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社論 4、5 月一些經濟指标增速回調,讓經濟學界和市場有些焦慮,時隔兩月," 拼經濟 " 又開始成爲主流議題。大家建言獻策:财政要更發力、貨币要更寬松、要救樓市、要振 A 股、要給居民發錢……這些都是意在 " 立竿見影 " 的獻策。在眼下,這些短期政策當然不可少,但要真正搞好中國經濟,最關鍵的還是得靠改革。
從中國經濟的現實出發,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增長挑戰可能大部分都不是周期性的原因,而是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隻能靠深化改革解決。
比如我們所看到的消費能力不足,這其中當然有預期的問題、有就業的問題,但背後恐怕更深層次的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問題,從十七大我們提出 " 兩個提高 ",在二十大報告中依然提及 " 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 ",說明圍繞收入分配制度,我們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
比如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爲什麽部分地方政府始終有債務擴張的欲求?按照很多财稅學者的研究,這和中央、地方的事權、支出責任劃分有關。要重新協調并且穩定這種關系,也隻能靠改革。
再比如教育、醫療、養老問題,這裏每一個都不可能靠 " 印錢 " 解決,解決的方法隻有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曆程出發,深化改革也是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優解。
如果說用四個字總結中國四十年的經濟騰飛經驗," 改革開放 " 應該是能達成共識的答案。上世紀 90 年代我們相繼面臨了中央财政承壓、國有企業普遍虧損、銀行壞賬風險等挑戰,每一個都是異常棘手的問題,最終我們闖過層層關卡,靠的就是壯士斷腕般的改革;2016 年,面臨着産能過剩、杠杆攀升、金融風險增加等等,我們的選擇不是 " 做大分母降杠杆 ",而是毅然推動了供給側改革。
這些都是我們在曆史中的寶貴經驗。近年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大家在談到經濟政策時,往往更關注于短期的周期性政策,但我們的市場機制建設依然有很多空間,每一項改革都會對整體效率帶來提升,這就是所謂的 " 改革紅利 ",也是我們作爲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依然具有的重要優勢——比起動辄幾百億的工程砸下去,我們還有機會隻通過一些政策的調整,就釋放出一大片市場空間。
應該說,最近這些年,頂層設計對于改革的重視程度絲毫沒有減少,從産權保護到統一市場,從二十大報告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份份頂層設計不斷出台、一次次會議不斷強調。但在頂層設計之後,改革要落地,更需要社會和市場方方面面的共識和參與,特别是各級政府要積極主動的用足改革政策,不能政策推一步、自己走一步,這也是中央提出 " 讓幹部敢爲、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衆敢首創 " 的關鍵所在。
這一點,也是有曆史經驗的。
5 月,陳清泰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提到了 80 年代二汽改革往事,當時的二汽面臨着國家資金停撥的生存困境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措施都不是政策中現成的,是這家企業在研究中央政策中,自己摸索出來的出路。這些措施後來被高層領導關注到,又吸納進了中國新一輪的改革政策中。
陳清泰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幾乎經曆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部曆程,他對改革的一個觀察是 " 難以爲繼的時候可能就是改革推動最順利的時候 ",依此言,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着的壓力,或許也是開啓一輪深化改革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