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走進風暴中心
作者:蘇镝坷 / 編輯:Alicia
2019 年 8 月 10 日,我坐在父親駕駛的汽車裏,從上海金山區趕往奉賢區的海邊。我看着電腦上的各種五彩斑斓的數據圖,神經緊繃着,這是我追擊的第一個台風——2019 年第 9 号台風 " 利奇馬 "。
車内一片寂靜,隻有細碎的雨點打在窗戶上的聲音。距離台風登陸上海還有 3 個小時,我準備讓追風車調整位置,以合适的狀态進入台風核心區。
顯示在雷達屏幕上的台風 " 利奇馬 "
這幅圖像下的台風已經開始對上海造成影響
(圖:蘇镝坷)▼
下午,風雨驟然增大,我們即将進入台風的對流區——這是台風最爲狂暴的特征區域之一。雨借風勢,十分密集,我打開窗戶,從下風向把鏡頭伸到窗旁,準備拍攝台風利奇馬正面沖擊上海的畫面,這些素材日後将會成爲紀錄片《風暴之下》中的片段。
這是台風 " 利奇馬 " 的核心區的景象
路旁的植物在狂風中幾乎橫倒過來
雨水也十分密集地降落下來
一個追風的人
" 追風者 "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層面的兩種解釋:廣義上的追風者指的是追擊包括強對流天氣、台風、洪水、幹旱、暴雪等一切天氣現象的人群;狹義上的追風者則專指追擊風暴——也就是強對流天氣、台風和飓風——的人。
風暴的壯麗與暴烈自有其魅力
而追風這件事刺激而又富于詩意
狹義上的追風者最早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美國的富蘭克林,他把風筝放到雷暴雲裏試圖引導閃電。美國是強對流天氣出現最頻繁的國家之一,追擊風暴和龍卷風的文化從20 世紀 50 年代起就開始出現,到 90 年代随着家庭攝影機的應用開始大規模傳播。
這張照片記錄下了在東北玉米田間追風的場景
這個視角下可以完整看到一個風暴的結構
今天,追風在美國已經是一項相當成熟的科研甚至旅遊項目,其中比較著名的追風者有 Reed Timmer、Sean Casey、Tim Samaras 等。
Reed Timmer 從 18 歲開始就追擊龍卷風,他也是一名科學家,自制了許多科研探測器,如在龍卷風内部發射帶有攝像頭和傳感器的元件。
Reed Timmer 和團隊拍攝到的龍卷風景象
(圖:YouTube-Reed Timmer)▼
Sean Casey 是一名 IMAX 電影制作家和導演,他花了 10 年時間用 IMAX 電影機拍攝龍卷風和它内部的畫面。
Tim Samaras 是極端天氣工程學家,研究龍卷風對建築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爲了搞懂龍卷風的風力結構分布,他還自制了專業儀器。
國外追風者在美國佛羅裏達州海岸邊記錄下的飓風來臨時的可怕狀況
(圖:YouTube-Max Olson Chasing)▼
我國也是惡劣天氣多發的國家,暴雨、冰雹、龍卷風等局部強對流天氣,以及台風這種大尺度天氣系統,都是釀成自然災害的重要因素。
其中破壞力最大的便是台風,根據氣象部門統計,近幾年台風對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均在百億元以上,最高時甚至接近千億元——剛過去不久的超強台風 " 杜蘇芮 ",就對我國造成了超 600 億元的經濟損失。
2022 年江蘇龍卷風過後的場景
能直觀看到建築物被破壞的狀況
到目前爲止,我已經有了多次追風經曆:2019 年的 " 利奇馬 "、" 米娜 ",2021 年的 " 煙花 ",2022 年的 " 馬鞍 "、" 暹芭 "、" 梅花 ",2023 年的 " 泰利 "、" 杜蘇芮 "," 蘇拉 " ……每一次我都能夠進入中心區域,也都取得了自己所期冀并且十分寶貴的數據。
在追擊台風 " 利奇馬 " 時,用風速計記錄下數據
在 17 米 / 秒的風速下,人尚能勉強站立
