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随着新課标出台," 思維能力 " 作為核心目标之一,在語文學科中越來越重要。然而,語文課,怎麼教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及邏輯推理的能力?重慶外國語學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楊晶晶從教二十年,一直在踐行 " 思辨型創意課堂 ",她運用許多新奇而深入的引導方式,啟發學生思維。這樣的課堂令人耳目一新。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柯察金 編丨 Iris
同身處語文前沿 " 陣地 " 的名師們交流,每每受益良多——盡管他們之間的教學風格,往往不盡相同。
而最近,外灘君拜訪了這樣一位語文教師:從教廿載,集中精力研究 " 一件事 "。
什麼事值得花 20 年研究?
深入了解重慶外國語學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楊晶晶的 " 思辨型創意課堂 " 後,外灘君得以窺見:閃爍着頂級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功力遠在語言文字之外。對孩子的思維品質,能夠産生延綿一生的影響。
楊晶晶,重慶外國語學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重慶市 " 最美女教師 ",九龍坡區 " 學科帶頭人 ",全國優質課現場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王君名師工作室 " 成員。緻力于思辨型課堂教學研究,在全國核心期刊、國家級刊物公開發文 40 餘篇。
甯可費力而清醒,
甯可受苦而思維
專門研究過近幾年的中考試題,楊老師發現,諸多省市,特别是北京、江浙等改革先鋒地區,試題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正在逐年提升。
新版課程标準,明确将 " 思維能力 " 作為核心目标之一,包括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及邏輯推理的能力。這些對于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無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智商,不等于優秀的思考者
那麼,好的思考者該當從何入手?楊老師反複提到思維的 " 轉向 " ——換個角度來思考,創新産生的第一步,甚至是最緊要的一步,就是主動承認我們思維的局限性,打破思維定勢。
而所謂 " 思維定勢 ",不光是孩子,甚至很多成年人都 " 深陷 " 其中。
楊晶晶在課堂上
在一次公開課上,楊晶晶講了個頗有意思的故事:
某日,一修理工跟阿西莫夫博士開了個玩笑,要考考他。說一聾啞人來店裡買釘子,将左手食指立在櫃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把錘子,聾啞人搖頭,售貨員立刻明白了,他想買的是釘子。接着,聾啞人出門後,又進來一位盲人買剪刀,修理工問博士:盲人應如何比劃?
話懸半空,公開課在場的不少老師很快用食指和中指比劃起剪刀來——可殊不知,盲人想買剪刀,隻需要動動口即可,又何必比劃呢……楊老師補充,其實智商高達 160 的阿西莫夫博士,也同樣犯了這樣的錯誤。
由此可見,定勢化的思維雖然為人們處理問題提供了經驗上的幫助,但是,當它不合時宜或者錯誤落後時,就會成為限制進步和創新的最大障礙。人隻習慣于接受和繼承,不願意打破和質疑,就很容易陷入思維的泥潭裡。
看看現在孩子們所生活的大環境吧,知識更新、科技變革日新月異,每日的信息不斷泛濫。我們的所見所聞就一定是真的嗎?哪些信息是有效、有用信息?……隻有掌握了高效的思維方式,孩子才能真正适應時代的發展。
傳統的、隻注重語言知識能力的教法,使得我們的語文課堂日益失去活力。此種理念目标,貫穿楊老師執教生涯二十載。她所踐行的 " 思辨型創意課堂 ",一直緻力于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
她常強調,甯可費力而清醒,甯可受苦而思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固然重要,而将學生引領到一個更新的高度更為關鍵。
一破一立,思維層層深入
楊老師把思辨型創意課堂比作一顆雞蛋。先是思維定勢這層包裹着我們頭腦的蛋殼被打破,然後從裡面湧現出新的生命,即一破一立。
以《太空一日》這篇課文為例,它講述了航天英雄楊利偉的偉大事迹,主題思想一目了然,還能怎麼講出新意?
