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2023 年 10 月 25 日淩晨,高通方面在 2023 骁龍峰會上正式發布了旗下首款基于自研 CPU 架構 "Oryon" 的 PC 平台方案,骁龍 X Elite。
對于這款全新的 PC 平台,我們三易生活此前已經帶來了較爲詳細的技術解析内容。不過當時的數據來源主要是高通方面在骁龍峰會上公布的信息,這一方面導緻我們在功耗、設備形态等方面不得不進行了一些猜測。從另一方面來說,彼時官方公布的數據基本僅僅隻有與潛在競争對手之間的對比關系,并未涉及到具體的跑分成績。
但就在公布了相關信息後,我們在此次活動期間有機會對高通骁龍 X Elite 兩種不同設計、不同定位的參考設計,進行了理論性能測試。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許多值得一說、并且非常有趣的信息點。
兩款參考設計的配置,信息量其實都不小
在此前的架構解析内容中我們曾經猜測,由于此前骁龍 8cx 系列計算平台普遍受制于過低的 TDP 設置,因此骁龍 X Elite 可能會突破這個限制,帶來高 TDP、注重性能釋放的設計。
不得不說,我們的确猜中了一部分。因爲在目前骁龍 X Elite 的兩款參考設計中,确實出現了 TDP 較高、明顯重視持續性能釋放的方案。
具體來說,此次我們測試的兩款骁龍 X Elite 參考設計均爲筆記本電腦形态。其中一款采用 15.6 英寸規格,配備 4K 分辨率屏幕和 87Wh 大容量電池,厚度爲 16.8mm,明顯偏 " 大尺寸創作本 " 類型。而且其整機 TDP 最高可達 80W,顯然配備有主動式散熱設計。
與此同時,骁龍 X Elite 的另一款參考設計則采用了 14.5 英寸的 2.8K OLED 屏,内置 58Wh 電池,并且整機 TDP 被限制在僅 23W。很顯然這是一款輕薄本定位的産品,而且有可能延續了無風扇的被動散熱方案。
很顯然,這說明骁龍 X Elite 确實不再拘泥于 " 無風扇超輕薄本 " 的産品形态,也像隔壁的蘋果 MacBook Pro 一樣,有了配備主動散熱、默認高 TDP 設定的 " 大尺寸性能本 " 方案。
不過話又說回來,縱觀目前的筆記本電腦 CPU 市場,我們還從沒見到過可以用一個平台同時兼顧 " 标壓大尺寸 " 和 " 低壓超輕薄 " 這兩種産品形态的芯片。即便是蘋果,實際上也在 M 系列裏通過不同的 CPU、GPU 配置(比如 M2、M2 Pro、M2 Max),區分出了不同的功耗和性能定位。所以骁龍 X Elite 這次用單一設計去實現兩種功耗和尺寸的産品形态,效果究竟如何将是很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多個軟件的實際測試,表明性能與兼容性均暴漲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實際跑分環節。
首先,是 CineBench 2024 的渲染性能測試。在 80W 的 " 高性能 " 參考設計上,骁龍 X Elite 跑出了單核 133 分、多核 1230 分的成績。
不得不說,這其實是個非常吓人的成績。作爲參考,酷睿 i7-13800H 和銳龍 9-7940HS 在這個項目中的多核成績,基本都沒有超過 1000 分。更不要說骁龍 X Elite 的單核最高主頻 " 僅 "4.2GHz,但其單核成績已經超過了那些 5GHz 級别的本世代 x86 架構旗艦級競争對手。
這還沒完,如果換成僅有 23W 的參考設計呢?可以看到,它在同樣的測試裏跑出了 997 分的多核成績。也就是說,骁龍 X Elite 在大幅 " 降壓省電 "、功耗降低了不止 60% 的情況下,性能卻隻損失了不到 25%。而且此時它的實測多核渲染速度,依然高于競争對手的标壓 x86 移動版 CPU。
80W 參考設計 PCMARK10 總分 13498
23W 參考設計 PCMARK10 總分 12892
