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和比亞迪頻頻互 " 掀桌子 ",是真的急了?
作者 | 木 子
責編 | 尚 武
出品 | 汽車 K 線
近段時間以來,長城汽車和比亞迪互 " 掀桌子 " 的消息,時有發生。
7 月 24 日上午,比亞迪法務部發文稱,将起訴 " 龍豬 - 集車 ";次日晚間,長城汽車發文稱正式啓動針對 " 向北不斷電 "、" 向東北 " 等 6 個賬号的訴訟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 龍豬 - 集車 " 微博上有大量比亞迪、蔚來等品牌産品自燃 " 黑料 ",提及長城旗下産品時則是誇贊居多。相反," 向北不斷電 "、" 向東北 " 等 6 個賬号則多是誇贊比亞迪、抨擊長城汽車的内容。
此前,長城汽車舉報比亞迪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标,而後比亞迪力證清白,并抨擊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争行爲。
對此業内人士認爲," 行業互相監督是好事,但明裏暗裏都透露了,長城汽車真的急了 "。
從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和銷量表現來看,長城汽車确實壓力不小。
1
利潤大跌,銷量跑輸大盤
7 月 14 日,長城汽車披露了 2023 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期内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 " 歸母淨利潤 ")爲 11.5 億 -15.5 億元,同比降低 72.32%-79.4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簡稱 " 扣非淨利潤 ")爲 6 億 -8.5 億元,同比降低 58.71%-70.86%。
其中,扣非淨利潤或将跌破長城汽車 2018 年至今的上半年最低表現;而歸母淨利潤或将僅好于 2020 上半年 11.46 億元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利潤大幅下滑的同時,長城汽車的單車淨利潤由 2022 上半年的 10802 元大跌至 2023 年上半年的 2216-2986 元,甚至有可能成爲 2018 年至今的最低單車淨利潤。
相比大幅下滑的利潤,長城汽車的銷量表現總算是 " 穩住了 " 自身的基盤,不過還是跑輸了大盤。長城汽車披露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其累計銷量爲 51.91 萬輛,同比微增 0.14%。與此同時,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累計銷量爲 1323.9 萬輛,同比增長 9.8%。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和利潤表現來看,長城汽車想要實現 2023 年員工持股計劃中的目标銷量和利潤,難度不小。
「圖片來源于長城汽車公告」
根據長城汽車披露的 2023 年員工持股計劃顯示,長城汽車 2023 年的銷量目标不低于 160 萬輛,淨利潤目标不低于 60 億元。而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對該計劃的銷量目标達成率僅爲 32.44%,淨利潤目标達成率僅爲 19.17%-25.83%。
這意味着,長城汽車下半年要完成 108.09 萬輛的銷量和 44.5 億 -48.5 億的利潤,才能 " 圓滿 " 完成任務目标,這相當于今年下半年,長城汽車需要達成上半年銷量的 2 倍,利潤的 4 倍。
就銷量而言,這絕非易事。要知道,即便是銷量最高的 2021 年,長城汽車的年銷量才達到 128.1 萬輛,月均銷量 12.81 萬輛,而長城汽車曆史單月最高銷量記錄則爲 2021 年 12 月的 16.24 萬輛。
如今,長城汽車要在接下來的 6 個月完成 108.09 萬輛的銷量任務,便意味着長城汽車接下來的月均銷量要到達 18.02 萬輛。這對目前的長城汽車而言,難度可想而知。
2
四大品牌齊遇冷,160 萬銷量如何實現?
