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牛蘋果、1000 萬元、幼兒園。
這 3 個名詞,可能構成了不少地産人對于潘石屹老家天水的印象。現在,需要再加一個圖書館,确切的說法是國内首家零碳圖書館。
4 月 7 日,甘肅天水馬跑泉鎮石咀村,潘石屹祖宅所在地,近百年的老建築改造之後,變身爲一家公益圖書館。項目面積不大,一棟不到 800 平方米的白色小樓,在一片素色的西北村落建築中很是清新。
由百年老建築改建的公益圖書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夢妤 攝
提起潘石屹,當地人的第一反應多是疫情期間他給天水的 1000 萬元捐助。抛開資本市場的非議," 他确實爲家鄉做了點事兒 " 是不少當地人對他的評價。
作爲石咀村走出的名人,潘石屹這幾年以 SOHO 中國基金會的名義爲村裏帶來了兩座顔值派建築,除了這次改建的圖書館,還有一座像城堡一樣的幼兒園,總投資 5000 萬元左右。兩處建築全部出自日本建築師迫慶一郎之手,這個被媒體同行昵稱爲 " 回字形設計的男人 ",鼎鼎大名的北京像素、建外 SOHO 等也都是他的作品。
主辦方對于這次儀式十分重視,麥積區區委書記康泰來和區委宣傳部相關領導,設計方、建設方,SOHO 中國新任 CEO 錢霆、副總裁黃虹宇等人,以及潘石屹的父親潘詩林和他的兩位兄弟悉數來到現場,潘石屹全程線上參與。
潘石屹的父親潘詩林(左 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夢妤 攝
潘老爺子當天興緻很高,見誰都是笑眯眯的樣子,上台接收了來自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題寫的 " 同根同源,潘氏一家 " 條幅,并回贈了自己手書的 " 人類一家,世界和平 " 條幅。
地産大佬的成長地,對很多第一次來的人說,處處都充滿了好奇的色彩。沿着圖書館外的道路行走,不出意外," 潘記 " 是不少小店的招牌。不過這倒不是因爲潘石屹本人,根據村民的說法,潘姓在村裏屬于大姓。村裏有不少面館、小飯店,以及物流站、超市、學校,還有正在建設中的新大樓。
石咀村挂着 " 潘記 " 招牌的面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夢妤 攝
" 我們這兒(配套)很齊全,孫女在路口上幼兒園,一會兒放學去接了回來,生活節奏比較慢 "" 他(潘石屹)這兩年沒回來,我們還是挺感謝他 "" 圖書館解決了一些就業問題 "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幾位在家門口洗衣服、曬太陽的老人閑聊了幾句,面對原汁原味的當地方言,還多虧了路過的一位剛放學的小朋友翻譯。
前幾年,潘石屹回老家時發過一系列微博,其中說自己家 " 過去是大戶人家的豪宅,今天看陰冷潮濕,是村上最差的房子 "。
而現在看,不得不說,潘石屹将自己工作中的 " 朋友圈 " 團隊也帶回了老家,使得這個環山的小山村有了許多不一樣的元素。比如設計,繼續請來迫慶一郎;比如建設,請來北京城建亞泰;比如技術,請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迫慶一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 我在天水的第一個項目是幼兒園,那個時候是設計比賽,好運氣拿到了那個項目,這個項目(圖書館)是委托我們設計。對我來說,内容越豐富,我越高興。改造這種老房子的項目是第一次,所以我很高興;零碳圖書館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所以又高興了一次。"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科環能總監張亮則透露,零能耗建築其實是一種特定的建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建築不能太大,1500 平方米是一條邊界線。再大的話,無論怎麽樣采用保溫形式,采用更加節能的外窗等,都很難把能耗降下來。
石咀村正在建設中的新大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夢妤 攝
雖然關于潘石屹的争議很多,但在 ESG 這件事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他本人和 SOHO 中國的一些努力。
潘石屹之前曾在微博感慨過來自潘集寨學校的學生,離學校 27 裏山路,要坐拖拉機然後翻山回家,500 多棵蘋果樹是家裏的收入來源," 學點知識對她來說多麽不容易 "。
根據 SOHO 中國的說法,這座圖書館對周邊居民免費開放,他們想傳遞的環保理念是:一座坐落在西北大山裏的圖書館,也能成爲人類走向碳中和、建設美好地球的一分子。
圖書館雖然也無法承載太多,但有些事情,總是要有人慢慢做的。
【每經房産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号 Real-estate-Circle】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