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複蘇彈高 OTA 業績,
未來走勢卻有 "U 型曲線 " 與 " 抛物線 " 之變
文 | 螳螂觀察(TanglangFin)
作者 | 易不二
經曆了 3 年蟄伏,旅遊業确實熬出頭了,OTA 也迎來了強勢反彈。
自年初起就逐步恢複的旅遊行業,經曆了暑期小高潮後,正在逐步以強勁的複蘇能力,爲 OTA 們的期中财報增彩。
今年二季度,攜程淨營收爲 112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180%,淨利潤爲 6.48 億元,同比漲超 14 倍;同程營收達 28.7 億元,同比增長 117.4%,經調淨利潤 5.9 億元,同比增長 428.9%。
未來,旅遊行業的景氣度還将持續向上,市場也會随之邁入常态化增長軌道。但與此同時,市場供給端已經開始醞釀着一場巨變,在 OTA 漂亮的複蘇成績單上,罩上一層隐憂。
一個是 OTA 的核心業務正在被供應商拿回手裏;二則是旅遊業複蘇釋放的紅利也吸引了抖音、小紅書等内容平台成爲新的 " 野蠻人 ",牌桌上擠入了新的玩家,OTA 需要直面更激烈的行業競争。
此種情況下,OTA 的增長故事,是否會與行業的持續增長保持一緻,可能暫時還需要畫一個問号。
1
供應商
解綁 OTA
OTA 三大核心業務爲在線交通、在線住宿及在線度假旅遊。
其中,在線交通市場最大,也最穩定,但因爲票務是較爲标準化的産品,OTA 掙的是辛苦費;在線住宿則因爲産品具有更大的差異性,是 OTA 營收高、利潤大的核心業務。
OTA 的行業老大攜程,其财報裏展現的營收結構也論證了這一點。
攜程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住宿預訂、交通票務、套餐旅遊、商務旅行四個闆塊。2023 年二季度四大闆塊分别實現收入 42.85 億元、48.14 億元、7.22 億元和 5.84 億元,占比分别爲 38.05%、42.75%、6.41% 和 5.19%。
住宿預訂、交通票務就占據了攜程營收的 80% 以上。
這也反映了OTA 平台最根本的生存之道:機票引流、酒店變現。
但三年疫情,卻徹底改變了 OTA 平台與供應商的關系。支撐起攜程的兩大核心業務,正在被供應商攢緊在自己手裏。
比如機票業務,自 2015 年 " 提直降代 " 政策出台以來,各大航空公司都紛紛加強官網、微信、APP 的建設,以降低讓 OTA 中間商賺差價的整體比例,到 2018 年,好奇心日報有報道顯示,那時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直銷比例就已經超過 50%。
遭受了疫情的沖擊後,這樣的舉措來得更爲猛烈了。各大航空公司在這一時期推出的 " 随心飛 " 就是最好的案例。在這種情況下,能 OTA 手裏的蛋糕隻會越來越小。
不過,票務作爲 OTA 的流量入口,承擔着平台将準出行群體轉化爲更高利潤的酒店業務、旅遊産品業務的職責,因此,對于航空公司的要求,OTA 一直都被動地接受。但即便委屈求全,單一賣機票這條路,對 OTA 來說也越來越窄了。
比起話語權更大的航空公司,被扼住 " 流量咽喉 " 的酒店業務供應商,對 OTA 的反抗就顯得更爲猛烈。
一大原因是,過去三年,酒店行業經曆了供給端的快速出清,并随之向連鎖化靠攏後,使得酒店連鎖化率從 26% 提升至了如今的 39%,而頭部酒店品牌商靠着對供給端的整合,已經擁有了更強的産業地位,也更有底氣去挑戰 OTA 平台。
比如此前高喊過 " 不會被 OTA 卡住流量咽喉 " 的華住集團,就正在成功地與 OTA 脫鈎。
根據有數的報道," 華住會 " 的會員數量在 2017 年就突破了 1 億,至今,華住酒店集團的客房裏有 85% 都是通過自家 APP 賣出去的。
而今年第一季度,華住會的日活更是達到了 101.3 萬人,是 2019 年同期的兩倍。
首旅集團的研究報告也明确表示,可以依托逐漸增強的品牌優勢将客源從 OTA 逐漸向自有渠道過渡,帶來 更大收入彈性。截至 2022 年末,首旅會員總數達 1.38 億,自有渠道入住間夜數占比 76.18%。
即便 OTA 們如今還處在旅遊複蘇的順風局,但看到酒店連鎖品牌有了日漸強硬的自獲客能力,估計也笑不出來。
尤其是對走中高端路線的攜程來說。
有公開數據顯示,國内前 10 大酒店集團已經把控了全國 70% 的連鎖酒店市場。并且,在酒店行業已經進入了存量市場的情況下,高端化成爲了酒店集團集體發力尋求增量的方向。
但當這些把控着中高端市場的酒店集團,已經逐漸有了将客戶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裏的能力時,攜程要靠什麽才能持續講出增長故事呢?