目前,長城汽車的銷量主要來源于旗下的哈弗、WEY、長城皮卡、歐拉和坦克五大品牌。
其中,哈弗品牌一直是長城汽車最大的銷量支柱,2018-2021 年間,銷量一直在 75 萬輛以上浮動,而到了 2022 年,這個穩定的體量被打破,哈弗銷量驟降 19.91% 至 61.66 萬輛。
今年以來,哈弗品牌銷量雖然呈現穩步回升的走勢,上半年,哈弗品牌銷量爲 29.26 萬輛,同比微增 1.29%。但從近幾年的月度銷量 K 線圖來看,今年的銷量走勢明顯與前幾年不同,這或與國 6a 切換 6b 政策影響、各大品牌降價清庫不無關系。
那麽,随着國 6a 切換 6b 車型清庫結束,下半年的哈弗品牌能否延續上半年的銷量上揚曲線?目前還很難說。
與此同時,作爲長城汽車近幾年來最大銷量增長引擎之一的長城皮卡,也在 2022 年踩下了高速增長的 " 急刹車 ",年内長城皮卡銷量驟降 19.87% 至 18.67 萬輛。雖然今年上半年,長城皮卡仍保持着 8.72% 的正增長,銷量達到 10.26 萬輛,但仍不及 2021 年同期的 11.81 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整體保持增長的長城皮卡,6 月銷量再度走低,并以 22.17% 的同比跌幅降至 1.65 萬輛。這不禁令人爲長城皮卡接下來的銷量表現感到擔憂。
相比之下,同樣作爲長城汽車銷量增長引擎的坦克品牌,則是 2022 年長城汽車唯一實現銷量增長的闆塊。長城汽車披露的銷量數據顯示,坦克品牌 2022 年銷量爲 12.39 萬輛,同比增長 46.45%。
然而,到了 2023 年,坦克品牌的銷量增速大幅收縮。今年上半年,坦克品牌銷量爲 5.83 萬輛,同比增速僅爲 7.83%;其中 6 月銷量更是同比下滑 10.42% 至 1.28 萬輛。
因此,坦克品牌還能否繼續挑起拉動長城汽車銷量增長引擎的重擔,目前還不好說。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呈現大幅增長的背景下,長城汽車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卻出現了 " 滑鐵盧 "。
長城汽車披露的銷量數據顯示,歐拉自 2021 年銷量達到 13.5 萬輛後,便開始出現下滑;2022 年,歐拉銷量大幅下滑 22.98% 至 10.4 萬輛;今年上半年,歐拉銷量僅爲 4.73 萬輛,同比下降 20%,是長城汽車五個品牌中下滑最多的闆塊。
而長城和寶馬于 2018 年成立的光束汽車,經過 5 年的醞釀,至今仍未向市場推出相應産品,不知是在憋大招還是遲遲沒有進展?
值得欣慰的是,全面向新能源轉型的 WEY 品牌,總算是有了些起色,随着藍山的上市,WEY 品牌月銷量已經連續兩個月超過 5500 輛,其中 5 月銷量 5770 輛、6 月銷量 6602 輛。
3
人才如何留住?
與多數公司一樣,銷量面臨考驗的同時,長城汽車開始了頻繁的人事變動。
先是供職長城汽車 30 餘年的長城汽車總經理王鳳英出走;而後歐拉 / 沙龍品牌總經理文飛也因身體原因離職;最近,剛入職長城汽車公關總經理僅 3 個月的果鐵夫也因個人原因離職……
随着動蕩的人事變更,不少流言蜚語随之而來。有些觀點認爲是長城汽車留不住人才,有些觀點則認爲企業管理層有必要進行調整。
或許都有可能,但頻繁的人事變動,或将給長城汽車的穩定發展構成極大挑戰。
或許是爲了留住人才,長城汽車披露了前文提及的 2023 年員工持股計劃,然而從長城汽車目前的銷量和利潤表現來看,想要完成 160 萬輛的銷量任務,難度系數會有多高,不言而喻;而面對越來越大的市場競争壓力,和似乎沒有間斷過的價格戰,長城汽車又将如何來保障 60 億元的利潤目标?對長城汽車而言也是極大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長城汽車的 2023 年員工持股計劃能不能實現?還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号。
令人欣慰的是,雖然長城汽車銷量和利潤承壓,但其在資本市場還是收獲了不少機構的 " 增持 "、" 買入 " 評級。
不僅如此,得益于大盤及 " 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 的高層會議指導,長城汽車雙股股價也實現了大幅增長。截止 8 月 3 日,長城汽車 A/H 股分别報收 29.85 元 / 股和 10.52 港元 / 股。
然而,面對利潤大幅下滑,銷量增長乏力,新能源銷量低迷,長城汽車能否達成 2023 年員工持股計劃設定的目标?而面對高管的頻頻出走,長城汽車能否穩住各品牌的經營穩定?與此同時,長城汽車依靠自身的表現能否繼續保持在資本市場的良好走勢?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國市場銷量不佳,大衆和日産已經下調了 2023 年的銷量目标。可見 2023 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形勢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長城汽車需要應對的挑戰尤爲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