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54 年第一塊具備商業化條件的光伏電池面世至今,已過了整整七十年。但光伏制造業從依賴政府、大企業支持的前沿技術,到市場熱捧的新興産業,滿打滿算也不過 20 餘載。
不過,這 20 來年的曆史卻一點也不平淡,期間全球光伏産業至少共同經曆了 2-3 次的周期起落,牌桌上的 " 玩家 " 換了一茬又一茬,不少曾風光一時的行業龍頭,也難逃血虧離場或破産重組的命運,其中既有中國先進制造崛起的代表公司,也有日本老牌跨國企業,更有出身于德國、美國,搶得先機卻沒能笑到最後的失意者。
近兩年來,全球光伏需求暴漲,但制造企業卻因降價潮、激烈競争而面臨困局,又一輪 " 大洗牌 " 到來之際,或許,那些昔日追光先鋒們坎坷的旅程和失落的雄心,也能帶來一些啓示。
無錫尚德:十年一覺光伏夢
中國光伏行業曾有 " 産業繁榮,始自尚德 " 的說法。作爲首個來自中國的全球最大光伏公司,尚德的浮沉很大程度上也是 2000 年代至 2010 年代中期中國光伏産業周期起落的投影。
2000 年,師從有 " 光伏之父 " 之稱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馬丁 · 格林攻讀博士的施正榮歸國尋找創業機會,最終于 2001 年在江蘇無錫正式創立尚德公司,當地的三大政府投資平台和五家國企出資入股,合占 75% 股份。2002 年,尚德的光伏産能陸續投産,銷售渠道逐漸打開。到 2003 年,公司即實現盈利,并開始積極擴大産能。
尚德崛起的真正轉折點出現在 2004 年。那一年,德國光伏新政的示範效應推動歐美光伏市場需求大增,此前已打通國際銷售渠道,并儲備了足夠産能的尚德随風起舞,銷售收入一年翻了 6 倍,淨利潤增長近十倍。2005 年,尚德完成國資收購、股權重組,登錄美國紐交所實現上市,持股 46.8% 的施正榮個人身家一舉超過 149 億元人民币,成爲當年的中國首富。
此後,尚德在一步步地擴張産能、搶占市場中越做越大。2007 年,尚德銷售收入達到百億人民币級别,公司市值更是突破百億美元,晉級光伏市值榜 TOP3;2008 年底,尚德光伏産能突破 1GW,成爲全球産能最大的晶矽組件制造商。
不過,彼時中國國内需求很少,尚德的主要市場都在國外,尤以歐美爲主,但 2008 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實際上爲世界範圍内第一波光伏産業高速發展期劃上了休止符。
但回溯到那一時期,剛剛崛起且正在興頭上的中國光伏制造業和背後大舉招商引資、刺激光伏産業發展的地方政府,顯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長期性。不少企業研判歐洲光伏需求走弱隻是短期現象(實際上很多歐洲本土企業也有這種判斷,這也成爲了他們破産的原因之一,後文還會提到),再加上國内 "4 萬億計劃 " 刺激下,各地大基建、制造業加速上馬,光伏也在其中備受青睐,享受到了更多的土地、稅收、貸款優惠,擴産勢頭 " 一往無前 "。2011 年,美歐市場持續不景氣,其針對光伏的 " 雙反 " 調查和關稅措施也已在醞釀之中;尚德自身也深受光伏産品跌價之苦,财務表現、公司股價持續走弱,但無錫政府還是對其提出了建設一個 5 萬人工廠,5 年内 " 再造一個尚德 " 的期望。
2012 年至 2013 年期間,歐美 " 雙反 " 措施相繼實施,積累了大量閑置産能和負債的中國光伏企業 " 哀鴻遍野 "。而尚德産能出海、投建海外電站等嘗試也均已失敗告終,還卷入了意大利 GSF 光伏欺詐案,公司一筆高達 5.41 億美元的可轉債在 2012 年 " 爆雷 ",内部則出現内鬥、逼宮、創始人下台等戲碼,内憂外患之下,股價也跌破 1 美元,破産重組的選擇被擺上了台面。
2012 年末,尚德裁員數千人,由此釀成罷工事件,債權人、供應商也在持續施壓。2013 年 3 月尚德大量債務違約後,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實施破産重整,無錫市政府破産重組領導小組正式接手了公司,幾經波折後,尚德确認以 31.55% 的比例償付近百億的普通債權,但銀行受償比例僅 14.8%,即使如此,在當時的光伏企業 " 破産潮 " 中,也算得上 " 正面案例 " 了。當年,尚德陸續關停産線,股票也于年末停牌,次年 2 月,作爲美國上市主體的尚德電力正式在法院申請破産。
在經曆登頂輝煌後,扛不住産能、負債重壓的一代光伏王者自此落幕,雖然重組後尚德品牌依然保留,其組件産能、出貨量也頗可觀,但與昔日的傳奇早已大異其趣。
