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廣州到杭州,33 年後,當杭州迎來「亞運會時刻」,在體育盛事的标簽之外,「智能化」與「數字化」無疑是本屆亞運會最大的亮點之一。
從開幕式的數字人點火儀式、綠茵場上的四足機械狗、AR/VR 互動再到亞運村内的智能化基建 ...... 賽場内外的數智化體驗,讓本屆亞運會被媒體稱爲「史上最智能亞運會」。
但讓這些黑科技從圖紙落地現實,并非一件易事,這不僅需要科技大廠與小廠間的通力合作,更需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全力以赴。
城市攢局,科技大廠們各出奇招,最智能的一屆亞運會背後,究竟是誰吃到了紅利?
爲了亞運會,科技大廠們卷瘋了
時間撥回 33 年前的北京亞運會,對現在的人們來說,最深刻的記憶可能是亞運歌曲《亞洲雄風》和吉祥物熊貓「盼盼」。
但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的是,在當時,盡管中國改革開放已有 10 餘年,綜合國力明顯提升,但籌備一屆亞運會對彼時的中國來說,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據當時的口述史記載,中國在籌辦亞運會時,出現了資金不足的情況,人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捐款是解決資金短缺的主要辦法之一,據親曆者回憶,一位老太太将 10 年攢下來的養老金捐給亞運會,許多小孩也是一袋一袋地捐 ......
33 年後,這樣的景象早已不再。
作爲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與科技含量極高的一屆亞運會,杭州與背後的諸多中國科技大廠正在自己卷自己。
這樣的科技實力從贊助商名單就可窺見一斑。 據「矽基研究室」不完全統計,包括阿裏巴巴、支付寶、商湯科技、快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諸多科技大廠的名字均在名單之列。11 家官方合作夥伴中,有 5 家都是互聯網科技企業。
上述科技大廠對亞運會的技術賦能,主要體現在滿足通信需求與承接賽事體驗兩大方面。
在滿足龐大的通信需求上,不同場館、不同賽事、不同組織間的溝通交流如何實現準确性與穩定性,對數字基建的算力、存力與内部的組織與執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作爲史上首屆「雲上亞運」,阿裏雲一方面在雲底座上全面采用雲原生技術,在數據存儲上最大程度保證數據的準确與可靠。另一方面,采用雲轉播技術,構建了賽事場景專屬的重保網絡,以保障亞運轉播信号快速、穩定地傳輸至各地節點。
中國電信則在浙江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大蓮花」織了一張「聰明網」,部署了 300MHz 頻寬的 5G pRRU 網絡設備;中國移動則投資超 10 億元爲亞運會打造了公網和專網,以滿足賽事期間的網絡監測、人員調度、聯動指揮、保障展示等各類需求。
而在體驗上,無論爲賽事表演提供技術支撐,還是賽場内外的智能化體驗,中國的科技公司都在不遺餘力地秀出各自的技術肌肉。
如在賽事管理上,釘釘聯合亞運會推出了「亞運釘」,在協同辦公領域實現了包括線上會議、行政審批、人員管理、賽事培訓、賽場監督等各類服務的一體化,「亞運釘」也是全球首個大型體育賽事一體化數字辦賽平台。
在賽場内外的互動體驗上,商湯科技主打「AI+AR」的虛實融合。AR 導航、AR 眼鏡、AR 智能屏、AR 智能巴士 ...... 讓本屆亞運會的 AR 含量濃度極高,虛實結合的沉浸式體驗成爲了一大亮點。
聯想則爲亞運會提供了比賽專用硬件,商用辦公電腦等超過上萬套設備和運維支持,分布在超過 74 個場館以及服務設施。
而對遠程觀賽的用戶來說,在轉播技術上,拿下轉播權的中國移動咪咕、騰訊、抖音、快手等也在視聽體驗上下足功夫。
中國移動咪咕實現業内首次移動端 AVS3+HDR Vivid 國産化标準融合點直播規模化商用;快手在亞運會直播中用了自研的子彈時間技術,騰訊則在演播室造景上,用 AR 搭建了西湖白天、黃昏、夜晚三色虛拟演播廳 ......
可以這麽說,以「智能」爲辦賽理念的杭州亞運會,在大廠們的能力加持下,展現了實實在在的科技硬實力。
最智能的一屆亞運會,誰吃到了紅利?
與衆多大型體育賽事一樣,對科技大廠們來說,集體湧向亞運會背後,看中其實是流量、品牌和經濟三大效應。
首先,不可否認的就是流量效應。亞運會恰逢國慶與中秋,對邁入存量時代的互聯網平台而言,大型體育賽事無疑對各平台包括 DAU 在内的流量指标有着最直觀的改變。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幾乎大型體育賽事均能成爲新的「流量密碼」。
在本屆亞運會期間,無論是前期出圈的亞運會執勤小哥,開幕式的數字人點火儀式,還是由體育明星所貢獻出的名場面,本身就具備天然的流量,這對苦于「流量」的内容平台而言,本身就是極好的内容入口,曾經的北京冬奧會就曾帶動中國移動品牌曝光 718 億次。
其次,則是品牌效應,包括亞運會在内的大型體育賽事對籌備方與參與方而言,都是一次集體性的大考。
如對雲計算的算力與存力,對觀影體驗的極緻要求,不僅考驗科技公司的底層技術能力,同時也考驗其應對此類事件的運維能力,堪比一次綜合能力的考驗。
因此,如果能在大型體育賽事中秀出技術肌肉,對于科技企業的品牌實力與技術實力本身就是官方蓋戳與背書。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此次在開幕式中,依靠數字人點火出圈的支付寶,打破了自身「支付工具」的刻闆印象,狠狠秀了一波技術潛力。
最後,則是看不見的經濟效應。
一方面體現在傳統賽道的紅利争奪。如對視頻直播平台而言,盡管拿下體育賽事轉播權需要極大的投入,但其所帶來的用戶粘性等隐形紅利也不可忽視。
再比如在 IP 等周邊産品上,北京冬奧會的「冰墩墩效應」也有先例。而根據杭州亞組委數據顯示,本屆亞運會的特許經營規模也創造了曆史最佳,相關特許經營已上線了 17 大品類 1100 餘款特許商品,而亞運會唯一官方線上銷售渠道是則是天貓。
另一方面,則是新興産業的拉動,例如本屆亞運會備受矚目的電競項目,利好騰訊等大廠。
如拿下轉播權的騰訊,其電競團隊爲杭州亞運會定制了《王者榮耀(亞運版本)》和《和平精英(亞運版本)》,同時還推出了一套騰訊電競執賽工具,提供專業的技術保障。
總結來看,盡管「大廠吃肉,小廠喝湯」的現象依舊存在,但誰能吃到賽事的紅利,依舊還是依靠底層的技術實力。
結語:後亞運時代的「面子」與「裏子」
某種角度來說,透過最智能的一屆亞運會,我們看到的不止是體育賽事本身,更是未來智能化生活的印記。
對于中國科技企業而言,無論是嘗到了破圈的紅利,還是賠本賺吆喝,本質上就是通過亞運會的窗口,實現了一次技術與品牌的表演秀,這是「面子」。
但更深層的問題是,在後亞運會時代,當體育賽事的短期流量效應過去,如何讓技術更好地融入城市基建,如何探索更多技術場景的商業化價值,可能才是更值得關注的「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