先是破。楊老師在課堂伊始,習慣使用 " 懸挂 " 之法,穿針引線。所謂 " 懸挂 ",可以是一個問題,可以是一個觀點,也可以是一個任務等等。圍繞着懸挂的内容,學生從行動到不斷深入思考,層層拔高認知。
她以矛盾式賞析法為抓手,引導學生比較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如奧特曼、" 戰狼 " 這樣的英雄形象,和 " 航天英雄 " 楊利偉有何不同,聚焦楊利偉作為英雄 " 反常 " 的地方。
" 航天英雄 " 楊利偉
" 對于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質疑和找不同是最愛幹的事,這也成功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因勢利導把他們的逆反轉化為思辨的訓練,将使得課堂體驗更上一台階。"
二用矛盾式賞析法,她又讓學生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楊利偉的頒獎詞與課文内容進行比較,給頒獎詞 " 挑刺兒 ",發現其中有所欠缺、不完善抑或隐晦的地方,進行擴寫和修改。
在如此辯證的賞析中,同學們發現:噢,原來楊利偉之偉大,正在于其常人的、" 人性 " 的偉大,而非 " 神性 " 的偉大。他也會恐懼、緊張,這種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美,相對于神一般英雄的美顯得更真實、更崇高。
回過頭再看這篇課文,孩子們的思維層次已然走了更遠。而這段深度學習的旅途,教師是 " 操盤手 ",學生才是自主探索的主體。
感性同理性和諧統一
盡管新課标強調思維能力培養,各種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在楊老師看來,我們還是會把思辨窄化、複雜化、" 高級化 ",為其築起四面高牆,把它當作擺着好看卻并不實用的奢侈品。
實際上,幾乎任何文本都可以适當設置訓練思維能力的學習任務,因為感性和理性從來不是對立的。"漂亮的感性必然深化升華為理性,升華不上去是因為感性認知還不夠好。"
而好的思辨型創意課堂,能夠實現孩子感性與理性美的和諧統一。
她舉了個特别典型的例子,比如初中語文教材 7 年級上冊的一單元,全是描寫四季美景、親近自然的詩文,連單元提示也說,要 " 重視朗讀,想象美景,品味語言,體會修辭 "。這些文章,能夠鍛煉孩子怎樣的思維能力嗎?
在質疑中發現 " 玄機 "
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來說,描寫春色之美令人贊歎,給讀者創造了一個純粹感性的世界。
但在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楊老師巧妙設計了一個訓練批判性思維的學習任務,請學生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并特别提醒學生:寫這篇散文時,朱先生已三十多歲,各位同學可發現任何不對勁的地方?
學生繼而發現,類似 "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 這樣的句子,語氣稚嫩如孩童,實在不像是出自而立之年的大家之手——存在這麼大 " 缺陷 " 的文章,能稱作名家美文嗎?
同學們繼續查閱資料後發現,《春》是朱自清專門寫給孩子的,而反常的孩童口吻,也正反映先生的童心童真,側面突出了春天的美麗動人。
質疑,論證,解答——這樣一個思辨過程,極大點燃了學生深度學習的熱情。反過頭再看原文,境界更上一層。可見縱使是美文美篇,同樣可用于磨砺思維。
在對比中咀嚼語言
再以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為例,雖是寫景抒情,楊晶晶老師覺得,其中 "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非常适合設計訓練批判性思維的探究任務。
她問同學們,為什麼要把 " 愁心 " 寄給明月而非太陽?
學生稍作聯想,會發現古典文學作品中月的意象與思念之情是 " 官配 ",名句如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比比皆是。且相對于燦爛的陽光,幽暗的月光更适合承載同情惋惜之情。
楊老師進一步提問,教材曾收錄該詩的另個版本為 " 随風直到夜郎西 "," 君 " 字與 " 風 " 一字之差,有必要改麼?而通過對比它們的表達效果,學生發現,還是 " 君 " 的指向更為明确,相對來說," 風 " 字抒情的對象就模糊了……
孩子們對于語言表達的理解,在這樣的對比中更上一層樓。
在聯想中打通虛實
散文大家吳伯箫的《燈籠》,也是一篇極具感性之美的文章。楊老師借助聯想思維,将具象的燈籠和抽象的散文、散文閱讀方法連接、打通。
她引導學生将視角往宏觀處一拉,觀《燈籠》之妙—— " 妙在它本身就像一隻燈籠,作者本人就是一個制作燈籠的高手。" 如此立意,開課便是 " 大手筆 "。
接下來,分幾步帶同學們做 " 燈籠 ":
其一,縫《燈籠》之 " 燈套 "。尋找文中和燈籠有關的人物、事件、場景,品味作者如何自然連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其二,置《燈籠》之 " 燈架 "。通過品味文章語言,明确了濃郁豐富的情思乃散文的骨架;
其三,裝《燈籠》之 " 燈座 "。由微觀的看詞看句,到中觀的賞析段落,體味作者慧心巧思的聚合收束;
其四,亮《燈籠》之 " 燈火 "。視角由中觀的看段,再次擴大到宏觀的看篇,感觸作者濃烈的家國情懷。
《燈籠》一文,原本情感瑣碎。而通過 " 聯想思維法 ",學生理解和欣賞文章的思維能力得以逐步進階。