日企出清潮:" 平成号 " 光伏過山車
1960 年代以降,日本始終走在光伏産業發展的前列,夏普、日立、東芝等大企業也都較早布局了光伏技術和産品的研發。不過,日本光伏的真正興盛,還是在平成年代,即 1989 年之後。
1990 年起,日本政府着手簡化戶用屋頂光伏的申請程序,并持續推動光伏并網工程建設;1992 年," 電網回購住戶光伏發電餘量 " 的新模式開始運轉,資金、用戶對光伏的興趣大爲增加;1993-1994 年,通産省開展了聲勢浩大的 " 千屋頂計劃 ",通過政府補貼刺激市場需求;及至 1995 年後,日本 10 年間啓動了三輪電改,電價持續下降,剩餘電量收購制度愈發完善,電力市場自由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光伏市場,尤其是戶用光伏市場,在電改中快速擴大,千禧年左右,日本成爲全球光伏裝機量、發電量 " 雙料冠軍 "。
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日本本土光伏制造業迎來爆發,日企也成了全球光伏界的 " 主力軍 ",夏普、京瓷、三菱、三洋等彼時都是全球光伏主材産量、出貨量 TOP10 的常客。尤其是夏普,該公司自 1990 年代中旬起至 2000 年代中旬,産能規模擴張近 200 倍,2000 年到 2006 年期間更是連續六年蟬聯全球産量 " 頭把交椅 ",2003 年其光伏産品全球市占比高達 30%,至今仍是單一企業最高市場份額記錄。
不過,日本光伏的繁榮并沒有持續太久,2004 年左右,中國光伏制造業異軍突起,以德國爲代表的歐美光伏市場迎來爆發,全球光伏産業從供給到需求端都開啓了高速發展階段。而日本企業卻在此時逐漸掉隊,2007 年夏普被德國企業 Q-Cells 超越,丢掉全球市占第一寶座,此後日企逐漸在榜單中消失,及至 2011 年,TOP10 中中國企業成爲絕對主力,日企已隻剩夏普一家。
回看日本光伏這段起落,本土補貼政策退場、未能及時從戶用場景轉換到快速增長的集中式大電站場景,以及電力領域的權力分配不均及人際糾葛都是原因,但對于曾經取得明顯優勢的日企來說,對本土戶用光伏市場依賴過重,出海積極性不強,追求制造工藝的同時在降本方面投入精力較少以至失去規模效應優勢,則堪稱 " 緻命傷 "。此外,從行業角度來說,《大國光伏》一書曾分析稱,彼時夏普等日企普遍存在決策慢、流程多等 " 大企業病 ",導緻不能快速應對矽料價格的劇烈波動,在與中國、德國初創企業的競争中失了先機。
雖然 2011 年福島核事故爆發後,日本光伏市場再次受到重視,但企業界早已 " 疲态盡顯 ",三菱住友 2012 年就宣布退出光伏業務,其他巨頭也在陸續 " 撤退 ",期間中小光伏廠商還出現了 " 破産潮 ",到平成末年(2017 年至 2019 年左右),甚至在政策紅利再度稀釋後,出現了一年近百家光伏企業破産的 " 慘況 "。到了令和時期,雖然日本本土光伏市場被普遍認爲仍有較大潛力,但日企出清卻沒能止步,2021 年,曾打造過全球最大光伏工廠的出光興産旗下 Solar Frontier 宣布全面停産光伏電池,而近幾年的頭部光伏廠商排行榜中,也早已見不到日企的身影。
Q-Cells、Solar World:德企玩不轉 " 政策市 "
在光伏發展曆程中,直接推動了 21 世紀初全球光伏産業大發展的是德國市場,接棒日企成爲 " 主力軍 " 的則是以 Q-Cells 爲代表的德國企業。不過,德企優勢持續的時間反而更短。
雖然德國發展光伏的背景很大程度上與 20 世紀下半頁自下而上的反核、環保運動有關,但光伏市場的真正勃興,仍由政策的頂層設計主導。
2000 年,德國出台《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光伏等新能源享受 " 标杆電價 " 補貼政策(即電網以固定價格購買成本較高的光伏發電,以保障光伏運營商 " 有利可圖 ";同時,德國還疊加了 " 補貼退坡 " 政策,逐年調低補貼費率和 " 标杆電價 ",以促進光伏企業技術進步、降本增效)。2004 年,德國政府修訂《可再生能源法》,新能源補貼迎來 " 大放水 "," 标杆電價 " 一度達到零售電價的三倍之多,再加上 " 補貼退坡 " 政策的進一步明确,德國當年即迎來光伏 " 搶裝潮 ",戶用光伏需求也在貸款優惠刺激下大漲。那一年,德國光伏裝機量暴漲 4 倍,全球光伏市場規模也在其帶動下增長了 60%,并迎來持續數年的高速發展期。Q-Cells、Solar World等德國光伏廠商乘勢崛起,産能大幅擴張,這才有了上文所述 2007 年 Q-Cells 反超夏普的橋段。
