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時不時出現的疫情,讓出門玩耍、運動、社交,有時都變得有些奢侈。還有沒有一種力量能夠充沛孩子的身心?有,那就是藝術。尤其是當下,藝術對于孩子的生命力和感受力尤為重要。最近,一場專為孩子們舉辦的藝術展彙聚了 1000 多件作品,它們的創作者也囊括了幼兒園到高中的孩子。這些充滿了童真、童趣的作品,不僅是一次藝術的享受,也是一次思想的交流。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 Luna 編丨 Leon
疫情後的孩子真的是太難了。
前段時間,哥大等很多專業機構都發布了新的研究報告,發現疫情之後,孩子們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比之前多了不少。長期的壓力之下,很多孩子都變得蔫蔫的。
" 上學沒幾年,疫情就三年 ",這種狀态下,孩子的生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了。
動不動在家呆一天,不怎麼和同齡人一起玩,不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肯定不算生機勃勃。生命力是一個全身心調動起來的狀态,充滿能量,甚至能給别人 " 充電 "。
怎樣才能有充盈的生命力?
每個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不過,藝術可以說是适合大多數孩子的一個方法。除了逛各種美術館,孩子參與藝術創作還可以畫畫,甚至是剪貼畫、折紙、捏陶偶等等。
很多家長曾和外灘君說,自己會經常帶孩子去看展,有的給孩子報名了可以參與創作的體驗課,也有家長自己常常和孩子一起采風、畫畫、做模型。
但是這一輪的疫情一來,出門變成了一趟不太容易的事,就算做好了核酸,也會有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
在這個時期,或許參加一場線上的藝術展,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周六(12 月 10 日),文藝氣息濃郁的耀中耀華就把孩子們的藝術創作搬到了線上。恰逢耀中耀華90 周年慶,這次展覽不僅是孩子們創作的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同齡人之間的創意交流。不僅專為孩子們創辦,也為小觀衆和小創作者搭建了一座橋梁。
從幼兒園到高中,上千幅創意作品
是同齡人的思想交流
其實,線上觀展的形式大家并不陌生。打開小紅書,就能看到滿屏推薦列表,從故宮博物院到大英博物館,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到盧浮宮,各種經典館藏都可以看到。
不過有時候,太專業了也有煩惱。沒有解說和引導,孩子們可能看不懂,觀看的興緻也不高,家長也頭疼,該怎麼教孩子看這些經典之作。
實際上,除了名家經典,孩子同樣可以欣賞來自同齡人的作品。畢加索就曾說過:" 學會像一個六歲的孩子那樣畫畫,用了我一生的時間。" 藝術不是理性的疊加,本身就是創作者生命力的體現,來自孩子的作品,創意未必遜色于大家。
這周六,一場由孩子們打造作品,并且專為孩子設計的線上藝術嘉年華,将由耀中耀華進行現場直播。這次藝術嘉年華彙集了上千件藝術品,創作者們從幼兒園到 12 年級,各個年齡段都有。
在直播現場,北京耀中耀華的孩子們将用中英文帶領大家,深度雲遊在北京耀華校區陳列的實體藝術展覽。(移步文末,可掃碼預約!)
孩子們在作品中體現的 " 童言童語 ",不僅是靈感的大爆發,也能給同齡人帶來想象力上的碰撞。
其實,看過一部分 " 預展 " 後,從幼兒園孩子的作品開始,外灘君就一直處于震撼的狀态。
幼兒園和 1、2 年級的小 " 豆丁 " 字還不認識幾個,也能 " 搞 " 藝術嗎?是不是特别有天賦的孩子才能做到?這也是外灘君一開始的想法。
但是" 病毒 "這件作品完全出乎人意料。對這些小 " 豆丁 " 來說,畫出 " 惟妙惟肖 " 的作品很難,但是用各種材料拼一件出來,就變得容易了很多。
而且最後的成品很容易理解,就算同樣是幼兒園的孩子也能一眼看出來用了哪些材料:泡沫球、吸管、一次性叉子等等。
不過對小觀衆們來說,這件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還不在于看懂,而是 " 我也可以做 " 的想法,也打破了家長對藝術創作很 " 費 " 錢的印象。
很多家長和外灘君聊過,孩子的畫筆、顔料、畫紙都有要求,每次都要興師動衆地準備一番。但實際上,藝術也可以很簡單,哪怕是生活中随處可見的材料,甚至是 " 垃圾 " 都可以成為孩子創作的原材料。
同樣材料很簡單的,但是很有 " 靈性 " 的,還有" 非洲部落 "和" 荷魯斯之眼 "。隻需要用彩紙剪出特定的形狀,再拼貼到紙上,就算是幼兒園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藝術,有時候真的不需要太複雜,創意比技巧更重要。
不過這時候可能有人要說了,小孩子的作品童趣一點挺好的,可再長大一些,總不能還是隻會做 " 幼稚 " 的東西吧?什麼時候才能讓孩子畫得 " 像 " 一點?
