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費市場逐步複蘇,被虧損困擾已久的味千中國,今年上半年業績終于 " 回春 "。
但它依然面臨嚴冬。通過關店和壓縮開支,并非長久之計,這家日式快餐品牌,又将何去何從?
在中國市場掘金多年,衆多日式快餐品牌走到十字路口,它們幾乎一緻地遇到消費者審美疲勞和轉粉。另一邊,中式餐飲肉眼可見地崛起和擴張,日式餐飲還有什麽新故事?
艱難扭虧爲盈
今年上半年,味千中國實現營業收入 8.85 億元,歸母淨利潤 1.33 億元,營收大增 30.6%,業績扭虧爲盈。
公司業績得以 " 回春 ",除了餐飲消費市場的逐步複蘇,其自身降本增效是一個重要因素。關閉經營不良門店,減少門店數量,以此降低現金和盈利的負擔。
截至今年 6 月底,公司門店總規模較上年同期減少門店 100 家,同時,店鋪及工廠管理費用、廣告及促銷和清潔費用等,均呈現兩位數下降。
用規模換利潤,确實可以讓公司暫時喘一口氣,可這并非長久之計。餐飲行業規模大,但進入門檻低、玩家甚多以及産品同質化,賽道的内卷越來越嚴重。
門店數量的壓縮,也掩飾不了經營效率急速走低的現實。2020 年,味千在中國内地、香港翻台率分别爲 5.1 次 / 天、6 次 / 天,2022 年這一數據降至 3.7 次和 2.5 次。
不僅吃貨們遠去,投資者也對味千中國敬而遠之,股價已跌 " 成仙 ",總市值僅 9.71 億港元。
門店越開越少
早年,味千中國借助大骨熬湯 + 日式拉面的營銷定位,在強手林立的面條江湖,開辟了一個藍海市場,擴張不遺餘力。
2007 年,公司攜 122 家門店成功登陸港股。3 年後門店規模達到 508 家,潘慰當年高調宣布千店計劃,即在 5 年内門店規模達到 1000 家。
天有不測風雲。次年,味千在 " 骨湯門 " 醜聞中元氣大傷,股價大跌、停牌、市值蒸發,門店擴張計劃随即放緩,至 2015 年,門店規模才升至 673 家。
千店計劃首次折戟,拉面女王潘慰并不死心,2015 年舊事重提。
第二次沖刺千店規模依然不太順利,特别是2018 年内部被曝出 " 貪腐門 ",再度把公司拉入輿論漩渦。
門店擴張再度放緩。2016 年 -2020 年門店數量分别爲 650 家、704 家、766 家、799 家和 722 家。
開店數量的增加,并未能提振業績。2018 年 -2020 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從 5.51 億元降至 -7786.8 萬元。
在消費市場逐漸回歸正常之時,味千中國卻選擇了收縮戰線。去年公司門店降至 597 家,較上年同期減少 140 家,今年上半年門店再降 28 家至 569 家。
爲什麽門店越來越少?公司曾有過多種解釋:合同到期、店鋪位置轉移、業主撤場及運營表現不佳等。
其實,最核心的原因是,味千過去的藍海市場已經不再,日式拉面賽道日漸擁擠,擠壓了公司的市場空間。
日式快餐式微
潘慰 1996 年在香港開出首家味千拉面,之後逐步向中國大陸市場挺進。公司 8 成以上門店集中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其中,華東一地就占 4 成以上。
盡管身處中國消費購買力最好的三大地區,味千中國的生意不太好做,今年上半年,上述地區門店較上年同期分别減少 31 家、44 家和 10 家。
消費者不再去味千,是因爲選擇實在太多了。十多年前,還是日式快餐進入中國市場的高峰時期,吉野家、味千、和民等日式快餐品牌蜂擁而進,燒肉、壽司、牛肉飯等品類百花齊放,成爲城市中産聚會、吃飯的必選。
日式快餐利用高效的供應鏈、标準化口味,以及出餐快等特征吸引了一衆擁趸,這也爲中式餐飲的崛起,提供了鏡鑒。
當消費者對日式快餐新鮮感褪散,口味同質化、價格高以及形式單一的短闆凸顯。這幾乎是味千以及衆多日式快餐品牌的痛點。
味千主打面條,挑戰可能還要嚴酷一些。
最近幾年,中國面食賽道崛起的品牌衆多,僅蘭州牛肉面品類就有馬記永、張拉拉、陳香貴三巨頭,拌面類有五爺拌面,川渝小面類有遇見小面,還有絕味參股的和府撈面等。2021 年就有超過 10 家企業拿到融資超過 14 億元。
面食賽道之外,老鄉雞、老娘舅以及大米先生的高速擴張,日式快餐不僅存在感愈發不強,經營困境随之而來。
以紅極一時的吉野家爲例,2022 年上半年,上海吉野家收入 863.57 萬元,淨虧損 534.94 萬元;負責吉野家北方市場運營的合興集團财報披露,2018 年 -2020 年,其淨利率從 5.16% 降至 -5.03%,去年初已私有化退市。
一些日式餐飲品牌早已萌生退意。去年,花丸烏冬面(吉野家旗下品牌)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丸龜制面也全面閉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