但好景不長,2008 年的金融危機以及此後的政策變動,讓德國光伏企業迅速 " 由盛轉衰 "。
實際上,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 接棒 " 日企的德國廠商就已經在與尚德等中國企業的競争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制造成本下降速度相對較慢,産能擴張規模速度也漸漸被中企超越。同時也未能避免那時多數光伏廠商的通病,即依賴政府支持、負債過高等問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相繼來襲,市場資金流動性趨緊,歐洲光伏裝機退潮,積累了大量産能和債務的光伏制造企業壓力尤大。2010 年,德國政策 " 掉頭 ",新版 " 光伏法案 " 大幅調低了發電補貼,需求端進一步 " 熄火 ",光伏産品價格大跌,制造廠商也來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Solon、Odersun 等知名光伏企業相繼破産,Q-Cells 全年虧損超 8.46 億歐元,這家曾經的全球 " 王者 " 也無奈于 2012 年 4 月 3 日向法院遞交破産申請。當年 8 月,韓國的韓華集團宣布收購 Q-Cells,此後成立的韓華 Qcells 變了 " 國籍 ",但至今仍是光伏市場主要玩家之一。
在 Q-Cells 發布的破産聲明中,除了提及市場需求下降、德國補貼削減等因素外,還着重提及了來自中國廠商的 " 激烈競争 ",當時不少幸存的歐美企業開始在這一環節找 " 突破口 ",另一家德國光伏龍頭 Solar World 即是此中代表。該公司于 2012 年聯合多家歐洲企業向歐盟申訴,直接導緻了歐盟對中國光伏的 " 雙反 " 調查。不過,此後數度反複的關稅措施并沒能救活 Solar World,該公司 2017 年 5 月宣布破産。除了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産業鏈成本降幅較慢、大舉擴産卻沒能形成 " 護城河 " 及市場、政策變動外,歐洲光伏協會(SPE)在今年發布的報告中也回顧稱,由歐洲企業和歐盟推動的 " 雙反 " 措施扭曲了市場,導緻多年來光伏需求下滑,更嚴重地打擊了本土制造業,與發動者原本意圖适得其反。
雖然時至今日德國仍是歐洲第一大市場,2023 年裝機量曆史性地突破了 10GW(歐盟成員國曆史記錄,但與中國、美國差距仍較大),然而,傷了元氣的德國光伏企業在新一輪的全球競争中卻早已淪爲 " 邊緣人 "。
江西賽維:" 光速擴産王 " 留下 " 一地雞毛 "
Q-Cells 的破産,還影響了當時中國另一大光伏龍頭—江西賽維 LDK。
賽維成立于 2005 年,與彼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光伏初創公司類似,有一個善于操盤的老闆—創始人彭小峰曾在勞保市場做到亞洲第一梯隊,創立賽維時年僅 30 歲;一個全力提供支持的地方政府—江西新餘市政府不僅在土地、供電等方面提供諸多優惠,還生生湊出 2 億人民币 " 借 " 給賽維;以及海外的原料、設備采購和産品銷售渠道。
不過,賽維比起其他公司,也有一些特殊之處,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信貸額度更大、擴産決策更激進、規模增長速度也更快。2006 年,該公司就建成超過當時行業平均水平 5 倍的矽片産線;2007 年實現矽片産能翻番,晉身亞洲第一,并于當年登陸紐交所,彭小峰身家暴增至 400 億,成爲江西首富,也超越了當時的施正榮成爲 " 新能源第一人 ";2008 年,賽維矽片産能突破 1GW,超越挪威 REC,成爲全球 " 老大 "。這種罕見的發展速度,爲賽維博得了 " 超越光速 " 的名頭,但也爲後來的覆沒埋下了伏筆。
和前文提到的尚德、Q-Cells 類似,賽維的衰落同樣因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歐美 " 雙反 " 而起。但相比于其他企業,賽維在危機時刻的應對策略仍是大規模擴産,該公司于 2009 年興建了投資高達 120 億元的全球最大矽料項目,但該項目投産時,矽料價格已處于暴跌之中,一年跌去 87% 之多,産品賣不上價、又背上巨額負債的賽維被一步步拖入泥潭。及至 2012 年,Q-Cells 等大客戶相繼破産(Q-Cells 常年是賽維前三大客戶,2008 年後者淨銷售額的 20% 都來自 Q-Cells),賽維的日子愈發難過,當年度負債總額高達 52 億美元,陷入 " 資不抵債 " 境地。