課堂結尾,楊老師繼續請學生進一步聯想,分析哪些文章與《燈籠》類似——此刻,同學們已掌握自主剖析課文的方式方法," 授之以漁 " 的目标實現。
可見,在感性的、大的教學目标不變的情況下,孩子們也完全能夠同時進行思辨訓練,停下來質疑、分析、評估、對比以及聯想,讓大腦變得更具創造性——文章千千萬,但高效的思維方式和工具卻是種底層能力,能夠真正開拓孩子的認知深度。
高級的寫作,
先要煉就 " 慧眼 "
除了閱讀,現在有很多孩子挺愁寫作,簡直不知如何下筆。
這個時候,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再一次凸顯出來——寫作最緊要的,其實并非文筆,核心還是思考方式。
而好的思考者,首先得是好的觀察者。" 隻有先看清了,看準了,才能準确介紹、準确叙述、準确描述,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有真情實感、真知灼見。"
在一堂名為《給你一雙慧眼》的公開課中,楊老師便以學生感興趣的多組照片入手進行教學,着重培養孩子 " 觀察社會、準确表達 " 的能力。
練就慧眼
課堂伊始,展示姚明分别和曾志偉、範冰冰、李連傑、丁俊晖等人的幾張合照。學生之間已有哄笑。
她問,這組圖片有何相同和特别之處。同學們回答,都體現了姚明與一般人巨大的身高差,但曾志偉尤其貢獻笑點,因為他叉着腰表現出一種 " 很不服氣 " 的感覺。
楊老師繼而追問,這其中體現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學生因此能夠總結:
相同之中要找些不同的東西;不同之中,可以找到相同的東西。多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然後又放了張姚明和王石合照的半截照片,二人的身高差距很小。她問道,有沒有發現什麼玄機。
同學們馬上明白,王石的腳原來是踩在凳子上:觀察還需要做到看全局。
楊老師接着問,有沒有人熟悉王石。同學們紛紛搖頭。她介紹,王石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還曾登頂過珠峰。這時候,大家就能更理解了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狀态,也進而總結:
準确、深入的觀察,需要具備豐富的見識,熟悉觀察對象的背景情況。
類似地,在接下來的多張圖片中楊老師還帶領同學們認識到:觀察時,要注意觀察對象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注意整個事件或場景中易被忽略,卻對整個全局起關鍵作用的内容等。
用這種實際的觀察訓練,學生親身體會到對寫作至為關鍵的觀察方法:兼顧全局,多做比較;關注周邊,重視聯系;豐富見識,把握細節。
準确表達
有了好的觀察方法,再進階表達。
一張小男孩的圖片映入同學們的眼簾,有同學一開始的描述是," 在車水馬龍的街邊,一個小孩子蜷縮在一輛賣李子的大闆車上。"
不夠全面,繼續補充後變成:" 街上人頭攢動,在街邊停着一輛大闆車,車上裝着李子,還有電子秤、凳子,車上豎着一個撐傘的桅杆,車角落裡睡着一個孩子。"
但馬上有學生指出,街上行人不多,不該是 " 人頭攢動 "。
有同學寫:" ……他身邊沒有大人,隻有他一人…… ",但有學生推理,那麼重的闆車、那麼高的凳子,一定是有大人在旁邊,隻是照片沒有拍到。
也有同學寫:" ……那個約莫五六歲的孩子和車上大片大片的李子一起,随着冷風微微顫抖着。他的手是那樣無助地緊抓着邊緣的泡沫,在陰影當中的表情,一定也是無助無奈的吧。他就像蜷縮在母親懷裡的嬰兒……。"
但有同學質疑,夏天怎麼會冷風,還顫抖;手抓着泡沫,則更是臆想;蜷縮在母親懷裡是幸福,而不是可憐的。
楊老師引導着同學們,從一句話擴寫到一段話,從細節經不起推敲到表達、感情都很到位。學生在這種思辨訓練中,得出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寫作要尊重事實,忌拔高矯飾;寫作要重視細節,忌大而不當;寫作要遵循規律,忌随意發揮……這種學習方法,要比背誦範文要深刻得多。
有了觀察的慧眼、學會準确表達,寫作才能迎刃而解。好的寫作不是從富麗堂皇的言辭開始,而恰恰是從沉穩紮實的觀察和思考出發。
結語
相對于傳統課堂,思辨型課堂對教師的要求無疑大大提高。但創新思維如同源頭活水,使得課堂不斷煥發青春。名師之寶劍,也正可謂 " 鋒從磨砺出 "。
就在前幾天春節期間,楊晶晶老師還在思考為何現在中國的小品日漸遇冷。
由此,也給她最近的課堂教學設計增添了新的靈感。" 随時随刻準備着把教學‘打通’ "。
她還經常主動去了解學生的喜好," 搞清楚他們小腦瓜裡怎麼想 ",陪他們一起追網絡小說、懸疑小說等。曾有堂非常成功的思辨課,便是從本格推理小說裡借得啟示,極大調動了孩子們的興味。
開放的心态和與時俱進的探索,也使她常思常新。近年來,她重新審視思維創新,發現如今越來越多人專注 " 新穎 "、" 開拓 " 時,有一個詞很容易被漏掉,那就是 " 社會意義 "。
她切實觀察到,現在很多孩子在 " 創新 " 這事上容易跑偏,變成一味的求新求怪、張揚個性,甚至成為自命不凡的功利主義者。"教育的對象越是聰慧,個體悲劇風險性越大。"
因而,她也及時調整,在教學中秉持王陽明 " 省察克治 " 的格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之前,使其明白為學、做事應有社會意義,在課堂中,首先融入 " 謙遜 " 的品質。幫助學生沉下心來,有所紮根,不要變成沒有方向的浮萍。
培養思維能力,不管對于孩子抑或教師,仍是值得不斷探索的課題。幸運的是,這條道路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加入。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