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半爸。
兒子小半新學期上初一,國慶前的初中生活,不僅讓他體驗到了全新的校園生活,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上初中和小學的巨大差異。
如果要爲這一個月的生活打上标簽,那就是:孩子覺得累,爸媽心疼娃。
一起來看看!
孩子覺得累
中秋節那天,我們回了爺爺奶奶家。老人總是想了解孫兒的近況,内心還存着小期待,希望聽到孩子說最近挺好。
吃飯的時候,爺爺就問起小半,開學一個月了,是不是已經适應了初中的新生活?
小半沒有絲毫遲疑,回答爺爺說:還沒有完全适應,初中和小學的差别還是相當大的。
接着,就開始訴起了苦:
首先,作業太多了。
除了第一周剛開學報到,各種新生事宜、班級事務讓老師們放了緩手。
從第二周開始,老師們就進入了狀态,作業量蹭蹭往上走,各科經常布置不同的練習卷。
作業量隻是其中一方面,作業的難度和要求相比小學,也有了提高。語文增加了每日摘抄,英語要求每日漢譯英,加上數學的錯題分析,都需要燒點腦才能完成。
課間寫作業成了常态,學校的晚自習時間,從晚飯後到九點放學,同學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趕作業。
其次,同學們都很優秀。
盡管小升初的主流是大搖号,但到了初中,小學成績好的孩子還是以各種篩選方式,被相對集中在了一起。
這比作業多,讓孩子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在小學高年級,遇到作文和數學練習卷碰到一起,作業量也不少。但在小半看,在小學班上,自己一直都是作業完成快,完成得早的孩子之一。
到了初中,同學們都太優秀,太自覺了。作業不但做得都很快,而且時間還抓得很緊。常常是剛吃完午飯或晚餐,許多同學就沖回教室,立即開始做作業。
一開始,小半還不以爲然,但後來看到老師在班級群裏分享了幾個同學的學習任務清單,也受到了觸動。
原來,這幾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每日學習計劃,除了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他們還會給自己安排一定時間進行閱讀、背單詞和思考,而且都是在校内時間完成的。
我嘴上給小半說,沒關系,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走就好。但私下也在感歎,上了初中總算也見識到了什麽是 " 别人家的孩子 "。
爸媽心疼娃
孩子們看到的是表象現象,作業多了,同學們非常努力。
但表象的背後,是初中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巨大差距。
小學的校内學習在雙減之後,作業量不多,考試也相對簡單。開始還不怎麽覺得,等連續幾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滿眼都是高分,家長和孩子對學習的壓力感就真降下來了。
成績沒有了區分度,一方面讓家長不太了解孩子的學業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學校也不好評估老師的教學質量。
再加上沒有了小升初的考核壓力,小學階段,不論是在校内還是校外,老師、家長和孩子就是一片祥和。
但到了初中,中考出口成績擺在那裏,家長會擔心孩子成爲被分流的那一半,學校要看中考的重點率,老師也有了中考成績的 KPI,氛圍自然是緊張了很多。
爲什麽作業會多?因爲各科老師都想孩子多花點時間在自己的學科上。
就像網上有家長吐槽的那樣,初中老師布置起作業來,感覺就好像其他科老師都不布置作業一樣。
爲什麽同學都更努力了?一方面,孩子到了初中是更懂事些了,更有自驅力了。另一方面,還是因爲老師對學習質量的要求提高了,外部的競争和驅動力也在加碼。
班主任會分享一些同學的每日學習任務清單,語文老師鼓勵同學們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做課堂筆記,英語老師要求同學按照衡水體改進自己的手寫,數學老師不僅讓同學有一個錯題本,還要準備一個好題本,把自己覺得有啓發的好題記錄在上面。
而且,中學老師可沒有小學老師那麽好通融。各項學習任務,要求細緻嚴格,完成的時間交待明确,權威感滿滿。
家長群裏也是安安靜靜的,除了剛開始有零星幾個感謝老師的場面話,就沒看到家長問有什麽不清楚的地方。
這就是新初一之新體驗,老師較真了,家長上道了。
一方面,相比小學,初中老師的要求有點多,有點細,有點嚴,但 no pains, no gains,能學到東西,這種壓力還是可接受的,老師們也不容易。
另一方面,初中的學習,無論是在校時間、學科難度、課程量和作業量,都和小學都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特别是新初一,全新的環境,沒有過渡期,開學後很快就換擋進入快車道。
會有些心疼孩子。
爲人父母,心理大抵都是類似的吧,孩子不努力的時候,會希望他能多努力一些,期待他能多些自驅力。
然後,當孩子開始自雞,分秒必争的時候。看着也就才 12 歲剛一輪的娃,離家早了,回家晚了,作爸媽的,嘴上不說,心裏哪個不心疼呢。
整個九月,小半每天放學都已經九點過了,我就和他聊幾句和新同學、新老師有沒有什麽互動。此外,就是讨論他感興趣的各種新聞,例如俄烏互相炸對方高級将領,華爲如何瞞天過海發了 5G 新手機啥的。
剩下的時間本就不多,就留給他看看自己喜歡的書和雜志。學校學的夠多了,回了家,就主打放松兩個字。
成長是一個過程,孩子才剛初一,哪到哪呢,不急!
