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新眸,作者 | 桑明強
上周鬧的沸沸揚揚的,莫過于百度發布文心一言這件事,因爲百度的前期高調宣傳,導緻大家對這場發布會寄予了很大的厚望,Robin 也罕見地在這場發布會上露了怯。因爲這次沒收到百度的邀請,所以《新眸》團隊隻能在視頻号上看完了整場直播。
如果單從 To B 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沒啥大的問題,先演示幾個 Demo,然後講講産品架構,最後宣布一下文心一言已經開啓大衆測試。而且,還有一個大家不容易觀察到的細節,就是百度把這次發布會明确定義爲新聞發布會,而非純粹的産品發布會,但問題來了,爲什麽這次發布會,大家的評價會如此兩極分化,甚至走到了對立面。
雙方各執一詞,看好的人認爲百度最早做出了第一款類 chatGPT 的産品,不看好的認爲,在這麽重要的場合上,文心一言演示的 Demo 居然是錄屏的,而且,百度選的幾個 Demo,包括雞兔同籠、三體話題,不足以證明文心一言的領先性。
在這裏,《新眸》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文心一言沒錯,百度也沒錯。
但還是要給百度官方提一個小建議,下次千萬别品牌先行,說白了,文心一言并不是 To B 的産品,和 chatGPT 一樣,它的出現比上次阿爾法狗大戰圍棋冠軍李世石還要震撼人心,因爲它第一次讓大家感受到,原來現在的人工智能都已經先進到如此地步了,而且,如果放在品牌的視角思考,百度做的也沒錯,有誰不想把自家公司的最新成果隆重告訴大家呢?
那問題到底出在什麽地方呢?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高中生考試一樣,沒有哪個班主任和同學,不希望自己的班級能夠全校名列前茅,我們都想成爲 " 别人口中的孩子 ",就像百度也想爲自己的 " 班級 " 争口氣,告訴大家别人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而問題的關鍵就出在這裏," 做 " 和 " 做到 ",一字之差,但寓意千差萬别。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和歐美在科技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點 Robin 其實在發布會一開場就說了,隻是大家沒注意到,大概意思就是文心一言和 chatGPT 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而且,事實上在 GPT 3.5 正式出來前,Open AI 這家公司其實也蠻苦的,連矽谷鋼鐵俠埃隆 · 馬斯克都把它當成一個純公益性質的項目,可見它的商業化過程有多艱難。
更何況百度的文心一言才剛剛起步。退一萬步講,大衆對這件事高度關注、甚至褒貶不一,對于百度、甚至整個中國科技圈來說,都是好事,因爲它起碼證明了兩件事:一,大到綜合國力的比拼,小到國際上的企業競賽,大家對先進的追求從未間斷;二,我們還是能意識到差距,就像《我的團長我的團》裏面的一句經典台詞,不怕其它就怕安逸,這會蒙蔽了我們。
01 百度的壓力與大衆的脾氣
從百度發布正式文心一言到今天,我中間斷斷續續體驗了幾次,也跟不少朋友讨論過這件事,但好像一開始我們都偏向用最複雜的問題,去刁難文心一言,以此來證明:你看,它就是不行!現在想想,這種心理多多少少有點扭曲了。
因爲從根本上來講,chatGPT 也好,文心一言也好,它本質上還是一個工具,隻不過這個工具看起來很人工智能,但我們真的敢放心把工作交給它們嗎?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 "NO"。
原因很簡單,現階段人工智能還遠未到 AGI(通用人工智能),就像 GPT 4 剛發布時,我立刻把消息轉給我姐(一名資深的前端程序員),打趣她說," 你快失業了!" 她很認真地回答我," 你想多了,它隻能寫比較淺顯的代碼,很多創造性的、深層次的代碼和框架,它不行的。"
所以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特地用正常人的思維問了文心一言幾個問題:" 你覺得我們和美國的科技差距,主要是因爲什麽 "、" 幫我生成一張科技感滿滿的宇宙圖片 " 以及 " 我現在心情不好,你能跟我講個笑話嗎 "。後來發現,文心一言給我的答案也還行,如果放到一個剛剛才推出的産品上,我甚至覺得它算很不錯了。
這時候我們再冷靜思考一個問題," 文心一言除了證明我們在大模型上和美國有一定差距,還說明了什麽問題?"如果把時間線拉長,百度自 chatGPT 出來後,到決心做文心一言,再到産品發布,滿打滿算也就 100 來天的時間,尤其對于一個大集團式的企業來說,中間的各種利弊權衡隻會隻多不少。
我一百度的朋友告訴我,他經常被會拉過去做标注工作。仔細想想,确實是這麽一個道理,chatGPT 很火,但國外也就 Open AI 跑在了最前頭,谷歌、亞馬遜、Meta 都在追趕,這裏不得不提,微軟的商業眼光真的是有點東西,直接投資了 Open AI;反觀國内,百度、阿裏巴巴,包括一些新創業的大牛(比如王慧文、李志飛等),也在前進的路上。