賽維破産的 " 劇本 " 與尚德有些相似,涉及巨額債務償付的難題,各種利益權衡、博弈甚至 " 宮鬥 " 戲碼,但有所不同的是,作爲新餘第一納稅大戶(2011 年賽維納稅額占新餘财政收入的 12.2%),地企深度綁定還導緻了 " 越救越危 " 的局面。賽維債務開始違約後,新餘政府開始通過資金注入、銀行信貸等方式強行續命,但最終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到 2016 年負債相比總資産高出 4 倍之多,破産重整時債權人利益受到極大損害,留下 " 一地雞毛 ",蘭小歡在《置身事内》一書中也将此案例作爲由地方政府扶持的本地企業發展時容易過度信貸、過度擴張,破産時卻被過度保護、難以退出的 " 負面典型 "。
賽維創始人彭小峰辭任後仍不甘寂寞,但再次創業的光伏 P2P 項目綠能寶卻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其本人出逃海外,2018 年蘇州公安局還就此向公安部申請發布了國際刑警組織紅色通緝令。而身在美國的彭小峰甚至又創辦了新公司,2020 年還卷入了大麻地下工廠醜聞,令人唏噓不已。
SunPower:倒在風口的美國龍頭
作爲極具争議的 " 弄潮兒 ",彭小峰美國光伏 " 事業 " 的進展在國内也頗受關注,近年來其 SPI Energy 旗下子公司不斷傳出建廠消息,一時真假難辨。但在這些傳言背後,則是美國制造業回流、拜登 " 綠色新政 " 刺激下的又一輪光伏産能擴張。不過,風起之處,随之而來的卻是又一波光伏企業 " 破産潮 ",其中倒下的也包括老牌美國光伏龍頭— Sun Power。
SunPower 早在 1985 年就已成立,2005 年于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即有電池、組件産能,又運營有下遊光伏電站,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美國的标杆光伏企業之一,其電池産品的光電轉換效率在 2000 年代一度是世界記錄。
但自從中國光伏企業崛起後,SunPower 與許多歐美老牌光伏公司一樣,在成本上很難取得競争優勢。2010 年開始,SunPower 持續虧損,即使其後得到新的大股東支持,美國也通過 " 雙反 " 措施來限制中國光伏,但該公司經營情況一直欠佳。
2022 年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後,美國本土光伏企業信心大增,SunPower 也一度被看好,但現實卻遠不如人意,美國本土公司高企的成本始終限制着其發展,在新政潮流推動下,被激發的擴大經營規模意願反而導緻了虧損加劇、負債難償的困境,再加上部分州政府調低光伏下遊補貼,市場需求也受到影響,企業經營困難驟增。2023 年,在全球光伏降價潮影響下,美國近百家光伏企業破産,SunPower 年度虧損額達到 2 億美元,年底還出現了債務違約,陷入财務危機。今年 8 月 5 日,這家就快 " 年滿 " 四十的老牌企業終于宣布破産,并向州破産法院申請救濟,資産則面向有意者開放競标。
在該公司發布的聲明中,曾提及成本問題、補貼減少、通過膨脹、利率上升、融資困難、需求不振等導緻經營困難的原因,《光伏雜志》則提示美國光伏公司借貸經營的風險和下遊需求激勵效果的乏善可陳。
2020 年代以來,無論中國、歐美還是中東等新興市場,光伏裝機量都有可觀增長,多個地區連續刷新年新增記錄。但與此同時,上遊制造商卻在愈發激烈的競争中,被過多的産能、積累的庫存和全産業鏈 " 跌跌不休 " 的價格所 " 折磨 "。歐洲龍頭梅耶博格在關廠裁員,美國龍頭 First Solar 今年剔除補貼後實際已處于虧損狀态,而知名廠商 Titan、Toledo 等已停産甚至破産。就連此前最爲風光的中國企業,日子也并不好過,根據今年的半年度财務報告,A 股光伏闆塊營收 TOP10 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平均降幅達到 69.9%,通威股份、隆基綠能、TCL 中環三大龍頭半年虧損均超過 30 億。而無論中美,行業兼并重組的勢頭也愈發明顯,新一輪 " 淘汰賽 " 中,不知哪些企業能挺過冬天,又有哪些龍頭将黯然離場。(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