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螺旋實驗室,作者 | 牧歌,編輯 | 堅果
如果能重來,博主 "Thurman 貓一杯 " 可能不會再選擇發布那條關于 " 秦朗作業 " 的視頻。
貓一杯是誰?在成爲大衆關注的焦點之前,她已經全網擁有了數千萬粉絲。按照粉絲數量,以及這兩年自媒體的市場行情來說,這位博主應該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隻要賬号一直在,人設不翻車,她就能一直安心的悶聲發大财。
但是随着 2 月 16 号發布的一條視頻,貓一杯的自媒體生涯開始發生改變,在視頻中,貓一杯聲稱在巴黎撿到 " 秦朗 " 的寒假作業,引發無數網友的圍觀,也接連登上了各大網絡平台的熱搜。
但很快,因爲事件真實性存疑,貓一杯又迅速被流量反噬,成爲了媒體和網友反複追問的靶心。
" 秦朗 " 到底存不存在,事件到底是真是假,越來越多的關注重點開始從事件本身偏移,進而上升到對于新聞嚴肅性的讨論之上。
2 月 21 日,廣東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外回複稱,已關注到該事件,對于該事件是否屬于虛假信息,有關部門正在介入調查。
而縱觀這起事件不斷發酵的經過,也不難看到一些社交媒體平台在背後的推波助瀾,在娛樂與嚴肅之間,熱搜反複橫跳,究竟是爲了還原事件真相,還是在持續挑逗網民,以獲得更多的 " 潑天流量 "?
丢個作業,九條熱搜
2 月 16 日,貓一杯在網絡上發布視頻稱,她在巴黎一餐廳内,服務員遞給她兩本遺失在廁所的小學一年級寒假作業,上面寫着 "XX 小學一年級八班秦朗 ",在視頻中,貓一杯還稱要将這兩本寒假作業帶回國内。
" 小學生弄丢寒假作業 " 本就是互聯網老梗,尤其在快開學的節點極易挑動網友的敏感神經,加之千萬粉絲博主的光環圍繞,以及在巴黎丢作業的誇張性和戲劇性," 秦朗巴黎丢寒假作業 " 的相關詞條迅速登上各平台熱搜。
在微博平台上," 小學生寒假作業落巴黎被熱心人帶回 " 的話題更是由新浪新聞官方賬号發布并助推,并在熱搜榜上持續發酵。
而在随後幾日内,竟有多達九條與 " 秦朗 " 相關的詞條登上了微博熱搜,其中多個話題還沖上了熱搜榜的第一名。
但當無數吃瓜網友湧向熱搜圍觀的同時,事件的真實性卻開始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多個小學均聲稱 " 秦朗 " 查無此人,自稱秦朗老師、秦朗舅舅的網友也被證實爲擺拍和蹭流量。
而一些被沖上微博熱搜的詞條,往往也呈現出先傳謠、再辟謠的傳播路徑,簡直是公開地把公衆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比如 2 月 18 号的熱搜詞 # 舅舅給寒假作業落在法國的小學生送試卷 #,其實所謂的 " 秦朗舅舅 " 來自于一名好事網友的冒名頂替,但是在真假不明的情況下,相關詞條仍然被送上了熱搜。
而更爲吊詭的是,僅僅一天之後,# 秦朗舅舅 # 這一話題又直接沖上了熱搜榜第一位,以辟謠的姿态人工營造了一波反轉劇情,覆手之間便讓平台收獲了兩波流量。
在 " 秦朗舅舅 " 的謠言被粉碎之後,# 丢寒假作業的秦朗家人回應 # 這一詞條又迅速接棒,再次霸榜熱搜,但後經證實,所謂的 " 秦朗家人 " 其實也是子虛烏有。
反複将未經證實的傳言推上熱搜,在引發大量關注之後又推出其他詞條辟謠,不得不說微博的這種流量運營方式,着實是展現出了老牌社媒平台的精明與老練,但是從淨化網絡輿論環境的角度而言,這種以流量爲中心的平台做派又格外讓人不安。
公衆爲何從圍觀到憤怒
其實回顧近兩個月來的一些網絡熱門事件,先傳謠,再辟謠,放大謠言,然後再辟謠的流量套路,在微博熱搜上并不鮮見。
這也是很多圍觀群衆,從一開始的吃瓜心理,到最後越來越感到憤怒的原因。
比如在去年今年 12 月," 一家 8 口長住酒店 " 的話題引發網絡熱議,事件起因來自于快手上的一對網紅夫婦,宣稱将不再買房,并且帶全家住日價千元的酒店已一年之久。
此事經由 @新浪熱點官方賬号發布後,便迅速在全社會引發關注,# 一家 8 口住酒店稱很劃算準備住一輩子 # 的話題也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名,并引發了衆多官方媒體賬号的轉載和報道。
但和這次的 " 秦朗巴黎丢作業 " 事件類似,由于事件主人公身份是自媒體博主,且一家人長期住酒店的選擇也明顯違背常理,因此也被不少網友質疑爲擺拍。