這個觀點,對,但也不完全對。
不可否認,孩子年紀往上長,能學會的藝術技巧肯定是越來越多的。
日本教育家、畫家鳥居昭美就曾總結過:
1~3 歲,孩子們的能力有限,隻能畫畫線條或圓圈,有時一張看起來全是線和圈的畫,其實蘊藏着一個幻想的故事;
4~8 歲,孩子們不會按照自己看到的畫,而是按照自己的認知和感興趣的點來畫;
到了 9 歲,孩子的觀察才會向成人靠攏,畫變得寫實起來。
比如這次藝術嘉年華有一部分剪紙作品,有的孩子用剪紙剪出高鐵、城市,有的孩子剪出了和小狗一起讀書的場景。上色的方法也變得更加複雜了。
但前面那個觀點不正确的地方在于,能不能畫 " 像 " 隻是評價藝術作品的一個标準。孩子們的藝術創作還有很多值得欣賞之處。
四川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李傑曾撰文說過,在藝術教育中,等孩子到了學齡期,藝術的通識性、對話性和日常性就被類似 " 特長 " 或 " 技藝 " 的功利性所替代。
換句話說,大人總希望孩子畫出 " 像 " 的作品、" 好 " 的作品,其實是在消費孩子的童年,在奪走他們的生命力。
看過這次藝術嘉年華的作品後,外灘君有個感受,哪怕是技巧更複雜的作品裡,孩子們也沒有在追求要不要畫 " 像 ",而小觀衆們,可能也更能理解同齡人的想法。
比如這副畫畫的是水下的少女,有些人可能覺得上色還很粗糙。
但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未必是這樣:畫中人衣服上是不是碎鑽?她梳的是好日常的丸子頭!
也有的孩子會覺得這副作品,就是單純的美,水下通透的美。也會有孩子覺得,水下的場景能體現青春期一些不被人理解的孤獨、苦惱,這些情緒有時卻會被成年人看輕。
還有這副由 12 年級學生創作的《自畫像》。
乍一看,這自畫像沒有想象的那麼 " 形似 ",但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把它和作者本人放在一起,就會發現很有神韻。甚至會讓觀看作品的孩子也更加自信一些," 原來我自己也可以成為作品的主角!"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這六副小作品都用了不一樣的技巧,有的是素描,有的是線條,有的是版畫,有的甚至是鐵絲凹的。可能有的孩子還沒接觸過這些技巧,有的可能已經有一些基礎,而這麼一幅作品擺在眼前,可能就會讓他們對創作技巧有更多的想法。
觀看一次同齡人的畫展,對孩子來說,絕不僅僅是看一次作品集。尤其是在直播解說的幫助下,這樣的觀看更像一次創意和想法的交流。而同齡人能做到的事情,也會激發孩子對藝術的創作熱情,這也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
當我們談論藝術,比技巧更重要的
是教會孩子勇氣與堅持
在看過預展之後,外灘君隐隐感受到,這些作品中除了孩子們鮮活的創意,還有其他什麼在支持。孩子的生命力除了熱情,還有其他更沉穩的内涵。
在和煙台耀華國際教育學校執教 20 多年的顧龍梅老師交流之後,外灘君終于找到了那個答案——
" 不管以後孩子朝什麼專業發展,他們現在學習藝術最重要的就是,在欣賞美的基礎上,有勇氣正确地使用繪畫工具材料,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中學習技巧,并且還能将藝術課上的技能學以緻用。"
也就是說,是創作過程中孩子們嘗試的勇氣和堅持的毅力,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堅韌。
在耀中耀華的課堂上,外灘君也看到了,藝術是怎樣賦予孩子生命力的。
比如 1~2 年級,有一節課主題是《城堡》,需要孩子們利用方形紙,積少成多,搭建城堡。
在講解的過程中,老師會用雙語介紹方形單獨紋樣的制作步驟:借用各種圖形、線條、馬克筆、尺子設計創意造型,再用彩色筆裝飾,最後用切紙機剪切。最後,孩子們的作品将共同建造一座大城堡。
一年級的 William 之前的作業圖色都還是亂亂的,可是一聽到一個個小方形可以建造城堡,他也認真了起來。為了把自己的小方塊塗好,成為城堡的一部分,他開始認真地畫線條和上色。
就是這看起來小小的轉變,其實是 William 藝術學習的一個契機,他開始嘗試自己原本不太擅長的步驟,這種勇氣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可貴的。
另外,還有一件讓外灘君印象深刻的作品,也來自煙台耀中小學部的小朋友。那就是由很多千紙鶴組成的《90 周年的夢想》。
在文字 "90+Dream" 的外面,貼滿了五彩斑斓的千紙鶴,這些是煙台耀華小學部所有孩子一起合作完成的。
孩子們最開始是從常用的蝴蝶元素想到了千紙鶴,結合千紙鶴祝福和許願涵義,讓他們把總數定在了 999 隻。而看到這幅作品,并疊下第 1000 隻的人,就可以許下願望。
999 隻千紙鶴,寫出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在課上,孩子們先和老師學習怎麼疊,為了提高效率,同學之間又互相幫助,已經學會的孩子教還不會的孩子。最終,整個小學部的同學一都參與了創作。
經曆了好幾堂課,作品終于完成了,對小學的孩子們來說并不簡單。但是這件作品,不僅給了他們成就感,也讓他們明白了堅持和合作的意義。
