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衆所周知,國民黨軍系統是比較繁雜的,其内部除了中央軍外還有很多支地方軍,諸如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川軍、桂軍、滇軍等等。
在爲數不少的地方軍中,有一支部隊的情況比較特殊,它就是傅作義的綏軍系統。
所謂的綏軍脫胎于晉綏軍,其原始基幹就是第 35 軍;傅作義早在 1930 年代初就執掌這支部隊,并長期經營綏遠。
不過到全面抗戰初期,傅作義所部依然還在晉綏軍的體系内,第 35 軍就曾南調山西境内作戰。
到 1938 年底,傅作義就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後,率領第 35 軍北上綏遠,再度回到了自己的根據地。此後傅作義系統就脫離了閻錫山的節制,成爲了綏西的地方實力派,其軍力規模也從原先的第 35 軍擴散開來,并能指揮部分中央軍和雜系軍。
但當時的傅作義所部依舊不過數萬兵力,還難以稱得上是獨立的軍系。
不過到解放戰争開始後,傅作義所部将勢力範圍拓展到了察哈爾和北平、河北,地盤大了、征兵範圍以及所擁有的資源多了,傅系武裝的規模也就得以不斷擴充。
包括傅作義本人後來還當上了所謂的華北 " 剿總 " 總司令,指揮的部隊涵蓋到了整個華北的國民黨軍,傅作義本部的力量進一步充實,從平西到察哈爾再到綏遠,也都成了傅作義的地盤。
傅作義的力量不斷擴充以及軍職快速高升的原因離不開其本部的戰鬥力,而在傅系軍隊中又以第 35 軍戰力爲最強,是其基本部隊。
所謂的第 35 軍是中原大戰晉綏軍失敗後被改編而成的四個軍之一,傅作義當時就執掌該軍。
後來綏軍系統内的多支部隊以及核心主官,大都是從第 35 軍中生根而來。
到解放戰争時期,傅作義給這個第 35 軍強化了汽車配屬,使得該軍具備了摩托化行軍能力,給華北我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不過這個軍(主力)直到覆沒時,所裝備的武器卻大都不是美械。
第 35 軍當時的全軍兵力不過 20000 餘人,而傅作義高居所謂的戰區總司令位置,怎麽連自己的嫡系基幹都配不齊美械呢?
首先就第 35 軍當時的所轄部隊及兵力,咱們做個簡單介紹。
到 1948 年時,第 35 軍轄第 101 師、第 262 師和第 267 師,其中第 101 師是絕對主力,全軍的總兵力爲 20000 餘人;其中每個步兵師的兵力大約是 7000 多人,另外還有部分軍直屬部隊。
第 35 軍本部有将近 100 輛汽車,另外還将辎重汽車第 1 團的幾百輛車加強過來,所以該軍可動用 400 到 500 輛卡車來機動運兵。
這些卡車當然屬于美械,但在武器裝備方面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第 35 軍主力在新保安覆滅後,隻繳獲到了 3 門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山野炮均非美式;戰防炮隻有 3 門,而且也未必是美械。
其餘 60 炮 118 門、沖鋒槍 390 支、卡賓槍 5 支,數量當然不算多,也未必都是美械。
另外美式火箭筒,更是隻有 2 具。
而據該軍頭号主力師——第 101 師師長馮梓所說,第 35 軍隻有一部分美械,其餘都還是日械,甚至是蘇械。
爲何堂堂華北 " 剿總 " 總司令傅作義,連自己嫡系部隊 2 萬多人的美械都争取不到呢?
因爲最關鍵的一點——美械的分配權不在傅作義手裏,甚至在很長時間内,華北中央軍的實際指揮官也不在傅的手裏,而是聽命于陳繼承。
在這種背景下,傅作義雖然名義上掌管華北國民黨軍全軍,但并不能在自己的權限内争取到太多美械武器;而隻能以正常的身份,向南京方面請求軍備補充,第 35 軍編制内的那點美械就是這麽來的。
到東北的遼沈戰役結束後,老蔣不得不在華北方面依仗傅作義,因此放開了美援限制,甚至允許傅作義直接跟美國人接觸,華北方面就此得到了幾個軍的美械(注:以時間節點看,未必全數運抵)。
但是在這些美械運抵并且分配前,第 35 軍主力就已經被圍在新保安了,所以顯然分配不到該軍。
反倒是第 35 軍覆滅後,美械裝備到了重建的部隊中。
據新編成 311 師的師長孫英年稱,該部除了師屬炮兵、戰車、汽車等營還是空架子外,其餘武器都是超編制配備。一個步兵連就有三零機槍 12 挺,湯姆遜沖鋒槍 40 多支,半自動步槍 10 多支,還有帶瞄準鏡的步槍三四支,手槍十多支。
另外爲了尋求華北中央軍的支持,傅作義也下放了部分師的番号給這些軍,并用美械重新裝備。
但是這些新部隊是臨時編成的,其戰鬥力當然不強,而随着 " 北平方式 " 的進行,華北國民黨軍最終被全部改編,這些美式武器也就爲我軍所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