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賽博汽車
第一次正式以集團第五大業務亮相,華爲車 BU 部門給出了一份平平無奇,甚至可以說令人擔憂的成績單。
根據華爲官方給出的 2023 年半年報數據,整個集團上半年營收 3109 億元,淨利潤爲 466.35 億元,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收入僅爲 10 億元,占集團營收的 0.32%。
爲什麽說是平平無奇?因爲 2022 年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全年收入是 20.77 億元,粗略計算如果下半年問界車型不迎來井噴式爆發,則車 BU 今年的成績隻能勉強保持在上一年的水準。
而對于華爲這種企業而言,業務營收隻是保持上一年的水平顯然是不夠的。更何況車 BU 還處于虧損狀态,對于整個集團而言也需要在制裁中逆流而上。這顯然令人擔憂。
此外,此前被認爲與餘承東并不算 " 完全同心 " 的王軍回歸車 BU,負責戰略工作。
" 四面楚歌 ",餘承東需要一場奇迹。
車 BU 四面楚歌
正式以集團第五大業務出現在半年報中,說明華爲對車 BU 已經足夠重視,并希望車 BU 能夠成長爲支撐公司發展的主要業務。
但與其他幾位 " 兄長 " 相比,車 BU 的個頭還是太小了。
華爲 ICT 基礎設施業務收入爲 1672 億元,終端業務收入爲 1035 億元,雲計算業務收入爲 241 億元,數字能源業務收入爲 242 億元。
橫向對比來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 10 億元收入顯得有些 " 雞立鶴群 "。
更重要的是,車 BU 不光個頭小,還正處于需要大量資源長身體的階段。
按照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餘承東說法,車 BU 每年的投入都在 100 億元以上,截止去年年底就已經累計投入達到 30 億美元。
而去年車 BU 營收 20.77 億元,也就是說這一業務在 2022 年的淨虧損就已經達到了至少 80 億元,占到整個集團淨利潤的 22.5%。
華爲 2022 年各項業務營收情況
不出意外的話,2023 年華爲車 BU 業務的虧損額甚至将不降反升。
目前,華爲車 BU 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智選車業務,産品定義、設計、生産、軟件、渠道等環節都由華爲來深度主導,代表車型便是問界 M5、M7 等。
但上半年問界各款車型累積交付約爲 2.7 萬輛,如果下半年不出現井噴式爆發,其銷量成績将不會超過去年的 7.5 萬輛。這也意味着智選車業務将不會爲車 BU 創收太多。
另一方面,在特斯拉、比亞迪兩大行業龍頭帶頭大打價格戰的背景下,問界也無法避免的被卷入其中。今年 1 月問界最先跟進特斯拉降價行爲,針對 M5 和 M7 兩款車型給出最多 3 萬元的降幅;6 月份推出限時華爲 ADS 2.0 智駕包限時優惠活動,7 月份又推出問界 M5 标準版,從智能駕駛方面出發做減法。
不斷降低價格犧牲利潤空間,但銷量又沒有提升,必然導緻車 BU 的智選車業務收入不見起色。
與此同時,自從開啓了智能化浪潮,各家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研發投入必須隻增不減。各家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方面都需要不斷砸錢投入,推陳出新才能保證自己不掉隊。
今年的華爲 ADS 2.0、鴻蒙座艙 4.0 都不會是車 BU 的終點,未來鴻蒙智能座艙的各種新功能升級、華爲 ADS 的開城計劃都将迫使華爲必須保持高研發投入,每年 100 億元隻是底線。
銷量沒起色,投入還不能懈怠,這就很可能導緻今年車 BU 的财報數據會更加難看。
但餘承東和車 BU 并非沒有嘗試過改變局面。
除了上述一系列降價、增減配置等行爲以外,餘承東還曾嘗試進一步擴大華爲對問界品牌的主導權。今年 3 月,車 BU 曾在一份海報中使用 HUAWEI 問界的全新标語,并在各門店派發華爲标識宣傳物料,試圖增強華爲标識在問界品牌中的影響力,通過降低消費者品牌認知門檻來提振銷量。
華爲曾希望通過增加 " 含華量 " 提振銷量
遺憾的是,這一行爲還沒有正式推廣實施,就遭到了華爲 CEO 任正非和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公開反對。
除了營銷渠道以外,車 BU 還曾試圖通過提升問界系列的智駕體驗來吸引客戶,但在 4 月份推出 M5 智駕版車型後,銷量也并沒有太大起色。
如今,被停職的前華爲車 BU COO 王軍也已經回歸并負責戰略規劃相關工作。
此前王軍停職曾被認爲有利于餘承東攬權,打通車 BU 部門資源。如今王軍回歸之後對于餘承東接下來的動作是否構成阻礙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不論從銷量、營收、還是内部話語權出發,餘承東都需要一場奇迹。
奇迹在何方?
