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 / 文 許多海内外學者都認爲,人口老齡化必然導緻我國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明顯下降。例如,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專家團隊近期預測我國的潛在增長率在 2030 年前可能會降至 3% 左右。直觀來看,讓越來越少的勞動人口供養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确是一大難題。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是勞動力數量增長和勞動生産率增長之和,所以,勞動力數量的萎縮,如果沒有勞動生産率的提升來抵消的話,确實會降低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我國就有可能出現 " 未富先老 " 的問題,這将給财政資源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壓力。然而,這些擔憂言過其實。
筆者認爲,盡管随着人口老齡化,我國勞動力數量将不斷減少,但由于新生代的營養和教育程度比老一代人有大幅提高,我國勞動力的質量将顯著提升。也就是說,我國的人力資本存量在未來 10 年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加速增長,這必将爲科技創新奠定更堅實的人才基礎,從而促進全要素生産率和勞動生産率的同步提升。在這裏,筆者通過兩組數據的組合來探尋中國勞動力教育水平的變化。第一組數據來自 Barro-Lee 數據庫,這是國際教育統計最常用的來源之一。這組數據展現了 1950 — 2010 年期間,按年齡組的受教育程度,并預測了 2015 — 2040 年不同年齡組分别的受教育程度。由于這一數據隻更新到 2010 年,筆者補充了第二組數據,也就是世界銀行 1970 — 2017 年的總入學率數據,以跟蹤 2010 年後我國勞動力人口教育水平的變化。數據顯示,自 1950 年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64 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在不斷提高的,從 1990 年的 6.5 年上升到 2010 年的 8.3 年,并預計在 2030 年和 2040 年分别上升到 9.9 年和 10.9 年。我國的人口普查數據與世界銀行的數據略有出入,但同樣呈現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增長的趨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2020 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從 2010 年的 9.67 年提高至 10.75 年。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來自兩大因素。首要是旨在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支持。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由于更多的人進入中學并完成了中學教育,僅有小學文憑的人口比例開始下降。而 1986 年開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對普及中小學教育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沒有受過教育和僅受過小學教育的人口比例的下降,受過中學教育的人口比例上升。近年來,政府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快速提高高等教育入學率,去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升至 60%,是 20 年前的 4 倍多,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因此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人口比重必将持續上升。第二個因素來自 " 低退—高進 " 效應。随着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老員工退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年輕一代開始參加工作,勞動力整體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必将不斷提高。根據相關數據估計,從目前到 2030 年,每 10 名受教育年限低于 8 年的老一代員工退出勞動力市場,将有 15 名受教育年限超過 14 年的年輕一代員工替代他們。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将抵消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數量減少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将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考慮在内的人力資本在未來 10 年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加速增長。 這将爲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奠定更堅實的人才基礎。隻要堅定不移地深化市場化方向的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就能提振市場主體的信心,激發大家的創新活力,從而促進經濟回歸到 6% 以上的健康可持續的增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