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新能源車市整體向好,比亞迪雖然出口量未實現上漲,但整體依然環比上漲 0.6%;埃安銷量基本與上月持平;穩定在 4.5 萬輛;理想實現年初計劃,單月銷量首次突破 3 萬;零跑月銷量不聲不響地突破 1.3 萬,哪吒、騰勢、極氪同樣銷量破萬。
值得注意的是,蔚來在經曆短期萎靡後,銷量重返萬輛,達到 10,707 輛,環比增長 74%,但同比依然下降 17.3%;小鵬同樣達成環比增長,6 月共銷售 8,620 輛新車,環比增長 14.8%,同比下降 43.6%。蔚來、小鵬銷量稍有起色,但仍未達到企業巅峰水準,相比理想每月都在創造新的巅峰,蔚來、小鵬依舊壓力很大。
蔚來權益變更顯成效?
6 月 12 日,蔚來以變更購車權益的方式變相降價,此舉不僅影響了新購車用戶,同時也爲複購用戶做了購入新車的權益規劃,達成新老用戶均可獲益。
調整權益後,ET5 和 ES6 兩款車型價格來到 35 萬以下,租電方案下兩款車型的價格進一步下探,分别爲 22.8 萬和 26.8 萬元,這爲勢要搶占豪華車市場份額的蔚來注入新的資本。蔚來官方發文介紹,權益推出後降低了購車門檻,ET5T 上市并開啓交付,全新 ES8 配置升級以及全新 ES6 産能爬坡是蔚來 6 月銷量破萬的重要原因,蔚來還預計,随着 ES6 産能的不斷攀升,7 月蔚來将獲得更好的銷量成績。
實際上,無論是全系車型的權益變更還是單車系的配置升級,蔚來還是未能逃過 " 真香 " 的價格策略。網通社曾在此前的文章中發表觀點稱,雖然蔚來的服務品質爲車圈頂級之一,但産品仍然是奠定品牌調性的基礎。目前來看,對于标榜豪華品牌的蔚來,價格權益是能夠令其銷量回暖的第一步棋,尤其是在新能源産品經常給消費者 " 一口價 " 的銷售策略後,降價更能刺激用戶的神經。
小鵬 G6 顯神威?
環比 14.8% 的增長不足以令小鵬止渴,同比 43.6% 的銷量下降數據顯得更爲紮眼。6 月 29 号上市的小鵬 G6,是否能成爲救命稻草?
首先來看小鵬 6 月銷量回暖的問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預計今年 6 月乘用車整體市場會有環比小幅提升,以目前燃油車和新能源車 " 此消彼長 " 的銷量趨勢判斷,新能源車同樣會出現提升态勢。車市逐步向好,因此小鵬 14.8% 的環比增幅也屬正常。對比網通社統計的其他 13 家品牌,小鵬的環比增幅排在中遊靠前的位置,但同比增幅卻排在倒數第一。換言之,小鵬 6 月銷量回暖,隻是市場大勢所趨,相比自身來講,小鵬離重返巅峰還有較大差距。
有不少業内人士及用戶看好小鵬 G6 會爲小鵬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因其可觀的售價以及具有誠意的整車配置或會收獲一大部分用戶的青睐。雖然小鵬 G6 與 P7 同屬中級車型,但 G6 更具性價比,價格下探到 20 萬的同時,擁有 P7i 才擁有的智能駕駛配置,且此次 G6 的發布吸取了去年 G9 發布時的教訓,SKU 一目了然,更易辨析車型的不同,實現更精準的市場投放。
這就是小鵬與蔚來的不同,小鵬有做性價比的空間,以及性價比(降價、增配)對品牌調性的影響不大,反而會提升品牌在用戶心中的歸屬感。
但小鵬 G6 并非完全能夠拯救小鵬于水火,與一年前小鵬的處境相比,目前市場競争已不可同日而語,新能源市場更激烈的競争不僅意味着産品要精益求精,同時意味着企業要加快整體的推進速度,包括産品布局。而這又有悖于汽車可靠性理論,短周期内的産物要經得起産品可靠性的檢驗也是目前各車企們面臨的難題。這場 " 既要又要 " 的戰役雖然沒有硝煙,但卻是能夠改變未來汽車工業的一大核心課題。
延續免稅政策提振新能源銷售士氣
各種利好政策的推出,有刺激消費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政策導向一天未與燃油車達到平權,說明新能源汽車仍未達到既定的市場預期和效果,還需要多重政策推動。
不管是政策推動起到了作用,還是用戶對新能源産品的認可度大幅提升,值得振奮的是,今年 6 月多家新能源車企的銷量再創新高。網通社統計的 14 家新能源車企中,有 8 家車企銷量過萬,足夠表明新能源汽車市場具備強持續能力。
其中,比亞迪再創月銷量新高,埃安并未受到部分地區網約車注冊收窄的影響,維持住了月銷 4.5 萬輛的成績。" 微博之王 " 李想成了理想最好的代言人,而零跑在轉戰增程賽道後,銷量成績突飛猛進。值得一提的是長安深藍,深藍 S7 還未開啓交付之時,其品牌單月銷量已達 8 千輛以上,當 7 月份深藍 S7 開啓大面積交付之後,長安深藍的銷量會進一步實現突破。
結語:
2023 年賽程過半,新能源市場整體呈低開到逐漸恢複的階段。去年年底遺留的市場陣痛期不能說已經完全消散,但至少整體趨勢向好,擺脫陣痛期隻是時間問題。目前新能源賽道不僅拼的是誰的技術實力和産品力更強,同樣,誰更快,且能在快的基礎上給予産品可靠、品質化的屬性,誰才能長期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與其考慮如何推出階段性爆品,不如深入研究産品可持續化發展。
(圖 / 文 網通社 劉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