給小學生三點建議
初中上了一個月,孩子正在适應,家長們也在适應,還在霧裏看花中。
倒是回頭看小學,有了蓦然回首的感覺,我有三個小建議分享給大家。
1 練好書法
初中的筆記量、作業量、答題量都增加了很多,書寫速度慢真的會處處受制,是很大的問題。
因此,在小學階段,孩子一定要抽時間練好字,目标不一定是寫得多漂亮,但要能保證速度,字迹要工整。
2 重視背誦
以前小學也有要求背誦的詩詞和課文,但不知道是不是老師手松,沒感覺有什麽壓力。
到了初中,語文背誦的要求嚴格了不少,英語也開始要求背誦。
平時送小半上學的路上,會播放内容輕松的大語文音頻。節前的有一天,他一上車就說想聽一下英語課文的音頻。
一問,原來那天的早讀,他要去背誦英語老師要求的幾段對話。其中包含了三四個電話号碼,他背了好幾遍,總是記錯一兩個數字,有些緊張。
想起我自己初中學英語的時候,也苦苦背了不少新概念的課文,時光輪轉,隻能默默給小半加油了。
背誦這道關,初中躲不過的!小學生除了古詩詞,英語課文和小短文也可以背起來。
3 培養一門特長
記得有位相熟的中學老師說,初中學習壓力大,那些能平穩度過的那些孩子,至少有一門學科是得到了正反饋的。
什麽叫正反饋?并不是說成績必須要數一數二,而是說這門學科,孩子學起來要覺得輕松,有點興趣。具體表現嘛,就是考試心不虛,做作業不費勁。
以小半爲例,語文作業,尤其是閱讀作業,光看那留着的好幾大行答題空白,就讓他心驚。前面提到的英語每日漢譯英,小學練的少也覺得不易。
但是數學就讓他找到了點心理平衡,但凡開始做作業,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數學滅了,好歹存了個先易後難的念想。
所以吧,語數英三門主科,哪門都可以,小學階段一定要培養出一門優勢學科,到了初中,不僅可以省出點時間對付其他學科,還能增強應對學習壓力的信心。
EASTWEST
最後,再多說兩句
國慶節前,北京發布了中考改革新政,最有份量的變化之一是,小四門 " 生化史地 " 從考試科目變爲考查科目,各區命題,不算入中考總分。
▲ 圖源:央視新聞
雙減政策确實讓小學的學習壓力減輕了很多,但中考的壓力标準不變,小學壓力少了,初中的學習壓力就更大,小學和初中的斷層也更加顯著。
而小學壓力之所以減得明顯,看似是因爲平時作業少了,期末考試簡單了,但真正關鍵的原因還是小升初的主導方式是大搖号,沒有了小升初統考的選拔壓力。
同樣,初中要減壓,中考的設置至關重要。考試科目那麽多,就算有分值的差異,考試難度的不同,但總歸都要算到總分,每一分都算數,少考一科就是少一份壓力。
所以,減少中考考試科目是真正的減壓減負。
所以,除了羨慕,還有期待,北京的中考新政早點推廣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