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3 年末,共有 54 個城市的本外币存款餘額超過 1 萬億元人民币,它們各自有何特點?
評價不同城市的綜合經濟競争力,其所彙聚的資金總量是最重要的參考指标之一。它代表一個城市在金融要素資源配置上的能級,一定程度上決定城市的發展潛力。
在中國的國民經濟統計中,資金總量對應科目爲 " 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 ",由人民銀行系統獨立統計,可有效減少一些外界幹擾因素導緻的數據失真。
随着各地 2023 年統計數據發布完畢,國内城市的最新資金總量情況也浮出水面。第一财經記者根據各地官方數據梳理發現,截至 2023 年末,共有 54 個城市的本外币存款餘額超過 1 萬億元人民币,包括 26 個省會城市(含直轄市)、5 個計劃單列市,及 23 個地級市,它們是目前中國 " 最有錢 " 的城市。
根據央行數據,2023 年末全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币各項存款餘額爲 289.91 萬億元,同比增長 9.6%。54 個資金總量萬億級城市占到全國城市數量(691 個)的 7.8%,擁有的資金量(184.39 萬億元)則占到全國的 63.6%。
當然,這裏的存款不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居民儲蓄存款。央行統計的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分爲境内存款和境外存款,其中後者的份額較小,前者一般又分爲住戶存款、非金融企業存款、機關團體存款、财政性存款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隻有住戶存款才跟居民儲蓄存款範疇接近。不過,城市 " 有錢 " 意味着城市的發展能力強,也間接意味着本地居民的賺錢機會更多。
數據來源:各地政府部門公開數據 制圖:第一财經
54 個城市的資金總量規模大緻可分爲四檔。第一檔爲 10 萬億元以上級别城市,共有 3 個:北京、上海、深圳;第二檔爲 5 萬億~10 萬億元級别城市,共有 6 個:廣州、杭州、成都、南京、蘇州、重慶;第三檔爲 3 萬億~5 萬億元級别城市,也有 6 個:天津、武漢、西安、甯波、長沙、鄭州;剩餘 39 個都在 3 萬億元以下規模。
前 10 名城市的資金總量分化劇烈,第一名北京大約是第十名天津的 5.5 倍。北京、上海、深圳三市斷檔領先,其中,北京、上海的規模分别達 24.64 萬億、20.44 萬億元,是内地僅有的兩個 20 萬億級别超級資金大戶,合計擁有本外币存款餘額占到全國的 15% 以上。
北京是中國的金融監管中心、央行總行所在地,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和央行第二總部所在地,兩地幾乎包攬了所有全國性金融機構總部、絕大多數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包括兩個證券交易所),并分别擁有全國第一、第二多的上市公司。這些突出優勢決定了兩個城市必然具備最爲強大的資金吸附能力。而在兩個城市之間,上海與北京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機關團體存款這一分項上。原因很顯然,作爲首都,北京還聚集了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全國性社會團體。
深圳是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國第三大金融中心,同樣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衆多,并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截至去年末,深圳擁有 13.34 萬億元的資金總量,位居内地城市第三位。它和上海之間隔着将近一個杭州(第五名)的差距,同時比第四名廣州超出一個天津(第十名)還要多。
深圳的第三名是從如今的第四名廣州手裏 " 搶 " 下來的,而第五名杭州也正在逼近廣州。數據顯示,10 年前的 2013 年末,廣州已經擁有 3.38 萬億元的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同期,深圳這項 " 家底 " 爲 2.98 萬億元,杭州爲 2.22 萬億元。10 年之後,深圳遠遠反超了廣州,杭州落後的絕對值和百分比也大爲縮小。
一位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對第一财經記者分析,廣州在資金總量增長上大幅落後于深杭兩市,有三點原因:一是近些年深圳的金融業發展迅速,大型金融機構總部數量衆多,加上擁有深交所,綜合實力強大。而廣州錯失了一些發展金融業的機會,金融機構尤其是全國性金融交易平台缺乏,導緻金融業總體實力平平。二是深圳、杭州兩地抓住了互聯網産業、數字經濟的爆發機會,培育出更多、更強的科創類上市公司,同時集聚了大量風投資本。三是廣州雖然是廣東省會,但在省内的經濟首位度弱,其他城市分流嚴重,何況有深圳這一全國性金融中心存在。相比之下,杭州在浙江省的經濟首位度強,資金吸聚力自然也強。