餘承東和車 BU 都需要奇迹,但奇迹在何方?
不論如何,不能坐等 " 天上掉餡餅 "。汽車行業最簡單提升銷量的做法依舊是降價。今年 7 月底,新款 M5 标準版正式上市,24.98 萬元的起售價比起老款 M5 還便宜 1 萬元。
從起售價來看,新款 M5 标準版給出的 1 萬元降幅雖然在行業價格戰的背景下顯得不足爲奇,但仍有一定潛力促進問界銷量。
老款問界 M5 标準版和 M5 EV 标準版是新款問界 M5 标準版上市前問界品牌最便宜的兩款車。從今年 1-6 月問界品牌全部車型的上線細分數據來看,這兩款車型的上險數就占到了總體的一半左右,分别是 27.1% 和 21.9%。
而在新款問界 M5 上市之後,或許能夠憑借價格優勢和改款動作收獲一筆訂單。
問界此招可以說是 " 釜底抽薪 ",效果如何還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 " 賽力斯和華爲 " 這對組合的遇到了銷量 " 瓶頸期 "。
所以,餘承東還需要有其他後招。
Luxeed 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在華爲 HDC2023 開發者大會發布最新一代鴻蒙座艙系統後,僅相隔 4 天餘承東便在微博确認了鴻蒙智能座艙 4.0 的首發車型,也是華爲和奇瑞合作的首款純電轎跑,品牌英文名爲 Luxeed,将于今年三季度亮相。
按照最開始計劃,Luxeed 應該在今年四季度亮相,此次華爲選擇将Luxeed 發布時間提前,顯然希望以奇瑞影響力帶動智選車業務往上再走一步。畢竟,奇瑞集團去年銷量超過了 123 萬輛,這一規模與賽力斯顯然不在一個量級。
根據各方信息可以看到,除了鴻蒙座艙 4.0 以外,"Luxeed" 或還将采用華爲 ADS 2.0 智能駕駛系統,并定價在 20 萬 -30 萬元區間。如果産品最終真的如此,倒是也有一戰之力。
完善渠道,建立生态
除了車型方面,餘承東也一直在銷售渠道方面 " 動手腳 "。雖然 3 月初通過統一品牌标識的方法被否,但自去年年末到今年二季度,華爲也一直在控制、精簡相關的渠道數量。
傑蘭路咨詢數據顯示,去年三季度,問界品牌的渠道數量單季度增加了 430 家,來到 1086 家。
随後問界便停下了門店的擴張步伐。去年四季度雖然新開設了 134 家門店,但同時也關掉了 94 家門店。今年二季度更是單季度淨減了 90 家門店,将自己的渠道數量控制在了 1000 家以下。
此前,盲目大幅擴張門店數量,确實能夠幫助問界品牌利用華爲标簽快速收割訂單,但當銷量規模遇到瓶頸後,華爲需要控制門店數量、提升單店效率。
據了解,現階段華爲正在着手打造自己的渠道生态,建設 " 問界 " 品牌統一銷售渠道,今後與奇瑞、江淮、北汽等車企合作打造的智選車型也都将在該渠道銷售,而華爲可以在不加大渠道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提升自己對渠道的話語權。
提前亮相新品、完善渠道生态,Luxeed 被認爲是餘承東今年最後的希望。
如果能夠縮短上市交付周期,憑借華爲、奇瑞的 " 雙标簽 " 加持,Luxeed 或許可能在今年最後時刻一定程度上幫助華爲穩住車 BU 業務營收;可一旦 Luxeed 出師不利,不僅會直接影響到車 BU 今年的營收,還很可能會對餘承東在内部的話語權造成負面影響。
Luxeed 對于餘承東和車 BU 而言,必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