若 OTA 的兩大核心業務走向供給 " 失控 ",平台對用戶的聚合價值必然會被稀釋," 機票引流、酒店變現 " 的舊模式,将無法助力 OTA 深入打開旅遊複蘇後的新市場。
2
迎春路上
殺出 " 野蠻人 "
實際上,一度 " 挾流量以令酒店 " 的 OTA,并沒有自己的流量池。獲客難、成本高是普遍痛點。
這也是爲什麽,流量平台們能夠跨界而來直切 OTA 的腹地:前有美團吃下不少下沉市場的酒店業務,成爲 OTA 進攻下沉市場的最大 " 攔路虎 ";後有抖音、小紅書不甘隻爲 OTA 引流,而是靠着 " 種草 - 消費 - 履約 - 反饋 " 的閉環鏈路,攔截到了報複性旅遊的年輕人。
公開數據顯示,2022 年 Z 世代在抖音快手等各類内容平台預定旅遊的占比已達到 45%。
隻是,對比傍上了微信的同程和背靠阿裏的飛豬,OTA" 一哥 " 攜程比 " 小弟 " 們有更深的流量焦慮。
在自建流量池這件事上,攜程其實非常有前瞻性。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之前,攜程就做過驢評網,而近兩年,直播火了之後攜程創始人梁建章親自下場直播間,同時,攜程還啓動了 " 旅遊營銷樞紐 " 戰略,以 " 星球号 " 爲載體,聚合流量、内容、商品三大核心闆塊,疊加豐富的旅行場景,通過深耕内容和營銷拓展實現内容到交易的價值閉環。
投入也是非常的大手筆。今年二季度的财報裏,攜程的産品開發費用就達 30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67%,環比增 10%,占淨收入 26%;銷售和營銷費用 24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185%,環比增長 34%,銷售和營銷費用占淨收入 21%。
隻是,從目前來看,攜程還沒有收獲到能夠顯著的成效。
當然,這并不是說抖音、小紅書這樣的内容平台已經對以攜程爲主的 OTA 平台造成了緻命的威脅。反而,OTA 在産業鏈上累積的深厚資源所構建起來的高準入壁壘,是内容平台短期難以攻陷的堡壘。
這一點,早在 2017 年梁建章與王興的争論中,就有過結論:深耕行業的專業化才有利于創新。攜程在旅遊行業的 " 專業化 ",确實構成了其目前仍能穩坐 OTA" 一哥 " 的競争壁壘。即便是到店酒旅業務早已進入百億營收規模的美團,暫時也沒能撼動攜程占據的中高端市場。
隻不過,在 OTA 兩大核心業務的供應商早有解綁之舉的情況下,内容平台又恰好能利用種草優勢與低于 OTA 的傭金,成爲供應商們新的選擇。
據《2023 抖音旅遊行業白皮書》顯示,截至今年 3 月底,抖音上景點、酒店住宿、航空公司、OTA、旅行社等各類旅遊企業賬号數量的平均增速超過了 20%,其中酒店住宿、商旅票務的賬号數量的增速高達 61.5%、46.0%。
同時,今年五一假期,抖音生活服務數據顯示,4 月 29 日至 5 月 3 日,國内遊訂單量同比增長超 8 倍,酒店增長近 900%。
嘗到報複性旅遊的甜頭後,抖音索性直接亮大招,5 月底上線了日曆房功能。這一動作,被外界看作是抖音切入 OTA 平台的曆史性時刻。
縱然從内容到交易這條路非常難走,但當抖音、小紅書等内容平台已經成爲了新的 " 野蠻人 ",OTA 好不容易等來的複蘇 " 春天 ",又将硝煙四起了。
梁建章曾說 " 拿高倍望遠鏡都看不到攜程的競争對手 "。疫情重挫旅遊業導緻攜程跌入谷底後,有人時常用這句話調侃攜程,而梁建章則挽尊說是 " 望遠鏡壞了 "。
也許是,高倍望遠鏡看不到從内部友軍跑出來的競争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