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
前幾年新版《流星花園》裏全網嘲的 " 杉菜 " 沈月,最近又有了自己的 F4。
放錯了,是這張——
來源 | 微博 @快樂的大人官微
出自最近的新綜藝《快樂的大人》——一檔由沈月的 vlog擴充而成的慢綜。
固定嘉賓包括沈月和她 vlog 裏的常客王敬軒(妖揚)、吳宇恒、周彥辰組成的 " 野居一家 ",加上編外人員(飛行嘉賓)範世錡。
誰曾想,沈月的 vlog 竟然做大做強到如此程度,還拿下豆瓣 9.3 高分,被稱作年輕人版《向往的生活》。
曾幾何時,《向往的生活》的橫空出世一度讓人心向往之,後卻在精雕細琢中漸漸失了味道。
回過頭才發現,從《向往的生活》的僞鄉村客棧,再到《快樂的大人》的窮遊趴體,原來精裝修的林中茅屋,早不再是年輕人療愈情緒的精神烏托邦。
這麽說吧,如果你對去年的爆款綜藝《快樂再出發》意猶未盡,那完全可以把《快樂的大人》當代餐。
一樣是糊咖窮遊,不過《快樂的大人》節目形式甚至更散,全權交由嘉賓自行策劃和制作節目。
攝像頭是自己架的,主題曲是自己做的,飛行嘉賓也是自己薅來的,主打一個嘉賓全自助。
多年的觀綜經驗告訴我們,最大的反套路,就是沒有套路。
第一期在沈月家開錄,住在同小區的哥幾個一來跟上炕似的,穿着睡衣見到沙發就躺。
但說他們随意吧,臉上還知道打個底。
神奇的是,這檔節目 " 形散而神不散 ",我願稱之爲氛圍感綜藝。
什麽意思?
就是你分明搞不清楚笑點在哪,但還是會不自覺跟着笑。
别看這是一場全員 i 人的好友局,氛圍卻很有感染力。
跟很多嘉賓自娛自樂、觀衆卻尬到摳腳的假嗨節目有所不同,關鍵一點在于,它不會讓觀衆産生局外人的隔閡感。
有個說法叫 " 第四堵牆 ",表示表演者和觀衆之間存在的無形界線,換句話說,我們與舞台、屏幕裏的人往往是存在天然距離感的。
可《快樂的大人》這種氛圍感綜藝就像打破了第四堵牆,讓屏幕前的觀衆也能融入其中。
在 vlog 裏,他們就像一群元氣滿滿的玩伴,總會給你雲出遊的代入感。
圖源 | 微博 @沈月
《快樂的大人》畫風也大緻如此。
如果說以往很多綜藝是 " 代我去旅行 ",那《快樂的大人》則有 " 帶我去旅行 " 的真實感。吃吃蒼蠅館子,侃侃大山,相比其他大制作綜藝,生活感和煙火氣反而更足。
初看陣容時,還以爲是一檔粉絲向綜藝,看下去才發現,他們根本不像在拍綜藝,而是在演我和我朋友的日常。
點奶茶時,總有朋友習慣無腦跟單,臨下單又突然變卦。
如今年輕人送客不流行随禮,随份垃圾下樓代扔才是社交潛規則。
看他們打趣玩鬧,完全就是當代年輕人尤其是 i 人精神狀态的真實寫照——
散是隻想隐身的乖乖仔,聚則成了一起丢人的顯眼包。
當然,如果僅僅是實錄也難免無趣,能造梗、懂整活,才是營造氛圍感的關鍵。
一如團隊裏的粘合劑,沈月,既能抛梗,又開得起玩笑。
範世錡大概也沒想到會跟一台車撞衫
社恐程度最輕的王敬軒則充當大家長角色,許是因爲東北人刻在骨子裏的搞笑基因,既能張羅控場,又是活躍氣氛的接梗能手。
範世錡(車内拍照 ing):可真是夠糊的
王敬軒:他罵咱們仨糊
團隊中的團寵往往也是團欺,崽崽吳宇恒日常賣萌,就常淪爲衆人模仿和調侃的對象。
總之,全員的樂趣都建立在他的羞恥之上。
弟弟周彥辰則代表團隊中 i 人屬性最強的那類,平時話不多,走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路線。
論如何生動地形容吳宇恒的呆萌常态?
