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狂飙》道盡了正與邪的較量,掀開了黑惡勢力吃人不吐骨頭的真面目,它用生猛的内容打破了國産劇以往的尺度。
在繼《狂飙》之後,又一部生猛國劇出現了——《他是誰》。
故事融入了 " 白銀市連環殺人案 " 和 " 南大碎屍案 " 這兩個駭人聽聞的案件。
" 白銀市連環殺人案 " 中,兇手從 1988 年到 2002 年,接連犯下 11 起命案,其中受害者年齡最小的僅有 8 歲。随着破案手段的日益精進,這起跨度長達數十年的懸案,終于在 2016 年宣布告破,兇手終于被繩之以法。
而在 " 南大碎屍案 " 中,兇手同樣狠毒、冷血,他不僅将受害者碎成上千塊小屍塊,還将屍塊蒸煮,掩蓋線索。不過與 " 白銀市連環殺人 " 案不同的是,這起案件時至今日還未偵破,成了中國十大懸案之一。
而本劇将這兩起著名案件進行改編,無疑是爲本劇增添了看點。
故事一開場就将時間設定在 1988 年的甯江市。
這一年,衛國平(張譯飾)剛從電機廠保衛科轉入刑警隊。還是菜鳥的他剛入隊不久,就接觸到一起連環殺人案。
這起案子的受害者都是年輕的女性,無一例外都慘遭兇手割喉、性侵。不僅如此,兇手還專門挑選下雨的時機作案,借此掩蓋自己的蹤迹。警方也因此在現場搜尋不到任何有用的線索。
由于警方遲遲未能将案件偵破,百姓終日處于惶恐之中,夜不能寐。坊間甚至還流傳甯江來了一個割喉的惡魔。
這天又是一個雨夜,衛國平和同事陳山河擔心兇手再次借機犯案,于是便到電機廠周圍巡邏。哪知他們真的遇上兇手了。就在兇手想要結果受害者時,衛國平及時出手,救下了受害者。
但在追捕的時候晚了一步,眼睜睜地看着好兄弟陳山河被兇手割喉,自己卻無能爲力,讓兇手從自己的眼前溜走。這起連環殺人案也因此成了衛國平揮之不去的陰霾。
此後的 4 年裏,兇手持續作案,直至 1992 年才突然銷聲匿迹。可直至兇手莫名消失前,警方依舊沒有找尋到有用的線索。這起連環殺人案也成了一樁懸案。
時間一晃,來到 1996 年。此時的衛國平早已是刑警隊的隊長了,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割喉狂魔的追查,這起案件始終是他心頭的一塊病。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96 年,甯江再度發生惡性案件,街頭突然出現大大小小的屍塊,而且這些屍塊都是經過高溫蒸煮過的,極難提取出有用的線索。
但還是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鎖定了受害者的身份。死者是一名女性,在讀的大學生,可由于她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同學對她所了解的知之甚少,線索再次斷了。
然而,相同的作案時機,相同的受害人群,讓衛國平不禁把案件與連環殺人案聯系在一起,那麽這兩起案件的真兇會是同一人嗎?
衛國平的大膽猜想讓人眼前一亮,不禁好奇編劇會如何改編這兩起案件,同時落後的刑偵手段又會給破案帶來哪些阻礙。
故事的前八集設懸念引觀衆入甕,又以緊湊的故事情節引人駐足。
另外在人物的設定上,編劇并沒有給予人物厚重的主角光環,而是主打 " 真實 " 二字。
在監控、DNA 檢測還未普及的 80、90 年代,警察破案靠的不僅僅是自身積累的經驗,還有人海戰術。比如劇中碎屍案發生時,警察第一時間采用人海戰術,迅速派出各個轄區的刑警走訪調查。衛國平更是帶着一隊人馬翻遍整個垃圾山。
而這一點,我也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描述過,也是本劇一開始吸引我的點。(之前相關文章鏈接:張譯一出手,又把期待值拉滿了)
《他是誰》的前半篇讓人嗅到了《重案六組》那味,可過了八集後,故事卻開始走起了下坡。
故事在以連環殺人案與碎屍案爲主線的同時,還穿插了多個小案件,看似是圍繞着主線展開,但實際上對主線的推進作用并不大。播出到 18 集時,案件依舊處于一個停滞的狀态,有效的信息并不多。
稀碎且稀少的有效信息,緻使謎底揭開時,未給予人一種意猶未盡的觀感。
除此之外,衛國平的情感線以及聶寶華故事線的融入,不僅沒有讓故事錦上添花,反而讓故事的風格有些飄忽不定,讓人一時間不知道這究竟是一部刑偵劇,還是一部掃黑劇,又或者是一部愛情劇。
不僅如此,在第 18 集中人物前後的突變,所帶來的割裂感讓人瞬時間降低了好感度。比如前面對哥哥怨念十足的曉霞,到了第 18 集時,對衛國平的态度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突兀的轉變,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這樣的劇情走向,最終讓《他是誰》淪爲了一部高開低走之作。
特别聲明:以上内容 ( 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内 ) 爲自媒體平台 " 網易号 " 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