還有 2 年級的《昆蟲主題》,每次課堂孩子們都會進行自評或者小組互評,每個小組選出一件優秀作品進行展示。不僅被推選的孩子能夠得到綠卡獎勵,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知道往哪個方向努力,迎頭趕上,超越自己。
在耀中耀華,其實藝術團的老師們也都贊同,要評價孩子的藝術天賦和能力,有很多方面。其中,孩子是不是願意去挑戰,能不能夠堅持下來,不僅是學習藝術的必備品格,也是其他學習生活中的重要能力。
這個周六,家長們如果和孩子一起看這場線上藝術嘉年華直播的話,别忘了也講講這創作背後的故事,相信孩子會更理解堅韌的意義。
讓 " 童言童語 " 被更多人聽到,
藝術給孩子更多可能性
一個生命力充沛的孩子,還有什麼特點,那就是讓身邊的人也受到感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影響力。而藝術創作本身,同樣也成為孩子傳播影響力的方式。
别看孩子年紀小,他們的作品有時也很有力量。比如前段時間登上熱搜的畫家爸爸 " 抄襲 " 女兒的故事:
藝術家甲闆被女兒的一幅塗鴉打動,并以這個看起來很稚嫩的塗鴉為原型,創作了一系列囡兔兔的形象。一時間,也在網絡上受到了許多喜愛。短短兩個月時間,他從幾萬粉漲到了 300 萬粉,合作商品和展覽的邀約源源不斷。
很多時候,一說到藝術,大家腦海中就會想到一些很美的東西。但藝術遠遠不止這樣,藝術是思想的載體,是孩子的另一種聲音。
" 畢竟藝術作品是傳情達意的一種表現方式。" 顧龍梅老師這樣告訴外灘君。這也是為什麼,在耀中耀華,藝術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師們最看重的還是孩子們的感受和想法。說出自己的想法,是最能打動其他人的。
就比如 AI 繪畫,前段時間被讨論得沸沸揚揚,外灘君這次就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由北京耀中 7 年級孩子創作的"We Like to Move it!"
作品本身是圍繞校園欺淩展開的,但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孩子們把身體語言和人物設計結合到了一起,去反對校園欺淩。作品中還能感受到他們淩厲的鬥志,時刻準備好去戰勝任何形式的欺淩。
AI 創作的平面繪畫很美,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但孩子其實比 AI 有更豐富的藝術語言。當他們運用這種藝術的語言去表達的時候,往往會更加震撼,也更能鼓舞其他人。
通過藝術,耀中耀華的很多孩子還走得更遠,他們的生命力還在不斷延續。
今年從北京耀中畢業的孫胤熙和蘇榆暄就是這樣的例子。因為藝術而結緣的兩個女孩,相識七年,也做了七年的好朋友。
孫胤熙因為喜歡偶像,而漸漸對舞台産生了興趣,第一件作品《Rhythm of Light》就是以舞台設計為主題。她為嘻哈歌手選擇了熱情的紅色燈光,為 " 時代少年團 " 選擇了朝氣的粉色、熱情的黃色和穩重的黑色,為 " 新褲子樂隊 " 選擇了黑白兩色,代表他們安靜的外表和激情的音樂。
孫胤熙作品《Rhythm of Light》
這件作品,讓倫敦藝術學院的面試官都贊不絕口。
蘇榆暄則是從繪畫的愛好出發,專攻設計,六年以來,她抓住一切機會鍛煉,不管是學校的設計大賽,還是活動需要,都有她的身影在忙碌,海報和 LOGO 有不少都出自她手。臨近畢業,她還拉上好朋友孫胤熙一起設計了畢業年級的衛衣,給高中生涯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句号。
蘇榆暄作品《恐魚症》
如今,她們一個被倫敦藝術大學的室内設計專業錄取,一個被帕森斯藝術設計學院的傳媒設計專業錄取。兩人還約好,今後要用自己所學,為對方設計房子和設計婚禮。而她們也肯定會在各自的領域,幫助到更多的人。
藝術可以說是生命的源泉,疫情之後的孩子們,或許比過去更需要這口泉水的滋潤。
顧龍梅老師還有一段話也讓外灘君印象頗深。她說的是那些以後不打算學藝術專業的孩子," 不管孩子們以後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藝術課上學到的合作的力量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将伴随着他們。讓他們能夠有計劃地安排工作,與人合作,甚至可以運用審美法則,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确實,藝術并不獨屬于有繪畫天賦的孩子,而會豐富每個投身其中的孩子的生活體驗。讓他們現在能夠獲得充沛的生命力,也給他們的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活動預告
本周六(12 月 10 日),北京耀華校區陳列的實體藝術展覽,将由北京耀中耀華的學生進行中英雙語導覽。雖然疫情期間,大家無法實地觀看,但此次線上直播還将包括其他豐富内容,包括大咖講座、學生表演,以及耀中耀華老師的多種藝術工作坊。
掃描圖中二維碼
預約本次直播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