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彥舟
粉絲與正主永遠在相愛相殺的路上。
前幾天,電視劇《一念關山》發布首支預告和角色海報,劉詩詩的粉絲坐不住了。
也許是因爲當年《步步驚心》裏若曦的形象過于深入人心,大衆對于劉詩詩飾演的古裝角色的聲線期待也在不知不覺中向「若曦」看齊。
許多粉絲看完預告片之後,認爲劉詩詩的配音聲線過粗且太過有力,不是那麽地貼合「任如意」這個角色,擔心會影響整部劇的觀感。于是,粉絲們紛紛跑去工作室微博下留言評論,又或者直接發微博艾特工作室,希望能夠讓她使用「原音配音」,以保證劇的質量和角色完成度。
但從工作室一直「裝死」的狀态來看,他們選擇了對于粉絲的要求進行冷處理。
真正的惡性關系從這裏開始。
粉絲們不滿工作室「裝死」,于是繼續通過超話發帖、實時廣場發「大字報」等行爲給沉默的工作室施壓,擴大了整件事情的曝光率,讓原本隻是「自家」的問題進入到更多人的視野,上升成爲公共場域裏讨論的話題。随後,# 劉詩詩古偶原聲率 #、# 劉詩詩原音 vs 配音 #、# 劉詩詩替身 # 等相關詞條沖上熱搜,有關劉詩詩全部作品的配音情況數據也被整理了出來。
從上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劉詩詩的十部現代戲均使用原聲,而六部古裝劇卻全都使用了配音。換句話說,劉詩詩作品的原聲率 62.5%,其中古偶原聲率爲 0%。
雖說使用原聲與否要看影視作品的實際需要,但「古偶原聲率爲零」這樣的話題出現在大衆視野,顯然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對家」或是帶有刻闆印象的人會将其歸因爲「不敬業」、「不專業」,這樣的節奏和輿論對藝人就非常不利。
而粉絲們,尤其是事業粉,就會繼續将自家藝人被黑的根本原因歸結爲藝人團隊的不作爲——「不注重反黑」、「公關差」是工作室微博底下最常見的評論。
當「看不上但拿你毫無辦法」的無奈、不滿和怨氣逐漸加重,信任危機降臨,粉絲與藝人之間的距離就被悄無聲息地拉大。
這樣的内部矛盾時有發生。回顧以往種種情況,1 号認爲,粉絲對藝人團隊的不滿基本可以歸爲以下幾類:
第一, 工作室營業不積極。不及時更新行程、活動出圖慢,有的工作室發的物料(包括精修圖、廣告拍攝、vlog 等)比藝人少也會挨罵。
第二,團隊公關不到位。對于突發性事件或者故意抹黑行爲,粉絲認爲團隊沒有及時給出回應,讓輿論持續發酵,對正主的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從而影響其接戲、商務活動等等。
第三,業務能力嚴重失衡。比如今年的微博之夜,唐嫣遲到被攔在會場之外,她的團隊就因沒處理好兩場活動的時間被罵上了熱搜。由于團隊沒做好工作銜接,不僅事先準備的高定禮服沒有得到曝光,而且得罪了微博之夜的主辦方、沖擊了另一場直播活動的品牌方,粉絲的滿心期待也落空,這樣的重大失誤自然會受到聲讨。
内部互掐,問題究竟出在誰的身上?是粉絲管太多還是藝人太佛系?
藝人生存法則
在原有的基礎上,添上一條:别惹粉絲。
2019 年及之前,圈内藝人們的生存法則是:少說話,多拍戲,少立人設,多塑角色,踏實工作,謹言慎行。畢竟,對于演員來說,真正的陣地是片場,而不是網絡。
但近幾年,粉圈一再擴大,更多的人、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藝人身上,藝人及其團隊如履薄冰。
「别惹粉絲」,成爲了圈内心照不宣的默契與共識。
前段時間,虞書欣發長文回應粉絲針對「工作室營業不積極」的控訴。引起粉絲不滿的原因,無非認爲工作室不上心、工作能力參差不齊、宣發和物料都不到位 …… 這些都讓粉絲覺得自家藝人受了委屈,其事業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希望這些訴求得到公司重視。
小作文回應可以總結爲以下幾點:
1. 自己和工作人員相處融洽,對他們很滿意,不想因爲粉絲的争論而影響到良好的工作氛圍;
2. 解釋了工作室物料少的原因——不是因爲工作室不發,而是因爲自己搶先發了;
3. 希望粉絲給自己留出私人空間,私人的時間不想時刻都要面對鏡頭。
這條微博還算條理清晰地回應了粉絲的諸多質疑,并勸導粉絲不要攻擊身邊的工作人員。可盡管路人看了覺得很合理、沒問題,但粉絲仍不買賬,繼續輪番「敲打」工作室和工作人員微博。最後,在工作室發文進行道歉以後,這場粉絲與藝人的争端才基本平息。
此次事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虞書欣的身份——選秀節目出道,即最初是靠粉絲打投獲取曝光度的。所以在粉絲看來,自家藝人人氣高,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和苦勞,而正主發文,多少有點「背刺」的意味,讓人無法接受。
這種坦誠到有些低姿态的懇談,确實也讓人讀出「無可奈何」的意味。
對于粉絲攻擊同事這件事,藝人本身是感到很困擾的,但是粉絲老打着「爲你好」的旗号,所以話又不能說得太滿、太重,所以隻能想盡辦法調和折中。