其中,2022 的年台風 " 梅花 "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 梅花 " 是個小巧但是能量非常集中的台風。由于汽車爆胎,我們在台風登陸前一天的中午才趕到目的地。在它登陸前不久,風力還比較平和。但是到了傍晚,随着台風眼牆靠近,風力驟然飙升,狂風穿過高樓間的縫隙時發出詭異的尖嘯聲,雨點撲面而來,如同針紮般打在身上,車也被吹得劇烈晃動。
台風 " 梅花 " 夜間登陸現場
可以看到道邊的樹木幾乎要被吹倒
不過,一切來得快去得也快,大概半小時後我們就進入了台風眼,甚至還在風眼裏找了一家餐館吃晚飯。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追風經曆是在 2021 年。在台風 " 煙花 "到達前的兩日,我和其他幾位追風愛好者驅車前往象山半島。這裏有一座 5612 号台風溫黛(Wanda)紀念碑,我們在石碑旁獲得了一組寶貴數據—— 2 秒級的高精度全風速數據。
位于松蘭山的八一台風(5612 号台風 " 溫黛 ")紀念碑
台風 " 溫黛 " 于 1956 年于浙江登陸,是當時自建國以來唯一一個以超強級别登陸的台風
它造成了将近 5000 人遇難的後果,也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随後,因爲風向的變化,我們又來到舟山繼續這次追風之旅。
在舟山,我們感受到了台風帶來的巨大影響——車身在強風下搖晃,車門難以打開;海邊的植物被強風吹得幾乎貼地;人在這種風力下已經難以正常行走和站立;台風登陸疊加天文大潮導緻潮水猛漲,我們不得不緊急撤離……
台風 " 煙花 " 登陸前 12 小時左右,我們在舟山東港實測
儀器顯示此時的風速已經達到了 20 米 / 秒(持續 8 級)
在這樣的狀态下,迎風行走已經十分艱難
同行的夥伴在努力穩定自己身體的同時還需緊握住風速計以防止被狂風吹倒
而沿途城鎮在台風過後的慘狀——樹木被連根拔起、攔腰折斷;路燈路牌悉數倒地、鐵皮木闆橫亘在馬路上——也讓我們不禁反思在災難來臨時到底能夠做些什麽,又該如何幫助人們更好地度過天災、重建家園。
台風過後,一路上随處可見倒下的樹木、路牌等
我站在風暴中心
正如我們之前介紹的那樣,追風者感興趣的不僅是台風,另外一種範圍更小、持續時間更短、更具有突發性和極端性的強對流天氣,也是我們追風者關注的重點對象。
強對流天氣往往具備範圍小、強度大、相态多和時間短這幾個特點。相比台風能達到幾百公裏的直徑,強對流天氣的水平範圍往往隻有十幾公裏,甚至更小。
在屋頂拍到的密集閃電風暴
同時,強對流天氣下的風雨往往是突發性的。除了降雨,強對流天氣還可以引發諸如冰雹、沙塵暴、龍卷風等多種不同類型的的狀況,其産生的影響都集中在幾十分鍾内,偶有時間較長的,也不過持續一至三個小時。
鑒于以上特點,追風者在追擊強對流天氣時也有幾個難點和重點:首先是需要在短時間内及時規劃出正确的路線和拍攝方案,這需要考慮到路況、地形等因素;
這是在内蒙古通遼拍攝到的的超級單體風暴
想要拍到這樣的畫面,既要提前規劃,也需要根據實時狀況調整路線等,還需要一些運氣
其次是需要考慮如何拍攝到想要的照片,這常常需要通過雷達圖來提前了解我們追擊的風暴類型,并據此對接下來要拍攝的場景進行構想。我們最想拍攝的,是那些壯觀的強對流天氣,例如外流風暴裏的弧狀雲,或者超級單體當中的中氣旋。
超級單體是一種尺度比一般單體風暴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威力更加兇猛的大型雷暴單體。這類風暴還會旋轉,科學家将其中産生旋轉的部分稱爲中氣旋,超級單體也被認爲是産生龍卷風的母體。
這是一個處于早期階段的超級單體風暴
可以看到蓬勃向上的 " 雲體 " 和傾斜的風暴垂直結構
這代表風暴發生時有較強的垂直風切變,這也是超級單體出現的必要因素之一
這是超級單體雷暴,畫面中一個雲牆不斷的向下探,幾乎要接天連地,是最爲危險的一種強對流風暴,猛烈的龍卷風通常由這些風暴産生。有些人因此給它起了一個不那麽嚴謹但是很形象的名字:母艦風暴——因爲它的形狀像一艘航空母艦。
