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相信很多姐妹都帶小朋友出門旅行了,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每到一個陌生城市,你們第一想帶孩子去的地方是哪裏呢?
我回顧自己帶孩子出門旅行的經曆,發現隻要沒有特殊情況,我們大概率都會先去當地的博物館逛一逛。
比如,今年春節和千尋去大理玩,說到大理,大家腦海估計就會浮現 " 風花雪月 " 四個字,即便是這樣一個人們印象裏小資氛圍濃厚的城市,我們到的第一天,也依然是去位于市區的博物館打卡。
▲來源:自己拍攝
爲什麽要 " 固執 " 地以博物館來開啓旅程呢?順着孩子心性,投身美食美景亦或風土人情豈不更好。
原因就在我之前分享過的一本書裏,這本書的名字叫《閱讀的方法》,裏面有一章主題是 " 風物 ",意思是世界那麽大,我要去看看,看到的風光和物象,将成爲我們人生的增量。
這章裏講到 " 行萬裏路 " 不隻我們有,西方也一樣。
17 世紀開始,英國貴族就有個傳統叫 " 壯遊 ",孩子長到十七歲左右,就得由家裏一個管家陪着,花上好幾年時間遊曆歐洲,直到成爲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才能回家繼承祖業。
發展到今天,很多西方學生都會利用 " 間隔年 " 去旅行,但你發現,不論是傳統的英國貴族家庭還是今天的現代家庭,這些孩子旅行的路線,并不是哪裏好玩就去哪裏。
他們一般會先去希臘,不是因爲那裏景色美,是因爲歐洲文化的根在古希臘。
對他們來說,知識和旅行是合二爲一的,因爲旅行不隻是 " 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去一個其他人待膩了的地方 ",更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就也是我每到一個陌生城市,都習慣先帶小朋友逛逛博物館,了解這個地區、城市曆史發展、文化淵源的原因。
在大理博物館,千尋了解到這座西南邊陲古國的發展史,我們逛下關龍尾關遺址時,她第一反應才不是拍照,而是感慨龍尾城作爲南诏政權對南禦敵的天塹,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聊到這裏,你可能會疑惑是不是有點文不對題,不是要分享好片嗎,怎麽說到了旅行上面。
其實,我是想借對旅行的思考表達一個意思:
知識是孩子看世界的基礎。
少了知識打底,我們看到世界是單一而膚淺的,看美景隻是美景,看美食也隻是美食,認知始終停留在本能層面而無法提升。
有了知識打底,再看世界,便如同獲得了萬花筒般的魔力,那些平常物件、山形地理、曆史人物都有了别樣的趣味,你越琢磨越覺有趣,這些趣味最終會形成你與衆不同的認知和觀念,就是人們常說的格局。
這也是我分享開年大片《何以中國》的理由。
▲來源:豆瓣海報
這部 5000 人在豆瓣打出 9.2 高分的紀錄片,值得每個家長收藏。
它可以作爲孩子了解中國的 " 知識倉庫 ",反複觀看、回味。
接着再聊兩個我陪千尋看後最欣賞的點 ~
一個點是這部片的脈絡特别清晰。
對我這種 " 整潔強迫症患者 " 非常友好,我是那種不太受得了混亂的人,不論工作電腦還是私人用 Mac,都習慣把資料分類整理得明明白白,覺得清爽明晰有助于高效運轉。
對孩子來說,吸收知識也有同樣邏輯。
你想啊,如果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亂七八糟,在她不具備成人的篩選歸納能力前,大概率就隻能把這些知識、信息胡亂安置于大腦裏。
大腦呢,又和我們居住的房間一樣空間有限,長期不整理,就放不下新東西,這就是有些孩子吸收知識效率低的原因。
說回紀錄片,既然我們把它視爲 " 知識倉庫 ",其目的肯定不是讓孩子看着玩玩,還是希望或多或少能夠形成記憶對吧。所以,我會覺得,《何以中國》清晰的主題分類,對孩子吸收來說特别棒。
《搖籃》,講的是 4 萬年前的東亞現代人,是如何經過陶器發明、定居聚落,農業起源,發展到以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爲代表,距今 6000 年的村落社會。
【它的呈現方式結合了博物和實景還原,如果孩子去過西安等博物館,看起來會更有感,很多東西都可以形成參照】
▲來源:《何以中國》截圖
《星鬥》,講的是中國地理文化格局,喜歡地理的小朋友千萬不能錯過。我以前也陪千尋看一些地理紀錄片,大多講的都是地形特點帶來的具體影響,這部很不一樣,它講的是從距今 6000 年到 5000 年,中國地理文化格局是怎樣一步步形成,視野、角度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古國》,講中華文明的多元,從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讓孩子貼切體會 " 上下五千年 " 的真正涵義。