接下來是 PCMARK10,這是一款偏向日常辦公場景、輕量級的綜合測試。雖說如此,但兩款不同功率設定、差異甚大的參考設計,在這個項目中的實測成績差距還是不得不說令人驚奇。
順帶一提,UL 現在也有一個專門用于測試電腦 AI 性能的軟件,叫做 Procyon,但目前各旗艦 x86 CPU 在這項測試中,普遍都隻有一兩百分的成績。相比之下,無論 23W、還是 80W 的骁龍 X Elite,都能跑出 x86 架構競争對手近 10 倍的成績。這不僅證明了高通自家 NPU 相比其他競争對手的巨大優勢,更爲重要的是,它确實也再一次讓人見識到了新平台驚人的能效優勢。
80W 參考設計 GeekBench 6.20
23W 參考設計 GeekBench 6.20
這還沒完,在 GeekBench 6.20 測試中同樣可以看到,23W 整機 TDP 和 80W 整機 TDP 參考設計的實測性能差距,隻有 10% 都不到。
更有意思的是,高通方面此次還準備了安裝 Linux 操作系統的測試機。它的 GeekBench 得分爲單核 3231、多核 17415,也就是說比 Windows 系統下的成績還要再高出 13.3% 左右。
這說明了什麽呢?簡單來說,它其實更像是爲了展示如今 Windows on ARM64 生态的執行效率,而特意設計的環節,畢竟大家都公認 Linux 系統對 ARM 架構處理器有明顯更好的兼容性。而高通如今顯然很需要讓消費者意識到,大家熟悉的 Windows 系統,在最新的、基于 ARM 指令集的自研 PC 處理器上,也沒有落後太多執行效率了。
大家如果眼尖的話,在剛剛的 GeekBench 測試中可能就已經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它将骁龍 X Elite 的 GPU 識别爲了 "Adreno 8cx Gen4"。這似乎表明,骁龍 X Elite 與此前的 8cx 系列并非平行的新産品線,而是新舊叠代關系。
但是在現場測出的成績對比來看,骁龍 X Elite 的 GPU 叠代性能增量顯然很不簡單。一方面,即便是 23W 的骁龍 X Elite 參考設計,在 3DMARK 中的實測幀率也已經超過了以核顯性能強大而聞名的銳龍 9-7940HS。
另一方面,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的那樣,與 80W 的高功耗配置相比,23W 的骁龍 X Elite 參考設計僅僅隻下降了 20% 左右的幀率。這似乎也再一次表明,骁龍 X Elite 隻需要極低的功耗水準,就可以達到能效比的 " 甜品點 "。
總結:守得雲開見月明," 骁龍本 " 未來可期
很顯然,無論是與前幾代的骁龍 8cx 平台,還是目前的主流 x86 移動平台相比,骁龍 X Elite 都擁有着足夠高的性能、能效比,以及針對未來 AI 用例的巨大潛力。
當然,雖然可以說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通自研 Oryon CPU 架構的巨大成功,也得益于新平台終于在功耗設定上 " 擺脫束縛 "。
但如果仔細想想高通過去與微軟所經曆的合作曆程,想想從骁龍 600+Windows RT,到骁龍 800、骁龍 810 搭配 Windows 10 Mobile,再到從骁龍 820 開始的 Windows on ARM 生态和探索。就不難意識到,無論從硬件設計、還是驅動和軟件生态的建設上,如今骁龍 X Elite 所表現出的巨大進步,都絕不是一兩代産品的積累所能成就的。
有意思的是,在此前高通方面已經公布的合作夥伴數量來看,骁龍 X Elite 這一次很可能會有遠超前幾代的實際量産搭載機型,這或許将會是它真正步入正軌的重要标志。但不管怎麽說,在如今這個 ARM 架構 PC,以及 "AI+PC" 的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的時刻,骁龍 X Elite 以及搭載它的 " 骁龍本 ",很可能正處在一個最好的時間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