這個像戰艦一樣的超級單體雷暴正在傾瀉降雨和冰雹
有時候你還能看到這種弧線形狀的雲,它會像牙齒一樣向前推進,站在下方會有很強烈的壓迫感,這叫做弧狀雲,它的出現通常表示風暴内部有非常猛烈的冷下沉氣流,可能會導緻災難性的大風和暴雨。
這幅圖片拍攝于内蒙古錫林郭勒盟
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外流風暴正在傾瀉雨水
它的邊緣是龐大的弧狀積雨雲
風暴的災難性令人恐懼,不過大自然有時候也會體現出它溫暖、壯麗的一面,當這些風暴在遠離人的地方活動,你便會驚歎這些風暴的龐大和壯美:
積雨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向上爬升,雲體逐漸膨脹壯大,下方是黑乎乎的一大片降水區,暖濕空氣向上爬升,水汽凝結放出能量,冷卻的雨滴向下落回地面——這是風暴的能量循環,也是它的運轉邏輯。
從遠處觀察這一個風暴
左側的上升區(入流區)、中心的對流核心和降雨區以及上方的雲砧都清晰可見
上升區域的暖濕氣流爬上高空,爲風暴提供水汽
在一定高度遇冷凝結之後,向下掉落形成雨滴,從而冷卻周圍的空氣,形成下沉區
當風暴潰散,夕陽從一側進入風暴,還能看見這些金黃色的火燒雲,而如果陽光完美地射入雨幕中,還能看到彩虹——運氣好的話甚至可以看到雙層彩虹,而這也意味着我們一天的追風任務結束了。
當夕陽将暖色的紅光灑向雲層
就會形成火燒風暴的景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風暴最美的階段恰恰是在它的 " 生命 " 即将結束的時刻
難得一見的雙層彩虹
追逐,不斷地追逐
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追風似乎是一件新奇刺激的事情,不過對于氣象工作者來說,追風往往意味着科研和災害發生時沖在一線的責任。而對我們這些業餘氣象愛好者,追風則帶來了多重的感受。
首先,追風過程很辛苦,經常需要長時間駕駛、風餐露宿。一些地區交通并不十分便利,而看到風暴時,還要對它的移動方向做出預判,據此規劃行駛路線,而因爲大多數風暴移動速度都很快,我們還要長時間和它并駕齊驅甚至超過一定距離,才能有時間部署儀器和拍攝。
追擊和拍攝風暴時可能遇到各類突發情況
這是一個成功與失敗不斷交錯的過程
追風的體驗也受到地形的影響。北方比較開闊平坦,視野較好,但是在南方追風的時候,成片的樹林、房屋、電塔,會嚴重阻礙我們的觀測視野,不僅會影響畫面的構圖美觀,還會對觀察風暴結構和了解風暴的運動方向構成障礙。
這是一個迷你超級單體風暴
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中氣旋
另外,風暴像人一樣具有靈性,它有時候會和你 " 捉迷藏 ",即使努力規劃和追逐,最後也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次在東北追風的時候,由于這裏的風暴生成和消散速度很快,移動方向還很不穩定,當我們鎖定一個風暴并驅車趕到時,它已經消散了,反而在我們的出發地有新的風暴生成,在我們趕回出發地的時候,新的風暴又移動到别的地方去了……
這些出現在雷暴下方的向前滾滾而進的 " 鲸齒 ",是風暴下沉氣流猛烈的标志
遇到這樣的情況,需要趕緊躲避到安全的區域,因爲它預示着強風暴雨的來臨
不過追風的過程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收獲。我們是天空變化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我們所有記錄的數據、影像,都在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些風暴。
雖然我國目前有至少 2418 個國家站和無數的自動站在觀測,但是最高密度的觀測頻率也在 1 分鍾左右,對于龍卷風和強雷暴活動等尺度較小的天氣系統,有些氣象要素的變化是以分鍾乃至以秒計算的。
