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最近千尋語文老師,在家長會上聊了件有意思的事。
說是班裏有個 " 作文特困戶 " 男孩,怎麽循循善誘都難見進步,每次習作練習就咬筆頭,老師看着都發愁。
有天,上課鈴都響過了,男孩和幾個同學才滿頭大汗沖回教室,被老師逮了個現行。
一問,說是帶同學在學校花園裏挖 " 水晶蘿蔔 ",挖得太專注,忘了時間。
老師心想,學校花園添了新品種 " 水晶蘿蔔 "?咋沒聽說呢。
幾個孩子七嘴八舌講半天,總算是聽明白了,原來,他們挖的是三葉草果實,小小的,透明的,看起來就像 " 水晶蘿蔔 "。
老師也是頭回知道,去網上搜了下,發現還真的有,就是我們小時候說的 " 幸運草 ",路邊、溪邊很常見,挖出來就能看見長在根部的 " 水晶蘿蔔 "。
這蘿蔔不但樣子漂亮,晶瑩剔透的,還可以食用,味道酸甜可口。
雖說漲了奇奇怪怪的知識,但上課遲到,該罰還得罰。
老師靈機一動,男孩不是作文惱火嘛,索性懲罰他用今天的經曆寫篇作文。
之後一忙起來,老師就忘了這事。
沒想到,過了兩天,這孩子真交來了篇大作。
老師一看,簡直是一反常态,足足四頁多,算下來快兩千字了,而且寫得聲情并茂,有滋有味。
看來,那自由而散漫的 " 挖蘿蔔 " 十分鍾,在男孩心裏留下了深刻印象,還激發了表達和創意。
平時我們都特别注重孩子按時保量的規律學習和生活,好像要把時間填得滿滿當當才安心。
對孩子的 " 散漫 ",則有種天然的恐慌。
我們總是在跟孩子講,自己就是小時候荒廢了太多時間,以至于現在 ...... 所以,你一定要學會利用好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 可是,什麽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呢?是寫作文,還是挖蘿蔔?"
老師微笑着問。
#1
" 玻璃 " 的故事
這個問題,讓在場家長陷入了沉思。
沉思中,我想到了 " 玻璃 " 的故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玻璃這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在曆史上的重大意義。
西方自從開始廣泛應用玻璃,就走上了和我們完全不同的道路。
玻璃是文藝複興和科學革命的必要條件。
爲什麽呢?曆史學家分析了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 20 個科學實驗,發現其中 16 個都用到玻璃,其中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賴玻璃。
比如牛頓同學用棱鏡對光做分析啊,又比如湯姆森同學發明的顯像管。你會發現,所有科學實驗室都充斥着各種玻璃制品,燒瓶燒杯什麽的。
這些是技術環節,更深的影響在觀念層面。
首先,玻璃技術發展的歐洲,因爲顯微鏡等器械的大量運用,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依靠觀察和實驗,這便是科學精神的來源。
而我們,還習慣于依靠聖人祖先的經驗來理解世界。
其次,當人從明亮的玻璃鏡子中清晰看到自己形象時,有了自我審視的機會,這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可以說在個人主義觀念的形成中,玻璃制作的鏡子是重要的推動力。
這兩點挺讓人深思的,因爲今天我們看到西方教育中的亮點,正是科學精神和個人主義。
爲什麽我們會與玻璃擦肩而過呢?