——就像這個機器一樣,它就是不對焦。
你會發現,這類慢綜的笑點是不成套路的,不需要刻意設計,三言兩語的日常對話就能碰撞出彼此心照不宣的快樂密碼。
就像自行組織拍海報那期,葫蘆娃沖着财神爺叫 " 爺爺 ",把财神爺都笑發财了。
當屏幕外的觀衆跟他們共腦,也能實現笑點同頻,宛如一部好友相處實錄的高能合輯。
可以說,自《快樂再出發》之後,《快樂的大人》又是一次白描式呈現的勝利。
觀感輕松倒是意料之中,沒想到的是,還能在一檔慢綜裏看出爽感。
《快樂的大人》是懂陰陽的。
如今綜藝界的流量密碼是什麽?
——矛盾。
好不容易當了回節目策劃人,他們自然精準拿捏了剪輯套路,一言不合就随地大小演 …… 再一秒破功。
開會開到一半,突然 瞄到電視上炒 CP 的綜藝走向,他們也敢大膽開腔——
沈月:他們爲什麽在搞戀綜?
王敬軒:所有綜藝最後都喜歡搞一下這個
你不是最清楚嗎(笑)
看到這,相信老綜藝人們應該秒 get,他們看似在調侃沈月,打的卻是隔壁吳彤導演的臉。
還記得去年的《無限超越班》嗎?
節目前後期接連搬出綜藝矛盾 + 炒 CP 兩把流量殺手锏,賺足了熱度,也招來了罵聲。
合理懷疑《快樂的大人》在仗糊行兇,像是專門來粉碎綜藝套路的。
對完形填空式的綜藝套路來說,熱度和話題就是永遠的标準答案。
如你所見,後來也的确慣出了越來越多依葫蘆畫瓢,挂羊頭賣狗肉的 " 詐騙綜藝 "。
比如最近另一檔綜藝《一拍即合的我們》,找了一批演員在節目上重演偶像劇,打着演技綜藝的旗号,卻把戀綜套路玩得明明白白。
果然,當下綜藝的盡頭是按頭觀衆嗑 CP。
賽制上,光選搭檔就分成好幾輪,又是在見面前安排線上聊天,又是全員入住心動小屋,嘉賓出場後立即進入互選環節。
你以爲折騰了這麽一圈終于選好搭檔了?
不,吃飯的時候還要重新洗牌再選一次。
看下去才發現,這壓根不是什麽找戲搭子的節目,品品這生怕觀衆不嗑的選人片段,倒是可能讓誤點進來的觀衆以爲走錯戀綜頻道。
這邊是口是心非的嘴硬男,氣走了原本雙向奔赴的女搭檔。
那邊年下男因其他工作提前離開,臨行前支支吾吾一句 " 我希望你可以等我 ",就讓觀察員先嗑瘋。
而導師點評也在脫離了以往的抓馬撕 X 模式後,滑向另一種極端。
書面化的措辭宛如 AI 念稿,活像小學老師在學生手冊上寫的教師評語,乍聽沒毛病,可越品越像應付觀衆的場面話。
完整無删減版點評截圖
從這個角度看,說是演技綜藝也沒錯,鏡頭下的每個人都仿佛 1:1 還原劇本上的限定角色,隻是,這屬實有點辱真人秀了。
就炒 CP 來說,倒不是因爲節目安排的藝人沒有 CP 感,而是造糖手法實在拙劣,放十年前還可能被嫌過時。
《無限超越班》裏美其名曰 " 培養默契 " 的約會環節,卻分明拿了土味偶像劇劇本。
這邊主角在你侬我侬,鏡頭一切,那邊默默守護的深情男二趕巧看了些不該看的東西,上演一出三角虐戀。
再安排個落單的炮灰女二,從男主的區别對待中,突出對女主的偏愛。
該配合劇本演出的藝人未必覺得 " 錢難賺 ",倒是被惡心到的觀衆隻能捏着鼻子罵一句 "* 難吃 "。
而《快樂的大人》打破套路的方式,便是用魔法打敗魔法,除了公然調侃,還直接把綜藝套路拆解給觀衆看。
别的節目還在大費周章拉郎配,沈月卻在節目裏明目張膽嗑起了 CP,在幫吳宇恒拍照時出了點小插曲,于是趁着範世錡過去幫忙的功夫瘋狂按快門。不愧是編導出身的綜藝人,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綜藝 CP 是如何誕生的。
歸根到底還是觀感問題,一眼假的所謂流量密碼再怎麽生搬硬套也迷惑不了觀衆。
反之,若在自然而然的相處中就能擦出火花,不用按頭,嗑學家自然上頭。
對嘉賓而言,這種套路化的綜藝也很難突出他們作爲人的特質,給觀衆提供共鳴點,而隻是綜藝流水線上的工具人。
《無限超越班》裏全員外出研(約)習(會)那一期,出發前有個對話細節。女嘉賓們被安排提前上車分開入座以供男生挑選前,吐露了想自由選座的心聲。
- 你有沒有本來想跟我坐的?