意識到危機的廣州正在積極補長短闆。比如,在培育上市企業方面,廣州市正全面發力,去年新增上市企業 10 家,總數達到 155 家。雖然跟深圳、杭州還有差距,但已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此外,廣州市于 2021 年獲批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作爲全國性的金融交易平台,廣州期交所有望成爲廣州的資金吸附利器。
事實上,緣于長期以來 " 強首府 " 的發展模式,省會城市的資金吸附能力是普遍強于省内其他城市的。全國 31 個省會城市(含直轄市,港澳台除外)中的 26 個,資金總量在萬億元以上,占到全部萬億資金城市的一半左右。這一點在第六名成都和第七名南京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作爲排名第五的經濟大省,四川省隻有成都一個城市入圍 " 資金總量 54 強 ";蘇州的 GDP 比南京高一大截,資金總量卻比南京少,排名全國第八。
第九、第十名爲直轄市重慶和天津。截至 2023 年末,二者的資金總量分别爲 5.356 萬億、4.45 萬億元,比 " 全國最強地級市 " 蘇州(5.36 萬億)還少,似乎與它們的直轄市地位并不相稱。上述區域經濟專家認爲,這其實有一定的誤解。因爲二者雖然同爲直轄市,但在資金吸附能力上顯然與具備先天優勢的另兩大直轄市北京、上海無法同日而語。對渝、津兩地而言,當務之急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經濟活力和能級,增強金融 " 造血 "" 輸血 " 能力。
從 54 個萬億級資金城市的分布區域來看,國家 " 十四五 " 規劃提到的 19 個城市群中的 17 個均有分布,隻有呼包鄂榆、甯夏沿黃兩大城市群沒有上榜。如果按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經濟區域來劃分,則四大區域各有 36、6、8、4 個城市上榜,東部地區遙遙領先。而從區域資金龍頭城市的體量能級來看,東部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中部的武漢,西部的成都、重慶,都是各自區域當仁不讓的金融中心;東北地區的沈陽略勝一籌,大連、長春、哈爾濱與它的差距不大。
不同城市 " 有多少錢 " 的差距,更甚于不同區域有多少 " 有錢城市 " 的差距。記者統計發現,東部城市擁有的資金總量約爲 243.8 萬億元,占到全國的 84.1% 左右;其他三個區域的合計總量約爲 46.11 萬億,僅占 15.9% 左右。顯然,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爲核心的東部地區的經濟更活躍,資金要素供給能力更爲強大。
從省份來看,全國 26 個省份(不含港澳台)擁有萬億級資金城市,海南、青海、内蒙古、甯夏、西藏是僅有 5 個沒有萬億級資金城市的省份。
進一步分析,四大直轄市之外,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四省位列萬億級資金城市數量前四名,分别擁有 9、7、5、5 個萬億級資金城市。其他隻有河北(4 個)、福建(3 個)、遼甯(2 個)三省的數量超過 1 個。
在資金總量上,省域四強的前三名相差不大,第四名山東則不在一個量級。具體來看,廣東總量爲 28.58 萬億元,超過了北京;江蘇總量爲 21.87 萬億元,超過上海;浙江總量爲 19.74 萬億元,比上海略少;山東總量隻有 9.28 萬億元,比深圳市還少 4 萬億元左右。
從城市資金總量的增長速度,可以大緻判斷城市近期的發展狀況。雖然影響一個城市本外币各項存款餘額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出現城市 GDP 增長較快、資金總量增長卻明顯偏慢的情況,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城市的經濟增長質量有待提升。
54 個萬億級資金城市的資金總量平均同比增速爲 9.92%,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6%)。其中 27 個的增速高于全國,1 個持平,26 個低于全國。增速最高的城市爲佛山(15.7%),并列最低的爲珠海(3.3%)和蘭州。增速水平跟資金規模關系不大,例如資金總量高居第一的北京的增速達到了 12.8%,高于全國 3.2 個百分點;而資金總量排第 52 位的蘭州的增速,低于全國 6.3 個百分點。
去年全國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餘額增勢較前年有所放緩,也體現在萬億級資金城市群體身上。一位長期從事金融市場研究的人士告訴記者,去年與股票基金相關的非銀存款及與海外投資相關的外币存款降幅較大,對資金總量增速的拖累明顯。在這方面,金融市場發達和外商投資較多的一、二線城市受到的影響更大,三、四線城市所受影響反而更小。但去年北京的本外币存款增速較高,跟北京作爲央行總部所在城市的金融中心勢能有較大關系。