所以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百度當初頭頂着的壓力不會小,那些說 "百度這次着急了 " 的媒體,大概率是沒自己做過産品和技術,"you can you up!" 大家都會說,但真正輪到自己的時候,所有人都犯了怵,這并不是我們科技創新不行,而是有時候我們包容度太小、容錯率太低,總理所當然地認爲," 你就應該是最好的。"
曆史上這種教訓不少,鮮有堅持下來的,便成爲矽谷鋼鐵俠埃隆 · 馬斯克、創立阿裏雲的王堅、打造出微信的張小龍。确切的說,這種思維會阻礙創新發生與科技進步,因爲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最難的不是商業模式設計,也不是産品打磨,而是面對大衆。
02 那麽百度這次到底 " 錯 " 哪了?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文心一言和百度到底有沒有錯,抛開曆史的包袱來看,沒錯!而且做的很對,對于百度這家公司,《新眸》分析師團隊大抵是又愛又恨的,愛是因爲它确實占據了很多最前沿的風口,從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到雲計算、大模型,号稱 10 年投入了 1000 億研發;恨是因爲百度占據了這麽多有利風口,但卻不是各個賽道最出色的玩家。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百度這 23 年的發展曆史,先不說家喻戶曉的百度APP、百度貼吧,單單百度文庫這個産品,其實都是有機會成爲 Notion 這樣全球頂尖産品底子的,但不知爲何,擁有國内最殷實家底的百度,卻做得并不如想象中出彩。
《新眸》内部曾把這個問題嘗試歸結于:百度組織的僵化、戰略的誤判、戰術的失靈以及市場的錯位。但仔細想想,這些好像都是問題,但又好像都不是問題,原因很簡單,沒有哪個企業的發展會一帆風順,強如今天的特斯拉,也曾遭遇十分驚悚的産能危機,而且,放在中文互聯網的維度,百度總體其實可圈可點。
後來我們把以上問題歸結于" 階段性的問題 ",其實自打我入媒體以來,在将近 7 年的時間裏,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不要想當然地思考問題,更不要形成路徑依賴。縱觀現在全球範圍内的科技競賽,本質上還是從大衆需求視角出發,隻是競争加了一個限制,得在規定的時間裏做成、并且快速叠代。
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 " 規定時間 " 是多少,所以大家能做的,隻是不斷地把時間切片、切片、再切片,這也是 " 階段性問題 " 的精髓,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工程師意識到,沒有絕對的長期主義,隻有不間斷的階段性調整,在大航向不偏離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
放在文心一言和百度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百度能走到今天,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能完全主導的,中間要權衡的技術、市場、産品、組織以及政策等,隻會越來越清晰和明确,我們不必過分苛責百度,起碼它能在很短時間内推出文心一言,就是很大的進步。
03 百度給國内科技創新上了一課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百度這件事現在已經超出了百度範疇,更多的還是對于科技行業的意義。要發展、要科技創新、要獨立自主,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大家也能明白這個道理,隻不過現在行業風氣上,确實有那麽一點畸形。
就拿企業服務行業最流行的 SaaS 來說,這幾年随着大衆媒介傳播越來越便利,大衆的鴻溝正在急劇的縮小,我們今天可以在抖音上評論飛書、釘釘工具的好壞,明天就可以在微博上看到某個産品因服務器崩潰導緻大家熱議,這種劇變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新的潛在用戶節點在增加,新的關系在重構。
這也是當年美國 SaaS 能崛起的關鍵原因。本質上來說,以貝尼奧夫爲首的 Salesforce(全球頂尖 SaaS 公司),能用按年付費的 SaaS 破局傳統買賣軟件,關鍵原因在于美國的人力成本比較高,用便宜的工具取代是最好不過的事了,而且,SaaS 的按年付費對于客戶來說,更友好也更方便。
但這件事情放到國内就變味了。究其原因,主要因爲 3 點:一,國内傳統軟件生意場剛剛形成,人力成本還沒那麽高,新勢力不足以颠覆傳統的商業架構;二,我們有時候太在意對标了,反倒忽略了中國本土的市場真實情況,這點生态構造上最爲明顯,各自都打着銷售小心思又怎會形成合力;三,太專注所謂的方法論了,這點一級市場表現最明顯,動辄 PLG、PMF,這玩意就是聽上去賊有道理,做起來怎麽做怎麽錯。
回到百度推出文心一言這件事上,也有類似的聯系,我們永遠不要脫離大衆需求去高屋建瓴,但大衆也不能完全脫離市場供需邏輯去苛責企業科技創新,因爲這已經不是一個企業所能 Cover 的事情了,人工智能也好、其它黑科技也罷,真正的颠覆式創新的原動力,往往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上。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