《擇中》,用陶寺、石峁等遺址,講述 " 中國 " 的誕生;《殷商》,專講商王朝興衰及其對周邊青銅文明的影響,這集非常推薦四川的小朋友和 " 三星堆 " 博物館結合起來看,相當震撼。
《家國》,講倫理與政治共生的宗法禮制;《天下》,除了講秦的統一進程,也講春秋戰國不同區域的民族、資源與社會,幫你理解什麽是 " 統一中的分裂 ",我覺得這個角度蠻好,很多人都把中國的統一理解爲秦朝,卻忽視了夏商周三代乃至更早的文化統一,合萬國而君的王朝時代。
不過,這兩集内容稍微深些,建議大點的孩子看。
這部片另一個我很欣賞的點,是它不空洞、不柔弱、不僞裝,充滿了如你我一樣普通人的情感。
這點也很契合我自己的曆史觀。
我一直認爲,曆史不盡由偉大的人物構成,更是由一個個普通百姓構成。如果把曆史比作一條長河,那長河裏璀璨的,是無數微弱的星光。
"2 月冬,黑夫站在剛剛結束戰鬥的戰場上,他僥幸活了下來,眼前是久未攻下的城池和遍地狼煙。他行進在煙霧之中,看到不遠處一個人從地上踉跄地站起,正是受了輕傷的驚,他走過去攙扶起驚。"
這是第一集《秦漢》裏的台詞,沒有宏大叙事,而是以兩名普通的秦軍士兵開頭,一下就拉近了曆史與觀衆間的距離。
片中胡歌飾演的 " 啬夫弘 ",也是一名小人物。
作爲敦煌懸泉置的普通吏卒,他日常主要負責傳遞文書,接待官員和使者,18 年裏,爲都護、使者、公主、将軍傳過很多信,還親自接待過解憂公主年老返鄉。
他留存的漢簡記錄有 70 多條,很多涉及絲綢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國内外大事,都和他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你看,每個小人物其實都是曆史的見證者。
博物館裏、書本上的曆史,對孩子來說終究還是像一個符号,當影片把普通人的故事鮮活呈現出來,我感覺這種屬于曆史、文化的符号,才慢慢變得具象,變得有了溫度。
" 我們所以爲的曆史,往往與權力、戰争、和王朝更替有關,其實,真正支撐人類數千年文明與溫度綿延的,是那些晝伏夜出、炊煙袅袅的日常生活。"
這裏插播個小趣事 ~
看到胡歌飾演的啬夫弘時,千尋特别好奇他爲什麽要戴一頂 " 小紅帽 ",爲了解答千尋的疑惑,我問了 chat GPT。
原來,胡歌的造型是根據徐州北洞山西漢楚墓陶俑的形象來複刻的。
再往後看,我們又在片中發現了更多類似 " 小紅帽 " 的神級細節,便愈加欽佩導演團隊的曆史功底和用心程度。
【片中蒙恬将軍的 " 兔子帽 " 也是仿照文物複刻】
據說《何以中國》的服化組複原了自舊石器時代至秦漢整整 2000 多套造型服飾,飾品制作高達 1255 多件。
不隻 " 小紅帽 ",胡歌身邊用的小物件,毛筆、研磨石、書刀、懸泉置漢簡、鞋和襪,甚至懸挂的小印章,都可以找到考古文物和圖像的原型。
真就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說的:
" 拍攝中服化道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作爲考古學寫小論文的題目。"
不隻是導演團隊用心,每個參與拍攝的演員也都很用心。
我在采訪裏看到,胡歌研究人物的時候,問能不能給他一塊布?
旁邊人就很奇怪,說你要布幹什麽?
胡歌覺得,這麽忠于職守的一個官吏,應該會在意他所寫下的每一筆,風沙大,需要保持一種清潔的狀态。所以他在表演的時候,拿起筆之前,都要用布擦一下手,代表一種鄭重。
演員黃堯爲了貼近解憂公主,特地去了新疆伊犁,因爲曆史上的烏孫國在這附近。
這種 " 可貴的認真 ",也是孩子在觀看過程中能體會到的。
紀錄片看到後邊,我突然想到,每次帶千尋去曆史古迹打卡,都能在附近找到同款雪糕,三星堆有三星堆雪糕,西安有唐仕女冰淇淋。
▲來源:網絡
以前覺得這種讓曆史更富有 " 煙火氣 " 的商業轉化也挺好,看過這部片後,我有了不同感觸:
讓曆史 " 活 " 過來,不是簡單把文物做成一個偶像化的東西就完成了,真正的 " 活 ",還是要去理解文物背後蘊含的情感和故事。
對一個普通孩子來說,他爲什麽要去了解幾千年之前的人和事呢?
《何以中國》的導演說得很好:
" 曆史并不因它已過去而終結,我們生活在曆史的延續中并以此爲基點來感知今天和未來。"
我們今天遇到的各種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世界的關系,人和自己内心的關系……我們的祖先都遇到過,并思考、選擇、創造了自己的道路。
這些路彙聚在一起,成爲我們今天走的路,所以今天的我們才不孤單,遇到困難才會冷靜思考,會有堅強定力,也會去做新的開拓。
寫完文章後,我又去回味了一下,覺得這部片的文案也很絕,語言嚴謹且優美,但從文案深度來看,還是更适合有一定曆史基礎,8 歲以上孩子觀看,大家可以做個參考。