另外,大部分觀測站都是固定觀測站,相比之下,我們的觀測站是車載移動的,它可以跟着天氣系統同步運動。因此,我們的追風活動就有助于補充更高精度的觀測數據。
追擊台風時,我們會在車頂安裝能采集溫度、濕度、大氣壓、風力、降水量等要素數據的測量儀器
比如,追擊台風 " 梅花 " 的時候,我們在台風眼牆和剛進台風眼的時候觀測到一個異常的氣壓下降,這種下降通常會被認爲和台風眼牆上的中尺度渦旋相關,而這種短時間的氣壓變化在觀測站數據中很難反映出來。
我成爲追風者的最初契機,是源于一部叫做《龍卷風》(Twister)的電影,其中逼真的特效,驚心動魄的場景,給幼年的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也激起了我的興趣。
追風者在很多時候要進入各種極端天氣的中心區域
這往往帶來驚心動魄的生命體驗
同時,得益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結識了一群和我一樣對自然充滿向往與好奇的人。對我來說,追風不僅是體驗或者任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教會我回歸自然、與天空對話。在追逐中,我發現每一個風暴都獨一無二,每一片雲的變化都會讓人興奮不已。
最後,我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我站在風暴中心》,它彙集了我對風暴的認識和那些驚心動魄的追風故事。在成書過程中,我不斷回想讓我熱愛追風的那些瞬間,也再一次感受到每次和自然接觸時給我帶來的觸動。
這是我個人經曆的總結,也希望借此讓更多讀者了解風暴、了解追風者和他們 " 随風而動 " 的生活态度。
這是從飛機上看到的積雨雲
可以看到它向上爬升、不斷膨脹
在其内部水滴顆粒不斷相互碰撞,形成降雨
《我站在風暴中心》
原價 15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75 元
長按下方小程序碼即可購買▼
購買了《我站在風暴中心》的小夥伴們,可以憑借訂單截圖,加入我們的讀者交流群,與局長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問題、海外旅行等話題展開友好而熱烈的交流。局長還将不定期分享相關書籍,并發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夥伴,可将購買《我站在風暴中心》的訂單截圖(截圖請包含具體書名信息),通過公衆号的菜單欄留言發送給我們,運營小姐姐将向你發送入群二維碼。【由于群成員名額有限,之前已加入讀者群的朋友請勿重複入群。】
進群方式見下圖 ▼
* 發貨說明
1. 河北發貨,默認圓通快遞,工作日 48h 内完成發貨,節假日順延;
2. 關于售後:請保證圖書塑封完整,拆封後無質量問題不支持 7 天無理由退貨。如出現質量問題,請到公衆号後台聯系退換;
3. 需要查詢物流的讀者,可直接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進入我們的店鋪,右下角 " 我的訂單 "裏進行查詢;
4. 出版方直發,正品保證;
5.需要發票的讀者,下單時請在買家留言中備注擡頭、稅号、電子郵箱(如需開明細,請務必注明)。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蘇镝坷
更多好書推薦
▼
《俯瞰地球:阿爾法太空任務影像志》
原價 39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228 元
《認識海洋》
原價 22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28 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