「别惹粉絲」,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流量藝人對粉絲的依賴和妥協。
粉絲行爲誰來買單
粉絲行爲偶像買單,似乎是一種「神邏輯」。
「買單」,簡單來說就是負責、擔責。而粉絲群體是自發形成和産生的,偶像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的權利。從偶像的角度來說,他們更趨于被動,粉絲呈現怎樣的狀态是不可控的。
圖源:DT 财經
出于種種原因,藝人極少數情況會對粉絲提出要求,甚至批評。勤懇工作、注意個人形象,沒招誰惹誰,突然沖出來一群粉絲四處挑起矛盾。而被招惹的人,往往會用語言暴力報複,以此來獲得快感。
從始至終,藝人似乎都在被「強制消費」。
但藝人有沒有正确引導粉絲的責任呢?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用在粉絲與偶像的關系上非常适宜。偶像是被「粉絲經濟」供養的一批人,如果沒有粉絲支持,他們就沒有經濟價值,很難在行業中生存。然而,如果缺乏理智的粉絲四處得罪同行,敗壞路人觀感,損害自家形象,但藝人卻毫不作爲,那就得做好爲自己未盡的引導責任而承擔後果的準備。
作爲公衆人物,藝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關注,并且會被無限放大。因此,在與粉絲互動時,偶像應該給予正确的引導,積極引導粉絲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行爲準則,以避免粉絲行爲極端化。
2021 年 8 月 25 日,趙麗穎在社交平台上發文,回應近期「粉絲對立」事件。
對立的原因很簡單:由于趙麗穎和王一博合作的《有翡》口碑平平,趙麗穎粉絲認爲是男主沒有支撐起男主的角色而拖了後腿,連帶着趙麗穎的演技也受到質疑。所以對于當時網傳兩人即将二搭的消息十分不滿,便以全體更換頭像的方式以抵制兩人的二搭。
這場由粉絲引戰而起的鬧劇讓趙麗穎方受到了很大的波及。不僅粉絲後援會賬号被禁言,就連趙麗穎的工作室賬号也被禁言 15 天。但如果在事情鬧大之前,雙方藝人及時能出面做出正确的引導,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你可以說某個藝人沒盡到引導義務,但你不能讓 TA 來爲飯圈大戰「背鍋」。
畸形的雙向奔赴
藝人與粉絲,本該是美好的雙向奔赴。
社交媒體平台,是雙方進行互動的關鍵之一。通過點贊、評論等互動的行爲,藝人可以與自家粉絲保持較爲親密的聯系,從而增加曝光度、增強自己品牌的關注度。同時,這種互動也有利于職業生涯發展,因爲粉絲的好評、好評就意味着影響力的增長。
這樣的關系中,粉絲的活躍程度本該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現階段,粉絲心理已經從從簡單的「追星滿足」上升到了「圈層文化的聚合」,他們不僅僅是爲自己心愛的明星粉,在很多時候還會與其他粉絲們組成團隊合作進行文化創作、社會活動等各方面的工作。通過這些努力,他們能夠将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整個行業的發展相互契合。
如此一來,藝人往往能夠獲得自強、勤奮、敬業等其他美德等「品牌符号」,同時也會成爲粉絲和觀衆的喜愛的市場受衆和消費對象;對于粉絲們而言,他們能夠在這種關系中獲得自豪感、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爲什麽這段關系會變形?爲什麽「偶像」被物化得如此徹底?
因爲粉絲開始不滿足于僅僅仰望,因爲藝人們集體失聲、奉行着這套「不出錯」的生存法則——少表達、不表達。他們選擇不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間接地減少了自己展現在公衆面前的「生命力」。
樂評人「呆若木一」說:「現在的明星都愛用低智化的内容來占領公衆視野——發幾張精修美圖,今天參加了什麽活動,明天接了什麽代言,後天穿了什麽衣服,很安全,很美麗,很塑料,難道他們指望這些東西能夠産出什麽像樣的粉絲的文化嗎?」
也正是因爲粉絲們看到的都是表層化、低智化的内容,所以他們才渴望更多地進入偶像們的生活進行指指點點。當這種喜愛逐漸轉化爲占有欲、掌控欲,裂痕便出現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粉絲還能産出什麽樣的粉絲文化?是打榜,是控評,還是今天爲了番位明争暗鬥、明天爲了一張生圖和對家吵得不可開交?
當代粉絲文化的病态,是這麽多年以來,明星、粉絲、市場共同導緻的。明星需要流量,粉絲就集體被數據蒙住雙眼,自我感動,和别人打得頭破血流,控評、反黑、舉報、甚至網暴。到最後,流量明星成了衆矢之的,粉絲們眼看他起高樓,再看他樓塌了。
鐵打的粉絲,流水的流量明星。如今的粉絲與偶像,正在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