- 有
- 我也是
是的,嘉賓上節目連轉場的座位自由都沒有,不然接下來怎麽培養(炒)默契(CP)?
但,真人秀嘉賓理應是生動多态的樣本,而非服務于套路的工具。不求完美無瑕,但至少盡量真實。
此前沈月在《無限超越班》的局促表現引發過争議,但在這個節目裏找到适合自己并能發揮特質的方式,就像當時在節目面試現場播放的 vlog 裏的她一樣,自然又元氣。
連在《無限超越班》拿了祭天劇本,被推出來挨槍子兒的範世錡。
節目裏因遲到挨罵,後被扒是劇本安排
在《快樂的大人》裏都觀之可親,找到了屬于他的定位,被不少人呼喚常駐——
在這群玩心重的固定嘉賓裏,被襯托成了獨一份的沉穩。
既能配合出喜劇效果,在海邊丢鞋事件中,有人沉迷抓蝦,有人撿石頭,把他氣成一群 " 沒頭腦 " 裏的 " 不高興 "。
- 诶,我找着一塊紫 shai 的石頭
- 我讓你找鞋!
又能窺見他作爲旁觀者的細心,留意到最内斂的周彥辰開始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快樂的大人》不是藝人的洗白平台,隻是勝在能突出嘉賓特質,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社交方式。
你會發現,沒有被套路綁架,也沒有被剪輯引導的他們是鮮活的,甚至褪下明星光環後在他們身上還能投射出我們自己的影子。
看他們相處總讓我想到《請回答 1988》裏在雙門洞一起長大的那群孩子,他們無所顧忌的相處狀态下,都基于對彼此個性足夠了解。
比如周彥辰就像身邊那類性格慢熱的朋友,有時即使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也不太愛說話,習慣躲在角落看其他人玩鬧,但周圍朋友都心照不宣地允許他在團隊裏做一個看似不和諧的符号。
恰巧對應同樣寡言内斂的狗煥,大家不會強迫他開朗,但一有集體活動都不會忘了他。
又如 " 碎嘴子 " 王敬軒,實則起的是團隊的主心骨作用,玩得開又知分寸。
就像看起來最沒心沒肺的娃娃魚,實則是幾人中最清醒的人生導師。
困在殼子裏的角色和情感,始終如隔靴搔癢,很難真正打動人心。
所謂綜藝活人,不過是指無異于你我的藝人,哪怕遇到最容易讓觀衆摳腳的煽情環節,也能讓人共情。
在衍生小節目《你最好是》裏,他們需要輪流互相備采,聊到彼此關系時都忍不住哭了,但他們的反應不是作秀式的釋放,而是在克制和掩飾。
一邊哭一邊下意識用大笑、摸頭發和整理衣服這些不自然的小動作掩飾難爲情,像極了東亞家庭表達愛意,别扭但真實。
節目真誠制作的底色,其實是一種重呈現、輕加工的善意。
不論是激化矛盾還是炒 CP,出于 " 缺德 " 的私心,總有人愛看,但掌握了流量密碼後的複制粘貼,又有什麽意思?
而綜藝剪輯引導下的明星則被剪成碎片化形象,在大衆口碑中不斷沉浮。
當然,對于拿錢辦事的明星或許是筆劃算的買賣,倒是白瞎了真情實感的觀衆陷入循環内讧,淪爲資本 Play 中的一環。
如果說鏡頭濾鏡下的形象必然是碎片化的,那真人秀至少也理應秀一些真實可辯的人性和情緒,而非臉譜化的善惡包裝。
如今大家都愛說,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抛開套路化的節目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否讓觀衆從中看到自己,别讓 " 内容爲王 " 淪爲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