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鄭州密集外出走訪的消息引發關注。
5 月 6 日至 8 日,由鄭州市委主要領導帶隊的黨政代表團,三天深入蘇州、甯波、成都三城,奔赴 5000 多公裏路程、20 多個考察點學習考察;
緊接着,5 月 10 日至 13 日,由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率領的黨政代表團赴廣東、湖北兩省考察交流,4 天輾轉 2 個省份、4 座城市、近 20 個學習考察點 ……
代表團規格之高,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省市層面短短幾天内分赴 5 個省份、7 座城市學習考察,背後有何動因?
前不久,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直指眼下的處境:
未來随着東部率先發展、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等發展戰略的推進,河南與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 " 标兵 " 的差距将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近年四川、湖北、福建、湖南等省份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河南與 " 追兵 " 差距日趨縮小。
" 創都深圳 " 經曆過回落," 廠都東莞 " 經曆過失速," 老漢陽造 " 一度被市場抛棄 …… 如當地媒體分析,在每一次波折中,這些城市都堅定不移調整産業結構,實現 " 騰籠換鳥 ",然後以一番新的風貌繼續引領全國城市發展。
細數所到之處的過來路,再反觀自身," 取經 " 之意不言自明。
科創破題
河南當下的危機感不難理解。表現在近兩年經濟數據上:
2021 年,河南以 6.3% 的 GDP 實際增速排名全國倒數第四,僅高于黑龍江、遼甯和青海,GDP 名義增速(7.1%)更是排名墊底;6.3% 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樣排名倒數。
從龍頭城市看,2022 年,鄭州不僅 GDP 增速居萬億城市倒數第四、增量墊底,其與青島、無錫、長沙的差距也進一步拉開,與身後佛山的差距縮小至不足 300 億元;而作爲省域副中心的洛陽,也在這一年 GDP 被榆林和襄陽反超,在 " 中西部非省會第一城 " 競争中落敗。
" 标兵漸遠,追兵漸近 ",成爲這個中部大省的真實處境。
對此,當地早有意識和行動。
早在 2021 年,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就明确提出 " 實施換道領跑戰略 ",意在破解工業大省産業結構不優、後勁不足、資源受限,傳統路徑難以爲繼的困局。
爲什麽 " 換道 "?用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的話說,原有的道路已不夠适應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
又怎麽 " 領跑 "?耿明齋分析指出," 以主道路四通八達的支線爲切入點,下足功夫細化精選,在切入點上走到前面去,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支撐的産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實現破題,從而實現換道領跑的目的。"
其中,科技創新被視爲轉變突破的關鍵點。這一點亦不難理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技創新都被視爲制約河南發展的最突出短闆。(猜你想看:《急了,河南真急了》)
在此背景下,加速破題科創賦能産業發展、助力優勢産業在新賽道上深耕破題,成爲河南 " 換道領跑 " 的關鍵一環。
這恰與深圳、蘇州、甯波等地的創新發展經驗不謀而合。
從全國唯一擁有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國家未來産業科技園等 " 國字頭 " 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的廣州,到以 "6 個 90%" 創新密碼著稱的 " 創都 " 深圳;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 1.34 萬家、兩院院士達 140 多人的蘇州,再到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數量全國領先的甯波 ……
公開報道顯示,此次考察之旅,河南省市層面都不約而同瞄準科技創新。
一位河南當地區域研究專家向城叔舉例稱,比如湖北和河南同爲中部省份,武漢和鄭州也是外界常常放到一起比較的兩個省會城市。相比而言,河南和鄭州在高教、科研等領域差距明顯,确應向兄弟省份、兄弟城市學習借鑒。
産業轉型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衍生出的是産業大而不強、産品附加值低等連鎖反應。