再從區域角度觀察,可以發現,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城市的資金增速普遍較高,28 個增速高于或持平于全國的城市中,有 13 個位于長三角;而在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26 個城市中,14 個位于中西部和東北。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城市的資金總量增速高于 GDP 增速,這與全國的情況相一緻。
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雖然不是居民個人存款,但也不妨礙從人均角度考察一個城市的 " 含金量 "。根據記者統計,截至 2023 年末,54 個萬億級資金城市的人均資金擁有量爲 30.34 萬元。其中,北京市以人均擁有 112.82 萬元高居第一,上海 82.57 萬元排名第二,深圳 75.5 萬元排名第三。其他排名靠前的城市還有:杭州 62.69 萬元,南京 57.19 萬元,珠海 49.18 萬元,廣州 46.23 萬元,蘇州 41.54 萬元。
蘇州是資金總量上的 " 最強地級市 ",珠海則是人均 " 含金量 " 上的 " 最強地級市 "。對照各地商品住宅市場價格可以發現,人均擁有資金量靠前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國房價排名靠前的城市。由于部分城市尚未公布 2023 年人口數據,該項計算中人口數據均取 2022 年末常住人口數。
前述區域經濟專家指出,珠海的人均 " 含金量 " 耀眼,毗鄰澳門的區位優勢是重要原因。同時,作爲經濟特區,其 2022 年末常住人口隻有 247.7 萬人,是 54 個資金萬億城市中最低的,在它身前最近的烏魯木齊也有 408.2 萬人。位于珠海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内地與澳門合作的國家級平台,在澳門特區政府 2024 年财政年度施政報告中,42 次提到 " 合作區 ",15 次提到 " 橫琴 "。不久前的 3 月 1 日零時,橫琴合作區正式封關運行,橫琴和珠海的發展又步入一個新階段。
如前所述,一個城市要想做大資金總量規模,除了夯實擴充經濟基本盤,聚集盡可能多的金融機構總部和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另一大途徑是培育更多的上市公司。大型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的布局取決于國家規劃安排,新設金融機構的增量也十分有限,隻有增加上市公司這塊發揮空間巨大,也因此成爲近年來各地積極争奪的焦點。
數據證明,城市資金總量跟所擁有上市公司的數量高度正相關。第一财經記者統計發現,2023 年資金總量前 10 名的城市,其中 8 個也是 A 股上市公司數量前 10 名,分别是:北京 475 家、上海 446 家、深圳 425 家、杭州 228 家、蘇州 217 家、廣州 155 家、南京 124 家、成都 118 家。資金總量前 15 名城市中的重慶、武漢、甯波、長沙,也是 A 股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列的城市。
近年來,地方政府紛紛發力企業上市工程。記者梳理發現,過去 3 年内,GDP 排名全國前 30 位的城市,幾乎都提出了推動企業上市的目标,出台了系列針對性政策。其中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北京、上海、深圳,在這方面的動作更早。
早在 2018 年,北京市就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上市發展的意見》。去年 9 月,北京市再次發文,《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 年)》着重提及扶持企業上市有關工作。作爲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的誕生地,上海在鼓勵和培育企業上市方面的許多做法,是其他城市學習借鑒的範本。尤其是在上交所科創闆設立後,上海市大力支持本地科創類企業上市,甚至提出了 " 應科盡科 " 的原則。深圳市在扶持企業上市方面也有許多開創性做法,比如在 2018 年當地上市公司發生 " 質押危機 " 的系統性風險時,率先對上市公司進行政策性纾困,後來這一成功做法保留至今。
江蘇省對推動企業上市一向态度積極,最近三年,江蘇省、市層面先後推出一系列扶持企業上市的政策措施,近兩年新增 A 股上市公司數量均拔得省域頭籌。浙江省在這方面甚至比江蘇還早發力,2017 年就啓動了扶持企業上市的 " 鳳凰行動 ",近幾年新增 A 股上市公司數量僅次于江蘇。湖北省爲了扭轉上市公司數量增長緩慢的不利局面,從 2016 年起密集發布引導扶持政策,立志打造中部資本市場高地。
此外,成都市正在加快擴增上市公司規模,去年提出推動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 " 儲備一批、改制一批、輔導一批、申報一批、上市一批 ";合肥市于 2022 年啓動 " 創投城市計劃 ",積極培育上市資源;廣州、重慶、長沙、西安等城市,也出台了類似推動措施。各地對資金總量的争奪,正在推動企業上市這一戰場激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