但即便如此,微博熱搜的編輯們似乎并不以爲然,畢竟越違反常理的事件越容易吸引眼球,也正是達成流量 KPI 的絕佳機會,甚至不惜由官方親自下場,發起 # 你願意不買房住酒店一輩子嗎 # 的話題讨論,爲該事件出圈再添了一把猛火。
這起鬧劇最後的結局,還是靠傳統媒體堅持着求真的底線,刨出了事件的真相,潇湘晨報的記者幾經周折聯系上事件主人公,得到的答複是 "(住酒店)從來都沒有想到會省錢,就隻是覺得方便。"
當事人同時還承認,拍視頻就是爲了漲粉。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謠言的真相被揭開之後,微博又通過官方賬号發布相關内容,将 # 一家 8 口長住酒店被質疑炒作 # 和 # 全家住酒店當事人稱拍視頻都是爲漲粉 # 兩個話題送上熱搜。可以說是從事中到事後,一點沒把這事的熱度浪費。
除了社會新聞,更容易引發恐慌的健康類謠言也經常在微博熱搜上露面,比如去年 12 月 18 日,新浪系微博賬号 " 頭條新聞 " 主持話題 # 濕發睡覺 緻癌 #,最高登熱搜榜第二。
到了 12 月 31 日,熱搜上又出現新話題 # 經常濕頭發睡覺緻癌是假的 #,内容中又提到 " 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現濕發緻癌的謠言 "。
如此反複的傳謠再辟謠,倒是爲微博熱搜博取了更多的眼球,但是對于廣大微博用戶和網友來說,輿論場中卻總是充斥着被這樣人造的 " 新聞熱搜 ",那些真正有公衆價值的東西勢必就會被壓縮生存空間。
央媒則把這類熱搜事件稱之爲" 新黃色新聞 ",指責其純粹是對大衆趣味的無底線迎合。并表示 " 隻有對嚴肅新聞的追求成爲輿論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丢作業’類事件占領熱榜,才能讓更多有價值的新聞與讀者相向而行。"
警惕 " 微博式信息繭房 "
類似于 " 秦朗巴黎丢作業 " 這樣的網絡熱門事件被反複炮制,并能夠長期盤踞在微博熱搜上,甚至引來一些網友蹭熱度刷流量,既讓人覺得無奈,又讓人感到失望。
澎湃新聞對此評論道:這就是我們當前輿論生态的某種常态。随着短視頻、自媒體的興起," 新聞 " 的門檻被降低," 新聞生産 " 的定義也開始模糊。仔細想想,如今我們有多少所謂的熱點,其實就是雞零狗碎、真假難辨的 " 片段 " ——連新聞三要素都湊不全,所以隻能稱之爲 " 片段 "。
公衆的認知水平有高低之分,顯然無法要求每個人都知道新聞三要素爲何物,因此作爲公衆傳播平台,自然就有理由擔負起去僞存真的義務,而非爲了流量,讓更多真相不明的事物成爲熱搜上的常客。
1 月底,由于股市連續幾日低迷不振,網上便風傳有人給上交所快遞去大便,上交所辦公場地所屬的物業工業也發通告要求嚴格檢查外賣,以防止有人投毒。
這條謠言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威信源,純屬捕風捉影,但詞條 " 上交所 外賣 " 依然登上微博熱搜,并很快沖到了榜 4 的位置。
同樣是在 1 月下旬,一條講述了用 5 斤車厘子做 6 寸蛋糕的視頻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一度都能突破 3 億,但信源僅僅是 " 網友發帖 "。
如果你是個微博重度用戶,對于這種讓人極度挑逗用戶情緒的熱搜話題一定不會陌生,乍一看以爲是正兒八經的新聞報道,但仔細琢磨下來,又缺乏時間、具體地點和當事人的描述,細節更是語焉不詳,實則就是一條 " 三無新聞 "。
更讓人惶恐的是,在這些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的同時,仍不難看出有人工助推的痕迹,比如官方賬号的内容發布,同一媒體矩陣的集體轉發沖榜等。
如果大衆每天看到的所謂熱搜 " 新聞 ",都是通過這樣的手段被統一制造出來,那麽實則就是在建立一個巨大的微博式信息繭房,用戶所獲取到的内容,不僅毫無營養和信息增量,甚至連最基本的真實性都難以保證 .
作爲一個在中國輿論場擁有廣泛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台,微博當然知道公衆樂于看到什麽,流量會湧向何處,但是回歸到社會責任層面,如果一切隻追求流量效應,那麽這種行爲導向下所帶來的罪過,可就真的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