上述分析報告指出," 河南還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後期,制造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在技術升級和産品創新上不具有優勢,河南工業總體上仍處于價值鏈低端,産品附加值偏低。"
數據顯示,2022 年,河南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僅爲 12.9%,不僅和廣東(29.9%)、江蘇(24%)差距明顯,湖北、安徽、湖南等中部省份也都優于河南。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另一組數據看,2021 年,河南規上工業企業 R&D 人員、R&D 經費在 GDP 十強省份中排名第 7,專利申請數排名第 8。
這顯然與其全國第 5 的經濟總量排位不相匹配。
而根據河南此前定下的目标:到 2025 年,傳統産業比重降到 30% 左右,傳統産業新型化率達到 60%;新興産業年均增長 15% 以上,實現規模化倍增,總體規模達到 2.6 萬億元;建成全國重要的未來産業先導區、示範區。
具體到産業," 十四五 " 期間,河南将培育形成 7 個萬億級(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型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現代輕紡、綠色建材)、3 個 5000 億級(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現代化工)先進制造業集群,30 個左右千億級現代化産業鏈,打造 2 — 3 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目标任重道遠,轉型探索亟需加速推進。這也是此次河南、鄭州黨政代表團在各地考察學習的關注重點。
比如,漢陽鐵廠濃煙熏染的故地,蝶變成爲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産業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松山湖産業集群的崛起,讓東莞擺脫 " 三來一補 " 傳統發展模式,成功實現 " 騰籠換鳥 "…… 所涉及的産業領域,也與上述河南明确的重點方向基本吻合。
發力消費
剛剛過去的 " 五一 " 假期,将河南推上熱搜。
據統計,截至 5 月 6 日 15 時,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公布 " 五一 " 假期文旅消費相關數據。其中,河南共接待遊客 5518 萬人次、位列第一,第二、三名分别是廣東(4546.1 萬人次)、四川(4018.34 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破 300 億的共有 4 個省份,分别是浙江(369.7 億元)、雲南(349.6 億元)、河南(310.1 億元)、江蘇(310.08 億元)。
圖片來源:鄭州日報
河南的成績堪稱亮眼。
畢竟,在 2019 年 " 五一 " 期間,擁有 9872 萬人口的河南,遊客接待數僅 3639.12 萬人次,甚至擠不進當年前五。與 2019 年同期相比,河南今年 " 五一 " 假期接待遊客和旅遊收入分别增長 21.3%、7.69%。
然而,放大到整體社會消費實力上,河南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數據顯示,作爲 GDP 全國第 5、常住人口全國第 3 的經濟和人口大省,河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常年穩居全國第 5 位。
不過,過去十年間,河南與上一位浙江的差距從 2013 年 3500 億元左右擴大至 2022 年超過 6000 億元,與後一位四川的差距則從十年前 1300 多億元縮小至僅 300 億元,以二者超 2 萬億的消費體量來看,可謂差之毫厘。
換句話說,面對後來者強勁崛起,河南極有可能被擠出 " 消費前五強 "。
在提振消費、擴内需愈發關鍵的當下,坐擁龐大人口市場腹地和連南貫北區位優勢的河南,将如何發力消費?從此次外出考察之旅亦可觀一二。
公開報道顯示,此次河南、鄭州分别在武漢和成都學習考察了當地文旅消費經驗做法。
其中,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鹹甯、仙桃、潛江、天門 9 市簽訂《文化和旅遊一體化發展戰略協議》,以武漢爲龍頭共同打造長江旅遊黃金帶核心區的做法受到關注。
強化都市圈内部文化旅遊協同發展,也正是鄭州都市圈的任務之一。
此前鄭州市政府印發的《鄭州市 " 十四五 " 文化廣電和旅遊發展規劃》明确提出,要發揮鄭州國家中心城市作用,将文化旅遊打造成鄭州都市圈協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合作新典範。同時,依托不同地市特色文化旅遊資源,将重要景區景點進行有機串聯,有效促進鄭州都市圈内部文化旅遊高質量協同發展。
從科技創新到産業轉型再到文旅消費 ……7 天 7 城的學習考察緊湊卻又直擊 " 痛點 ",背後既有直面差距、加速破題的迫切願望,也是精準對标、問道取經的實際行動。
如上述區域研究專家所言,首先是要 " 解放思想 "。思想不解放,觀念不更新,行動就舉步維艱。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