表示,這是因爲相較于 " 醫療 "," 健康 " 是個更廣闊的概念。高瓴資本還爲高濟健康買下了具有保險經紀牌照資質的公司,如果再加上保險業務,那就有機會在醫院體系外,建立一個藥店版的 " 聯合健康集團 "。
該集團是美國的醫療服務巨頭,後端連接了覆蓋全美國的醫院、醫生、藥品、護理等全流程醫療服務,前端向個人和企業提供商保産品,醫療數據、藥品、資金完全實現了閉環,去年營收超過 4000 億美元,當前市值超過 4400 億美元。
就在高濟健康内部整合階段,行業也反應過來,進入了快速集約化階段。
2022 年,老百姓大藥店以 16.37 億元收購湖南懷仁大健康産業發展有限公司 71.9643% 股權,健之佳以 20.74 億元收購河北唐人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100% 股權,這些交易屢次打破國内藥店并購交易紀錄。至 2022 年年末,老百姓、大參林、益豐藥店三家接連突破了萬店規模。

當時很多藥店企業認爲高濟健康不懂藥店。在上述業内人士看來,醫藥行業有自己的江湖。" 大連鎖和藥廠之間的博弈是相互的,它是找優質客戶而不一定是大客戶,最初高濟犯的錯誤就在于看不上醫藥行業的人。業外的人管戰略,業内的人管執行,這才能搭配好。"
在他們看來,直至現在,高濟健康也并沒有探索出區别于傳統藥店的差異化服務 " 新模式 "。在用戶運營上的嘗試,對藥店坪效價值不大,還是要依靠傳統的盈利模式。
但事後看來,這些經營超過 10 年的連鎖品牌也沒有做得更好。快速擴張之後,行業迅速内卷。2023 年,一心堂、老百姓、大參林的單店坪效均有所下降。
到了 2024 年,幾家上市公司也面臨業績承壓。2024 年度業績預告,一心堂扣非淨利潤預計 2.5 億 ~3.5 億元,同比下降 52.22%~65.87%;國藥一緻爲 4.97 億 ~6.96 億元,下降 54.59%~67.58%;健之佳爲 2.63 億 ~2.76 億元,同比減少 65.91% 到 69.15%;漱玉平民預計全年扣非後淨利潤虧損 1.1 億至 2.1 億元。
剛起速的大連鎖紛紛 " 踩刹車 "。在 2024 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大參林宣布門店網絡策略從擴張之戰進入到加密之戰,将暫停新省份的進入,并進一步加強商品及門店網絡規劃的精細化管理;老百姓則表示要降低新店開店速度,退出部分長尾市場,以降本增效。
多數傳統藥店的 " 自救 " 還是商品導向。比如在藥店增設新鮮水果零售和批發、食用農産品零售、病人陪護服務等業務。有媒體報道,漱玉平民與大樹醫藥合作開設 " 大樹漱玉 ",布局 " 新型藥店 ",目前處于籌備階段,除 OTC 産品,還涉及奶粉、孕嬰、健康生活品等。也有像一心堂、健之佳等藥店探索 " 藥店 + 診所 " 模式,強化慢病管理。
但效果都不算顯著,不少行業人士很 " 焦慮 ":前幾年的大擴張,導緻市場飽和,一半的店鋪運營困難,面臨出清。
高濟健康也不避諱行業的壓力。此前公司将 2023 年明确爲二次創業元年,在 2023 年半年度經營管理會上,李波提到:高濟健康各業務要堅持 " 橫向開疆拓土,縱向創新有價值的服務 ",在未來 5 年通過 " 自建 + 加盟 + 并購 " 三輪驅動,實現公司持續快速擴張。此前,發展加盟不是高濟健康的戰略重點,這還是第一次被當成戰略提出。
高濟健康也一直在尋求上市的機會。2022 年底,牛和義就曾公開透露出公司的上市意向。2023 年,也有報道稱公司将赴港上市。2024 年,相關消息再次浮現,但這家公司始終未曾遞表。
2024 年 7 月,高濟健康再度傳出一輪高層人事調整,牛和義和李波雙雙 " 下課 "。新任 CEO 由龔建軍接任,他此前隻負責高濟健康的華東區域業務。
或許藥店本就不如想象中的那麽 " 性感 "。現在傳出或被賣身的消息,這對于擁有無限野心的高瓴資本和高濟健康來說,或許不失爲一個好選擇。隻是這樣一個選手離場,對于行業來說不是一個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