答案也很有趣,因爲我們的瓷器制造水平很高。
相比瓷器,玻璃有很多劣勢,比如玻璃導熱性高啊,用作器皿裝茶會燙手,比如瓷器可以在表面畫漂亮的釉彩,玻璃就不行了。
所以我們覺得玻璃不重要,沒多大價值,不用花太多精力在這種沒用的東西上面,于是大力發展瓷器,直接忽略掉了玻璃。
站在今天回頭看,才理解了玻璃的用處。
而當時,玻璃卻被我們認爲是無意義無價值的東西。
于是,回到那個問題:
" 什麽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呢?"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沒有什麽東西是沒有價值的,隻是我們暫時沒有發現它的價值而已。我們立足于當下的認知,着眼于特别實用的目标,就會忽略一些事物未來的價值。
#2
任何優勢的取得
都隐含着意想不到的劣勢
試想,一個孩子在認真讀書,一個孩子在認真玩沙。
我們可能也知道,玩沙也能給孩子帶來收獲,但潛意識裏還是會認爲讀書帶來的收獲更大,這種心理暗示源于當下的認知:
閱讀的價值優于玩沙。
心理暗示自動幫我們做出了時間安排:
能接受孩子三分二的時間做有價值的事(注意:是我們覺得有價值),三分一的時間玩自己的,絕不能接受孩子三分二的時間都在玩自己的。
也許是因爲我們國家人多資源少,競争激烈的現實,教育上我們一直都很重視效率。
我在網上搜了下,發現隻要涉及 " 專注 " 的,大多都是正面評價,也有很多教如何讓孩子更專注的文章,可一旦涉及 " 散漫 ",基本上都是負面評價,文章也是教孩子如何改變散漫這個 " 壞毛病 "。
記得前段時間有個紀錄片比較火,BBC 拍的《中國老師在英國》,紀錄了中國五個精英教師參加英國一檔電視節目,用中國的教育方式教英國學生。
參與項目的老師就有個深刻體會:
中國孩子比較規範,遵守紀律,能高效吸收課堂知識,英國孩子則比較 " 散漫 ",在學習效率上遠不如中國孩子。
就連很多英國網友也表示支持中國教師,認爲中國老師戳中了英國教育的痛點。
但中國老師也發現,偶爾的 " 散漫 " 就像一片留白,在這片留白中,孩子可以自由發揮個性。一些有趣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以及看似無用的愛好,在這個空間裏悄然滋生。
英國學生的有趣,會體現在極強的幽默感上。
比如,課堂上講關于鍛煉的小故事,一個女孩比較胖,别人建議她要鍛煉,她就回答說:" 我每天都在鍛煉,從沙發走到冰箱,從冰箱走到沙發 ",風趣的回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短期來看,效率越高,目标越明确,孩子的學業進步越快。
但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個人一生的時間,我們又無法忽略 " 幽默感、個性、創造力 " 這些難以量化,卻很可能未來價值更高的特質。
注重效率,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種功利。
但我不是來批判功利的,功利在教育上難以避免,因爲我們還不夠優秀到可以讓孩子随性而爲、随風而長。
我是想說,适度的放空留白其實是更有遠見的功利。
吳伯凡老師在《伯凡 · 日知錄》裏說過一句話:
任何優勢的取得,都有點像負債。任何一個優勢的取得,都隐含着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劣勢。
效率是規律化、專注力帶來的優勢,但這個優勢背後,也隐藏着一些被忽略的失去。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孩子偶爾的放空,甚至是有計劃地給孩子一些放空留白,自由散漫的時間,讓他去玩自己感興趣的直到很滿足,甚至什麽都不做就是發發呆,其實是在彌補效率所不及的短闆。
這是一種有遠見的理性,接受我們的認知還不足以判斷未來,接受我們看事物的角度還很狹隘,留出一些空白,讓孩子自己發揮。
EASTWEST
今年大學同學聚會,大家都在追憶青春。
我說,我青春時代最後悔的事,就是大學一畢業就急匆匆找工作,慌慌忙忙成爲一個社會人。
現在的我時常會想,當時爲什麽不給自己一段 " 散漫 " 的空白時間呢?去到處走走看看世界也好,複盤下大學生活也好,梳理下未來的職業規劃也好……不論哪一種,這段看似沒有效率 " 散漫 " 的時光,都将成爲我人生中寶貴的回憶,對我日後發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當時的我,哪裏敢 " 散漫 " 呢?
快畢業時,父母每次打電話都會詢問找工作的事兒,特别擔心我被時代的洪流抛下,趕不上得力的浪頭。
效率,是我的父輩教育我的方式。
可是,當人過于追求效能,一點冗餘都沒有,往往也就失去了思考、盤整、天馬行空想象的機會。
想想其實挺可悲的,一直都在爲生計奔跑,像頭不敢停歇的騾子。
長大後我往回望,才懂得了 " 散漫 " 的價值和意義。
現在,我會特意留一些空白時間給千尋,就是爲了在一切已知之外,爲她保留一些可能性。
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多些松弛感,活得像人一點,而不是像騾子。有勇氣去相信,人生中很多了不起的變化,都來自散漫時刻。
文章封面圖:幾米漫畫
直播預告丨套公式真的就是閱讀理解的萬能絕招嗎?來直播間,揭秘閱讀理解的真相!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